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2

smile筱12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爸爸缺位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曦若若往

已采纳

父亲角色的缺失,使人变得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自我设限,缺乏自信。

1.缺失父爱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特别是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亲的缺位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内心力量的支持从而留下永远的心理空位,对男孩女孩都有影响。

2.父亲教育缺位的孩子会普遍存在焦虑和孤独感,自尊心不强等众多心理障碍。有的孩子会一生通过抽烟喝酒放纵等各种方法来进行内心的心理弥补。

父女

3.失去父爱的孩子更容易走向犯罪,他们因为没有父亲的引导,自控力明显降低,更富有攻击性,性格出现缺陷,心理疾患产生的概率更大,父亲的权威性的缺失使他们对规则、法律造成了忽视。

心理咨询师爸爸缺位

144 评论(9)

暗了个然

文|哎呀妈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眼看就要父亲节了,不知道这个节日对于爸爸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次收祝福收礼物的日子,一次被孩子们重视的日子,一次被所有人提醒他是爸爸的日子?

其实不管大家对于这一天的理解是什么,我想,在很多孩子心中,爸爸,永远是和妈妈一样重要的存在。

说起来,中国式的家庭里,爸爸似乎又没妈妈那么有存在感。

不单是我,就连身边认识的很多朋友,一提起爸爸,修饰语几乎都是“忙碌”、“不着家”、“沉默”……

和自己最亲的,是妈妈。至于爸爸嘛,总有距离感。

这在资深心理师胡慎之看来,就是“ 爸爸的缺位现象 ”。

家有4岁的女儿,我特别喜欢看相应年龄段孩子的教养书,最近,《资深心理师 育儿 手记(3~7岁)》吸引了我的注意。

相信有关注心理学领域相关节目的读者们,对胡慎之老师的名字不会陌生。

他曾担任CCTV《心理访谈》的特邀嘉宾、湖南卫视《变形计》特邀心理顾问,还是知名语言节目《奇葩说》知识合伙人。

在他长达二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他累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不仅擅长处理婚姻夫妻问题,还对亲子关系、青少年发展问题有很独到的分析和见解,还曾在2017年入选为“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

一位如此资深的心理师,习惯分析别人的案例,可对于自己的家庭、教育,他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心得体会?

这不禁令我好奇,忍不住翻开这本手记。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后,我发现,作为有着丰富的心理学背景的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其他爸爸们学习的地方。

可能有人说了,爸爸就是力量的象征,权威的代表,肯定能给孩子树立规则。

此言差矣。

所谓的力量,是指爸爸要让孩子知道:我是爱你的,你符合我的要求。

很多孩子怕爸爸,不是因为爸爸凶或者会打骂他,而是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爸爸的爱,却被粗暴对待。孩子的怕,是恐惧不安的,不是敬畏的怕。

胡慎之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位知名人士的例子。

对方有一次去接儿子放学,到了儿子小学门口等了半天都没接到,就问妻子。结果妻子说“儿子已经上初中了”。

连儿子的经历和状态都不清不楚的爸爸,又怎能让孩子感到被爱的?

所以这个孩子后来误入歧途,吸毒被送进监狱,原因恰恰就是,没有一个给他爱的爸爸,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如果孩子本身没有规则意识,爸爸滥用权威,对他又打又骂。孩子一定不会因此受教,痛改前非,而是会更愤怒,等他独立了,他就敢和爸爸对着干。

可见, 爸爸的爱,一定是要表达出来的 。

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心无旁骛地和他一起玩耍,这无疑是最容易表达爱的方式。

但如果现实不允许,爸爸也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总要让孩子知道爸爸一直都在,很爱他,这样他才不会因为失望、空虚而自甘堕落。

父爱无言,但需要有力。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过, 父亲不仅是保护者、教育者,还担任着“偶像”的角色,是成长的榜样 。

要知道,爸爸是原件,孩子是印刷品,爸爸什么样,往往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记得有一次参加女儿的家长会。

看到一个孩子邋里邋遢,衣服脏兮兮洗不干净,没什么人陪他玩。

后来,家长会开始了,他爸爸也是不修边幅、不慌不忙地走进课室,坐在儿子后面,可儿子却一直不搭理他,还转过头来给爸爸一个白眼。

那一幕,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虽然不知道他们父子俩私下关系如何,但从孩子的反应来看,他肯定嫌弃爸爸,才不愿和爸爸多接触说话。

就连孩子都不认同爸爸,爸爸又有什么能耐教育孩子呢?

