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12

格桑之门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彭晓心理咨询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龙龙爱龙眼

已采纳

文明: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我们需要文明生活 六年级 王炳相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却给妈妈当了回老师,而且用我的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全家。用妈妈的话说,我不仅改变了妈妈,而且通过改变妈妈,改变了妈妈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全家乘车外出看电影。因为奥运会官员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摆着各色塑料花卉,冬日里让人感到了一丝暖意。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东直门时,妈妈将装有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车开回去捡起垃圾,可妈妈说车已经无法返回,再说路上车那么多,如果回去的话撞车怎么办?妈妈甚至说下次改掉也就罢了。可我坚决不干,最后爸爸终于把车开了回来。妈妈找回了扔掉的垃圾。虽然耽误了好多时间,但全家都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回家的路上,机场高速路两边的树上挂着好多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从此以后,我们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成为“讲文明、护环境”的大使。上周,我们全家去爬香山,赏红叶,带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后,大家分别将垃圾收好,背着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里再也不用我监督,都会自觉所为。妈妈更是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动。她经常会在公共场所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 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我把这个故事送给所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的言行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当您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吧! 我要用亲身经历的这件小事告诉同学们,我们的言行也是可以影响改变大人的!不信你试试吧!让我们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中学生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 文明礼仪伴我行 八年级 宫亚明 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广大公民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自觉遵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现象发生。 比如,在公众面前掏耳、挖鼻,甚至抠脚丫;听他人讲话时,东张西望,不屑一顾;上公交车时,蜂拥而上,争抢座位,甚至大动干戈;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马路边便溺。2004年10月6日的《北京广播电视报》就报道说:木樨地科技会堂东边的马路边就成了出租车司机的露天厕所,以致于隔百十来米就能闻着味儿,居民意见很大。居民意见不可能不大,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没遮没栏的在马路边上说方便就方便,的确不文明。便溺者是方便了,但过往的行人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若让外国人看见了,还不会耻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低,因为你的方便让整个民族受歧视,受牵连,成何体统?对得起养育你成长的祖国母亲? ================ 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 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 文明,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高一(1)班 邓雪雯 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谁也不会愿意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须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次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父亲、母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在日本这个国家都有严格的礼仪习惯,更何况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古国呢。 现在,我们国家对文明礼仪越来越重视,比如推行文明礼仪操;出版《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开展“首都市民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我在街上,看见四个八、九岁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的自行车移开,他们额头上的汗珠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流,可他们无暇顾及。看到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会被他们所感动。这件事足以证明我国文明礼仪教育取得的成绩。