大花的大呆地
最近在听李鸣老师讲精神分析。老师说精神分析就是将潜意识意识化。 怎么才能将潜意识意识化呢?从来访者角度来看,是咨询师讲了一些话,这些话让来访者知道咨询师知道他的感受,来访者就会觉得咨询师理解他,他就会信任你,这样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咨访关系就很好,就建立了治疗联盟了,在这种联盟里,来访者就会觉得安全,安全了,他就敢在你面前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或说是自由联想,而自由联想就会带出潜意识的东西,在这些东西里面,咨询师就可以看出移情和阻抗,之所以有这些移情和阻抗,是因为在这移情和阻抗背后是隐藏着很强烈的情感(行话叫强烈优势的情感集团),而这些强烈优势的情感集团常常是童年期未尽事宜。这些未尽事宜就会通过症状来显示出来。举个例子,一个青年男子正谈着恋爱,不成想被女朋友甩了,这男子就难过了活不下去。你觉得他是怎么啦?他是太爱女朋友了!意识层面可能是这样,但在潜意识里很有可能是他引发了他童年时的分离痛苦。原来他小的时候,妈妈突然生了传染性病,为了他的健康,不能再亲自带他了,只能由其它的亲人来抚养。那个小小的人,原在母亲的爱下,突然没有了母亲熟悉的爱、温暖、目光、声音、怀抱,一下子跌到了黑暗中,似乎被死亡擒住,他的无助、害怕、恐惧、绝望、仇恨一定会充满整个人。他那么小,根本无法解,但他还得活,但那段经历因为太过痛苦而被压下去,压到潜意识中,虽然后来的他也长大了,在意识中他自己都不见得会记得。而女朋友的离去,将那时最痛苦的记忆和感觉钩了出来,让他再次经历着恐惧、绝望,因此,他才会不想活了。咨询师是怎么做呢? 咨询师须对来访者进行诊断,诊断就是寻找潜意识。要找到潜意识有两条路:找到移情或阻抗。而移情和阻抗都需要治疗联盟,而建立治疗联盟是一切的开始。要想建立治疗联盟,咨询师就要让来访者感到你理解他,这就需要共情。共情就是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位置体会到来访者那时的感觉。你共情到他,他就会信任你。信任你,就有安全感,就会自由联想,有自由联想,潜意识就出来,就会有移情和阻抗,而移情和阻抗中间就会有症结或行为。这就是潜意识内容意识化。意识化后,他知道了原因,就有好的希望了。以上就是精神分析对非正常心理产生疗愈作用的原理。而用沙盘治疗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沙盘治疗是属于分析心理学的,它本身也归为大的精神动力学派。沙盘特殊点是它用沙具、沙盘来代替语言交流,沙盘室形成了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而咨询师是最重要的容器。它是用来访者摆出的沙盘来代替自由联想,给出了潜意识的一个意像立体画。 在沙盘图这幅潜意识立体画中会呈现情节,即是成长中经历过挫折和糟糕的事等未顺利解决而在这点形成的情绪集丛,就如同上面的移情和阻抗,都是能量结。咨询师是有抱持功能的容器,当能量结放入容器中时,这些结就会松动,松动了,就有发展,因为分析心理学认为人是有自性发展必须趋势的,进而症状就得以减轻或治愈。以上是两种心理咨询的方式。你们会不会觉得有趣且神奇呢?
mimi若闻
如果你做过心理咨询,刚开始可能会有困惑:我来咨询,明明是在工作、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了现实困扰,为什么咨询师总是会问到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呢? 解决现在的问题就好,干嘛要扒拉以前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呢? 那么,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到底重要吗? 答案毋庸置疑,重要! 各个流派的心理咨询师都会多多少少的关注童年经历,而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更是将童年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中国精神分析学界泰斗级的专家李鸣老师,在《李鸣精神分析120讲》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 基本经历是指来访者客观的一些体验和经历 ,比如:儿童时期是生长在城市还是农村、沿海还是内地、是家境富裕还是贫穷、是否搬过家、是否转过学、是否在父母身边成长等。 这些基本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成长、他的人际互动关系、早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而这些早年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 比如,3岁以内跟着老人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受到影响,而这可能影响他的安全感、以及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一个童年期频繁搬家、转校的孩子在与他人建立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时可能会有困难。 不知道你是否有疑问:那如何理解有些双胞胎子女,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心理发展却可能完全不同呢? 这是因为比基本经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冲突,虽然双胞胎的童年经历基本相同,但他们的内心冲突不同,感知环境的方式不同。 内心冲突更注重内在的事实,而内在的事实跟外界不一定是相称的。 比如,父母认为他们很公平的对待两个女儿,但妹妹却坚信爸妈更偏心姐姐。即使父母真的没有偏爱谁,但妹妹内在的事实依然是:我不如姐姐讨人喜欢。她的这个内在事实会影响她成长历程中的自我认知以及人际交往模式。 我想,这也是“讲道理”为什么效果不好的原因, 讲道理只能说清楚外在事实,却无法触及到内在事实。 精神创伤并不是"被人打了"这种重大的现实创伤,而是指持久不能解决的内心冲突。 内心冲突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形成创伤性体验,也叫情结、未竟的事宜。 举个例子:一位女士频繁的更换男朋友,但总是交往很短的时间就会分手,她总是认为对方不够爱自己,怀疑对方和异性有染,每次分手都很受伤。 表面上看,这位女士有些“作”、不会保护自己、不会经营感情,但如果追溯到她的童年经历,你会更加理解她现在的行为模式。 在童年时期,她最深刻的记忆是父母感情不和,妈妈经常顾不上管自己。有一次睡醒后她感到害怕,一直哭、撕心裂肺的哭,但是,没有人回应…… 这位女士在童年时始终未能与母亲产生亲密的依恋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缺母爱”,所以,成年后的她一直在到处寻找爱。但是在她的自我认知里,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所以,即使有男士对她很好,她依然会患得患失、敏感多疑。 澄清一下,“缺乏母爱”的人一定要会到处寻找爱吗?不是 缺乏母爱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到处寻找母爱,这是一种表达; 一种是表现为对母爱不屑一顾,这是一种防御。 这两种行为方式是完全相反的,但根是同一个:在获得母爱的关键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早年的未竟事宜或情结到了成年期就通过表达型的或防御型的方式呈现出来。 人心太过于复杂。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你未必真懂;你最熟悉的自己,你也未必真懂; 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存一颗好奇心、少一些评价,真正走进你所关心之人的世界,了解他的经历、内心冲突和精神创伤,带着对他过去的了解来理解他现在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相信这个过程会让你们靠的更近。 对于你自己,自我探索是一生的事情,慢慢来,当你不断理解自己时,你会更加接纳自己、爱自己,也会更有力量为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做出选择。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