胡慎之在儿子小豆子4岁多的时候,被老师邀请上台演讲。

那是一份多大的殊荣!小豆子别提有多自豪了,所以孩子逢人就说“这是我爸爸,我以后也要成为像爸爸一样的人”。

本来小豆子个性比较害羞,可当他看到爸爸那么受人尊重,他很自然也被感染,有了自信。

当爸爸以一个好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就会很认同爸爸的身份,甚至将爸爸视为“英雄”、“偶像”。

爸爸的形象,足以影响孩子的后半生。

胡慎之在书中分享了一段惩罚儿子的经历。

此前,他早就和孩子约法三章,要尊重别人、为自己承诺的事情负责、不撒谎。

结果儿子回老家过暑假,骗他有带作业本,怕被责怪故意不接他的电话。

如此说话不算话,胡慎之决定好好惩罚他。

由于惩罚前已经说清楚缘由,因此儿子意识到问题后,也主动承认错误,在那之后反倒更信任爸爸,也愿意和爸爸多交流。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很多时候,父母明明跟孩子说好要做什么,遵守什么,自己却违背不履行。这种没原则的做法,往往会破坏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和信任感。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犯错中成长,那么就需要爸爸给孩子一个标准,立在那里,谁都不许违背。

有些事情,爸爸只要坚持到底,孩子就会意识到:爸爸不是开玩笑的,他说到做到。

当孩子清楚自己的行为总有人会关注并给予评判,那么他就不会随意造次,努力管理好自己。

这也是他能按着正轨成长的必经阶段。

最后,胡慎之老师说了一段我特别赞成的话:

“ 父亲是家庭的重要支撑,孩子的规则意识很大程度上由父亲建立,但前提是孩子对父亲有认同感。 ”

在父亲节到来之际,我借用这本书,提醒各位爸爸们,千万别小看自己的父性职能。

请做好孩子的指南针,用管孩子的方式管好自己。

只有成为孩子的榜样,爸爸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给孩子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后盾。

-END-

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355 评论(13)

inesthreebears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父亲在孩子心目中没地位。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部分父亲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缺位了。有很多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和自己父亲生活在一起,这就导致了父亲在他们心里没有多少记忆,也没有任何地位。当然有不少电视节目或动画片把父亲描述为一个傻呆呆的人,这也误导了很多孩子,使他们认为只有母亲才可靠,父亲没有什么用的。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离婚率的上升,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单亲或者重组家庭,夫妻离婚后孩子多半会判给母亲,在单亲或者重组家庭中,孩子与父亲就越来越陌生,导致他们心目中的父亲也是没有任何地位。但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亲和母亲双方的关爱和抚养,所以希望父亲在孩子成长时候不要缺位。

90 评论(12)