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安全:宁为安全憔悴 不为事故流泪 谨慎小心是安全的保险带 麻痹大事故的导火索 抓安全坚定不移 管安全理直气壮 事故在瞬间发生 安全从点滴做起 心中多一点警惕 家里少一分担忧 安全来自严谨 事故出于松散 在岗一分钟 安全六十秒 千忙万忙 安全莫忘 疏忽一时 懊悔一世 “三违”不反 事故难免 严为安全之本 松为事故之源 宁为安全操碎心 不让事故害职工 生命与安全一线牵 安全与幸福两相连 爱妻爱子爱家庭 不守规程等于零 一身安危系全家 全家幸福在一人 安全警钟长鸣 幸福伴君同行 有章不循闯大祸 事故早晚找上门 安全生产全家福 出了事故全家苦 不愁千日紧 只怕一时松 安全思想不牢靠 事后难买后悔药 回避事故隐患 等于放虎归山 无情于违章惩处 有情于家庭幸福 省工省劲一阵子 事故害你一辈子 不顾安全只图快 人身设备遭危害 一物降一物 规章降事故 宁要一个保险活 不要十个瞎凑合 苍蝇专叮有缝蛋 事故专找蛮干汉 宁流一身汗 不流一滴血 麻痹酿出悔恨泪水 谨慎筑起安全长城 娱乐休息调节好 安全生产步步高 珍惜生命 勿忘安全 一人安全 全家幸福 人人安全 全矿光荣 安全为天 预防为主 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实现安全生产是职工最大的福利 坚持“三不生产”,做到“三不伤害” 没有安全就没有铁煤稳定 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 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治安全好 安全在于警惕 事故生于麻痹 2005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发布时间:2006年7月2日 13时53分中国保险报 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比2004年减少67635起,下降%;造成98738人死亡,同比减少8339人,下降%;造成469911人受伤,同比减少10953人,下降%;直接财产损失亿元,同比减少亿元,下降%。万车死亡率为,比2004年减少。 (一)29个省(区、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 2005年,全国有29个省(区、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2004年相比下降。其中,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贵州6个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幅超过10%。湖南、新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上升。 (二)年末年初月份交通事故较多 2005年,下半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上半年的倍。全年月平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死亡8228人,各月事故呈“鞍型”分布,即年末年初月份事故较多,中间月份事故相对较少。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1月(死亡9458人),最少的是3月(死亡6856人)。 (三)下午至晚间时段交通死亡事故多发 2005年,全国发生于日间的交通事故共272715起,导致51125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夜间发生177539起,导致47613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下午至晚间时段(14:00~22:00)发生交通死亡事故比例较高,共死亡44835人,占总数的%。 (四)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客车超员等交通违法肇事减少 2005年,全国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肇事417355起,造成91062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因非机动车驾驶人、乘车人及行人过错导致交通事故20090起,造成42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 因超速行驶导致16015人死亡,比2004年下降13%;疲劳驾驶导致2566人死亡,同比下降16%;违法超车、会车导致6871人死亡,同比下降%;违法占道行驶导致4488人死亡,同比下降%。超员客车交通事故导致3039人死亡,同比下降 %。 (五)大货车、小客车和摩托车肇事突出,营运车辆交通事故减少 2005年,大货车肇事造成21505人死亡,占总数的%;小型客车肇事造成20340人死亡,占总数的%;摩托车肇事造成20774人死亡,占总数的21%。低速货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肇事共造成9874人死亡,占总数的10%,同比下降%。 2005年,营运车辆肇事135114起,导致38752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30%和%,与2004年相比分别下降%和 %。其中,营运客车肇事51247起,导致10566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同比下降%和10%。 (六)低驾龄驾驶人肇事减少,但所占比例较高 2005年,全国3年以下驾龄机动车驾驶人肇事共导致31534人死亡,占全部机动车驾驶人肇事导致死亡总人数的%,比2004年下降%。其中,1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造成12674人死亡,同比下降%。 从交通方式看,3年以下驾龄机动车驾驶人驾驶大货车肇事较多,共造成8299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其次是驾驶小客车肇事,共造成7669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驾驶两轮摩托车肇事,共造成4198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 % (七)二、三级公路交通死亡事故突出 2005年,全国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272840起,造成76689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城市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177414起,造成22049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 %。 从公路技术等级看,二、三级公路上交通死亡事故最多,共造成47448人死亡,占总数的%。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造成6407人死亡,占总数的%,比2004年上升%。从公路行政等级看,国道、省道上交通死亡事故最多,共造成52982人死亡,占总数的%。 (八)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所占比例较大 2005年,全国县道、乡道等农村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101757起,造成237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24%。全国农业人员及农民工因交通事故死亡28035人,占总数的%,比2004年下降3%;受伤107792人,占总数的%,比2004年上升%。 (九)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 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47起,造成807人死亡、705人受伤。与2004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8起,下降;死亡人数减少45人,下降;受伤人数减少172人,下降.................

彭晓心理咨询师

323 评论(8)

赵鹏飞1976

彭晓辰,心理咨询师,命理玄学师,湖南长沙人,他本人也是起名大师与风水师,足以证明此名是值高分的,最少能到八分。

183 评论(9)

a长了一半的草

彭晓晨值100分。应该是没问题的,我感觉

140 评论(9)

速度染发

不会,气功有利于生育能力,在你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气的方向和力度,就可以避开不利的一面,内丹术么,是道家重要的一种修炼方法。内丹术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进行性命的修炼,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等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从理论上来说,还是有利于生育能力,你就放心吧!!

205 评论(10)

小小mini罗

道教内丹学也称性命之学,它是以道教宇宙观、神仙信仰、人体生成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生理基础,以心性论为心理基础,以性命为修炼对象,以人体先天精、气、神为药物(原料),以人体为丹房,丹田为炉鼎,意念呼吸为火候,借用外丹术语、易学符号系统来描述修炼火候及成丹过程,最终目标为得道成仙的修炼理论和实践体系。一、内丹学的含义及特征 “丹”最早是指还原生成的红色丹砂。天然的硫化汞(丹砂)加热分解出汞(水银),将汞与硫磺作用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然后再加热变成红色的硫化汞(丹砂)。这种红色的硫化汞(丹砂)就称为丹,它是中国古代炼丹术最重要的原料。之后,丹的范围扩大了,炼丹者将所有外观红色的烧炼产物,包括氧化汞、四氧化三铅(铅丹)等统称为丹。由于汞和铅的化学性质特别活跃,因而在炼丹术中占有特殊位置,且被日益神化,被认为是炼丹的至宝灵药。古人发现黄金和由矿物质炼成的金丹具有不朽的性质,就认为人服用后也会不朽,从而长生不死。事实上,含有汞、铅、砷、锡等毒性金属的金丹,服用后不仅不能使人延年益寿,反而会致人慢性中毒,直至死亡。历史上帝王、道士服食金丹致死的例子屡见不鲜。既然服食金丹不能使人长生成仙,人们转而向人体内部探求长生不死之方,于是内丹术应运而生,内丹术的理论提升是为内丹学。 内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内丹是以道教神仙信仰为核心,兼融儒家伦理、佛教心性学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次,内丹是一种静功;其三,内丹以人体先天精气神为修炼药物;其四,内丹强调性命双修,开发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其五,借用外丹术语和周易卦爻作为内丹表述系统;其六,内丹以大周天、小周天行气法为基本炼养方式,以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为基本步骤;其七,炼内丹成功后,人体内有丹形成;其八,达到世俗和宗教目标:长生久视和得道成仙。二、内丹学的源流 内丹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先秦到东汉是内丹学的准备时期,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为内丹学形成期,又称为早期内丹学;唐末五代至宋元,是内丹学的成熟期称为中期内丹学,明清是内丹学的衰微期,为晚期内丹学。 1、内丹学的准备时期。内丹学形成之前先有内丹术的创立,内丹术的理论提升是为内丹学。殷商之前,就有内丹术的先导,如黄帝的移精变气修炼,王乔、赤松子则“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求故,吸而求新”。先秦神仙信仰已经形成,基于神仙信仰的内丹术,也开始萌芽。当时的神仙家为了追求长生不死、返老还童,研习了许多延年益寿的方术,如行气、吐纳、导引、存思等。《老子》中有“专气致柔”、“啬精”、“玄牝之门”、“长生久视”等内容。《庄子》中有“熊经鸟伸”、“吐故纳新”、“缘督”、“踵息”、“心斋”、“坐忘”等多种修炼方术的记载。战国时《却谷含气篇》、《行气玉器铭》中记有“服气”、“服饵”、“行气”等方术。汉代出现《西汉导引图》。东汉的《太平经》中有爱气、尊神、重精思想,提出了内照、存神、食气、胎息、辟谷等修炼方法。这些都为内丹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早期内丹学。东汉道教创立至隋唐是内丹学的形成时期。汉末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一本专门论述内外丹法诀的仙学著作,奠定了内丹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它将《周易》、黄老、炉火三者在一起对炼丹内养进行解说。《周易参同契》(以下简称《参同契》)运用周易阴爻和阳爻组成的八个经卦和六十四个别卦及其比喻手法,来说明炼丹方法,以乾坤喻鼎器,坎离喻药物,以其余六十卦喻火候。