大力非水手

文‖CF先森最近,一张“爸爸的成绩单”的照片从微博火到朋友圈 “今日收到女儿给我的成绩单。60分爸爸,惭愧啊”成都的申先生羞愧的说道,这张成绩单是他6岁的女儿写给他的。 6岁的女儿在成绩单上控诉爸爸:“挂电话,生日不在,玩手机,还有演出没来看我、、、” 每一条都深深触动了申爸的心,申先生坦言,平常工作很忙,给女儿的时间很少,以为自己努力工作给女儿更好的生活才是王道,而且一直以为妻子在家里可以陪女儿,自己要做的只是赚钱而已。 爸爸们,上述的情况您觉得熟悉吗? 不可否认,在中国大的社会背景下,“男主外,女主内”、古代对妻子的称呼为“内人”等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可能对我国父亲的教育参与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父亲常充当母亲的辅助者与支持者[1] 可父亲的作用难道只是局限于作为孩子的提款机这么简单吗? 研究表明, 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具有独立于母亲教育参与的独特贡献。 1 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社会适应的独特作用 虽然身处我国强烈的文化背景下,母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可父亲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一方面,家庭系统理论认为, 父亲的参与可以使母子关系扩展为父、母、子三方关系,只有当三方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家庭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2]。; 另一方面, 在对幼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上,父亲教育参与具有独特作用 ,所谓受中国传统思想“子不教,父之过”等的影响,使得很多父亲更为关注幼儿出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且在不少家庭中只有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才能得到父亲更多的关注和管教, 此时的父亲作为幼儿眼中绝对的权威来教育、引导幼儿,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减少能够起到与母亲教育参与不同的作用。【3】 2 父亲对女儿的择偶偏好的影响。 父亲作为女儿生命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会对其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4]。 研究证明父亲对女儿择偶偏好的影响会受到父女关系质量的调节。 也就是说,在短期择偶的情况下,父亲缺位会使女儿强烈的偏好男性化面孔,在长期择偶条件下,父亲缺位会使女儿较少地偏好男性化面孔; 在被试没有伴侣的情况下,父亲缺位的女儿会更加偏好女性化的男性面孔,而在有伴侣并且与伴侣关系良好的情况下,父亲缺位的女儿并未表现出对异性面孔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偏好。[5] 在女儿与父亲高质量的关系中,父亲可以为女儿日后与男性的相处打下一个好的基础[23]。 同时,父亲与女儿的积极互动不仅能够增加其社会适应性,对于其性别角色发展甚至恋爱和婚姻的稳定性也具有积极作用[6]。 3 父亲缺位影响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许多研究者分别以不同国家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即认为父亲缺位对子女的身体健康具有消极影响。 对于身体健康:有研究证明那些没有和亲生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比那些一直和亲生父亲在一起生活的孩子更容易患病[7]; Hagen 等人在 2001 年以发现父亲缺位的孩子更容易感染体外寄生虫[8]; 对于心理健康:父亲缺位是一种会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压力[9]。 著名的心理分析师鲁格·肇基结合多年的临床案例指出,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对自己父亲各种各样的美好期待。 而父亲缺位会使得这种美好期待没有机会得到满足,孩子可能会因此而极度痛苦甚至会长期沉溺于这种痛苦中无法自拔而出现精神症状[10] 4 父亲缺位对于子女青春期的提前以及对异性交往和态度的影响[11][12] 有研究表明,父亲缺位带给女儿的社会心理压力对女儿青春期的提前具有刺激作用[13] 。 在童年时代频繁的更换生活环境与女孩的月经初潮的提前以及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第一次怀孕的提前,更多的伴侣,短时间的婚姻都是相关的[14]。 父亲缺位影响子女的择偶以及其与异性交往或者恋爱时的态度。对父亲缺位被试来说,内心对父爱的渴望会影响其与男性的正常交往。 有研究者比较了完整家庭中的女孩和父亲缺位家庭中的女孩在与男性交往时的状况,结果 发现父亲缺位家庭中的女孩在与男性相处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焦虑感[15] 对处于青春期或者刚成年的女性来说,父亲是她们的保护者,对于父亲缺位家庭的女儿来说,她们更希望尽快找到一个男性代替父亲来保护自己[16] 所以在父亲缺位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孩子面对坚持他们这种偏好,她们更容易妥协,即使潜在配偶并不那么符合其内心的择偶标准,她们也会勉强接受,但同时,她们也比父亲在位家庭中的女儿更容易抓住某个人不放 。 这样情景往往会使父亲缺位的孩子承受更多来自于对异性交往的压力。 此文完结 by the way,关于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有什么需要交流的吗,期待与您的讨论! 参考文献: 【1】 RoyKM,BuckmillerN,“together”: Trajectories of relationship suspension for lowincome unmarried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2008, 57(2): 198-210 【2】 , 1985,56(2):289-302 【3】 刘丽莎,李燕芳,吕莹,李艳玮.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 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 【4】韩瑞婧.女大学生择偶偏好受父亲形象影响的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5】Boothroyd, L. G. & Perrett, D. I. Father absence, parent-daughter relaeionship and parter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2008, 6 (3) : 187–205. 【6】 . & Rathouz, P .J. Father absence and familial antisoci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01, 29(5) : 357-367. 【7】 Flinn,, . Social economics of childhood glucocorticoid stress response and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1997,102(1) : 33–35. 【8】Hagen. E. H., . Hames , . Graig, . Lauer, and . Price .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child health in a Yanomano village suffering short-term foodstress. J. Biosoc .Sci. 2001, 33(4) : 502-528. 【9】 Belsky, J., Steinberg, L., & Draper, P. Childhood experience,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ve strategy: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Development,1991, 62 (4) : 647-670. 【10】[4] (意)鲁格·肇基著.张敏,王锦霞,米卫文译. 父性. 北京: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5 , 6 , 2–5. 【11】 Bogaert, A. F. Age at puberty and father absence in a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5, 28(4) : 541–546. 【12】 Alvergne, A., Faurie, C., & Raymond, M.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of human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 effects of early family environment in modern day France.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2008, 95(5) : 625–632. 【13】] Ellis, B. J. Timing of pubertal maturation in girls: an integrated life history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4, 130(6) : 920-958. 【14】 Quinlan, absence, parental care, and femal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003, 24(6) : 376–390. 【15】Hetherington, E. M.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t Daught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2,7(7) : 313–326.参考文献 45 【16】 Sabine Hoier. Father absence and age at menarche : A test of four evolutionary models. Human Nature, 2003, 14 (3) : 209–233.

14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