在内炼方面,首次阐述了有关“养性”、“同类相从”、“牝牡化生”、“丹胎法象”等理论问题,并为内丹学创造了隐语表达系统。魏伯阳把以前的炼丹、内养方术,与其自身体验结合起来,予以理论概括,将周易阴阳交合之道、黄老自然养性之道、炉火铅汞炼丹之道合而为一,说明人欲长生成仙,必须服食铅汞所炼还丹(外丹),或炼养自身阴阳(内养),方能成道,在肯定外丹术的同时又肯定了内养术。但在其后的三四百年里,一直未被世人接受。魏晋时的葛洪将《参同契》解释为外丹炼制著作。而同时期的《黄庭经》则将内丹称为子丹、玄丹,重点研究了存神、意守三丹田、内视、调息为主的清修丹法。直到隋开皇年间,青霞子苏元朗才最早把《参同契》这颗珍宝发掘出来,用以解说和指导内丹修炼实践。并提出以“身为炉鼎,心为神室”,归神丹于心炼,自此正式出现内丹名称且为道教信徒所知。唐代,外丹学盛极而衰,内丹学乘势而起。 3、中期内丹学。唐末五代至宋元,是内丹学的成熟期。谭峭道的虚形互化思想是其《化书》的理论纲领,生死互化,化化不间,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彭晓积极主张人可以修炼成仙,倡导金液还丹,其理论核心是因元气而成还丹。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和崔希范《人药镜》,将内炼思想上升到性命高度,内丹理论体系已具雏形。各派内丹家多认为,钟离权、吕洞宾为内丹学开山祖师,其丹法为性命双修、形神并炼,以炼精、气、神为基本功,以摄取先天一气为要诀,奠定了内丹修炼理论和实践的基础。陈传著《指玄篇》和《无极图》,阐释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还丹原理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基本步骤。北宋张伯端《悟真篇》的问世,标志着内丹学的成熟,它把内丹功法明确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四个步聚,并被后世所沿用。 4、晚期内丹学。明清时期是内丹学的衰微期。随着明中叶以降,中国封建社会进人衰落期,内丹学的文化载体道教也随之衰落。加之内丹的神秘性质,与复杂的炼养方法不适合明清市民文化发展的需要,内丹学逐渐走向衰微。至晚清,内丹基本上仅作为一些道教团体内部及师徒同门秘传的炼养术。三、内丹学理论及功法 内丹学以“天人合一、天人同构”观念为基石,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变化规律。人通过修炼可与天地同寿、长生不死乃至成仙。内丹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阴阳学说。内丹学认为,人鬼仙的区别只在于阴阳含量的多少,纯阴无阳为鬼,纯阳无阴为仙,阴阳相杂为人。而内丹修炼的目的就是炼尽阴质而成纯阳之体,也就是成仙。内丹学用周易卦爻系统解释内丹基本要素炉鼎、药物、火候等,其中十二辟卦与十二地支相配合既表示一年及一日的阴阳消长,又表示“炉火”的周天火候进退节度。 炼丹必须有原料,这原料就是丹家所说的“药物”。内丹药物指先天精、气、神三种生命要素。先天精又称“元精”、“真精”等,是禀受父精母血,且有决定生命盛衰和生殖繁衍功能的先天遗传物质。先天气是先天精的功能态或能量形式,是生命的原动力。在内丹学中,精气本为一物,精为体,气为用。神指人的精神因素和思维系统。内丹理论认为,人的先天元神是虚灵空明的,但人离开母腹出生后,便逐渐被后天识神所污染,致使神气耗尽生命结束。只有通过内丹修炼,还归元性空明,并以此神为火来炼丹,神人气中,炼尽后天阴质,变为纯阳之躯。炼丹的处所即是炉鼎,是指人体生理能量集聚和反应的部位。内丹清修、双修及其内部各派,对炉鼎的解释不尽相同。主要有心肾为炉鼎说,黄庭为鼎、气穴为炉说,神气为炉鼎说,大小炉鼎说,丹田炉鼎说,内外炉鼎说以及双修派阴炉阳鼎说。内丹学的火候是从外丹借用的概念,指用意念控制呼吸急缓与精气药物运转烹炼速度和力度。为了准确把握火候,丹家将人体运行的节律与天地自然的节律加以比照,参照太阳、月亮运动的阴晴圆缺,来选择练功时间,火候强弱。火候还分为为小周天火候、大周天火候。小周天运转河车,循行任督二脉,药在上中下三丹田反复。 关于修炼次第,清修派丹法一般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几个阶段。I、筑基。丹家认为,人自婴儿长大成人,其精气神皆有亏损,故须经筑基功夫。要通过炼神、调气、养精,达到三全才可正式炼功。2、炼精化气。是有为功夫,包括采药、封固、炼药、止火四个子阶段,因其整个过程约需百日,故又称百日关。又因其要搬运河车,用子午周天火候,故又称小周天功夫。3、炼气化神。是有为向无为过渡功夫,包括六根震动、七日生大药、抽铅添汞、守中、温养圣胎、移胎等。因其温养十月如同怀孕,也叫十月关,又称“大周天功夫”。4、炼神还虚。为无为功夫。其具体过程有乳哺、温养、出神、还虚等。 内丹学高举“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旗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玄学、佛学、理学合称四大思潮。

118 评论(12)

jingmaotong

这个名字值100分。取得非常好,相当的漂亮。

231 评论(12)

大飞猪猪

文明: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我们需要文明生活六年级 王炳相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我却给妈妈当了回老师,而且用我的实际行动影响我们全家。用妈妈的话说,我不仅改变了妈妈,而且通过改变妈妈,改变了妈妈周围的人,包括她的同事。事情追溯到前年冬天,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全家乘车外出看电影。因为奥运会官员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摆着各色塑料花卉,冬日里让人感到了一丝暖意。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东直门时,妈妈将装有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我要求爸爸把车开回去捡起垃圾,可妈妈说车已经无法返回,再说路上车那么多,如果回去的话撞车怎么办?妈妈甚至说下次改掉也就罢了。可我坚决不干,最后爸爸终于把车开了回来。妈妈找回了扔掉的垃圾。虽然耽误了好多时间,但全家都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回家的路上,机场高速路两边的树上挂着好多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全家人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从此以后,我们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成为“讲文明、护环境”的大使。上周,我们全家去爬香山,赏红叶,带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后,大家分别将垃圾收好,背着下山,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里再也不用我监督,都会自觉所为。妈妈更是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动。她经常会在公共场所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实践文明。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欧洲文明古国德国,在号召全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礼仪。同时,举例讲了一个老奶奶经过马路,路上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依然等红灯变绿灯才走。老奶奶回答说:“我怕楼上的孩子们看到后,以为红灯是可以通行的。”我把这个故事送给所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的言行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当您有不文明的行为时,想想您的孩子吧!想想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吧!我要用亲身经历的这件小事告诉同学们,我们的言行也是可以影响改变大人的!不信你试试吧!让我们都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中学生吧!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文明礼仪伴我行八年级 宫亚明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貌。孔子以为“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则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在现代文明社会,讲文明,懂礼貌,这种美德是应当得到大力弘扬的,因为它对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广大公民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自觉遵守,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现象发生。比如,在公众面前掏耳、挖鼻,甚至抠脚丫;听他人讲话时,东张西望,不屑一顾;上公交车时,蜂拥而上,争抢座位,甚至大动干戈;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马路边便溺。2004年10月6日的《北京广播电视报》就报道说:木樨地科技会堂东边的马路边就成了出租车司机的露天厕所,以致于隔百十来米就能闻着味儿,居民意见很大。居民意见不可能不大,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没遮没栏的在马路边上说方便就方便,的确不文明。便溺者是方便了,但过往的行人就不方便了,不但行人不方便,假若让外国人看见了,还不会耻笑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低,因为你的方便让整个民族受歧视,受牵连,成何体统?对得起养育你成长的祖国母亲?================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这点,我们应向周总理学习,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此作过评价。尼克松说:“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他那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襟、超群的智慧、美好高尚心灵的生动体现。看来,文明、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文明礼貌是外在的,而实际上外在的形式下蕴含着内在思想和情感。真正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美好的语言来自于美好的心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形为内现”。其次,要在实践中用文明礼貌的道德标准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文明礼貌,重在表现。主要包括四点:①谦虚礼让②谈吐文明③举止端庄④讲究卫生。我想,你若能做到以上四点,也不愧为“礼仪之邦”的成员了。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的确,人们总是根据你的言谈举止评价你。因为,礼貌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只有拥有它才会有幸福、快乐。文明,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高一(1)班 邓雪雯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的社会,上到国家元首互访,下至平民百姓的交往,从政坛巨匠的微笑到商界名家的握手,更是闪耀着文明礼仪的光辉。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文明礼仪要注重平时,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有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一些人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工作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现代社会的确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大雅之堂”越来越多,谁也不会愿意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人。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须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次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父亲、母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在日本这个国家都有严格的礼仪习惯,更何况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古国呢。现在,我们国家对文明礼仪越来越重视,比如推行文明礼仪操;出版《文明礼仪普及读本》;开展“首都市民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我在街上,看见四个八、九岁的小孩正在把盲道上的自行车移开,他们额头上的汗珠一颗接一颗地往下流,可他们无暇顾及。看到这一幕,我想任何人都会被他们所感动。这件事足以证明我国文明礼仪教育取得的成绩。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加上恬静、幽雅、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求知。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可以影响你的学习,你的生活,甚至将来的一生都将受用不尽,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有具有深厚的底蕴、幽雅的谈吐、得体的举止,才能称得上真正有内涵的美。安全:宁为安全憔悴 不为事故流泪谨慎小心是安全的保险带 麻痹大事故的导火索抓安全坚定不移 管安全理直气壮事故在瞬间发生 安全从点滴做起心中多一点警惕 家里少一分担忧安全来自严谨 事故出于松散在岗一分钟 安全六十秒千忙万忙 安全莫忘疏忽一时 懊悔一世“三违”不反 事故难免严为安全之本 松为事故之源宁为安全操碎心 不让事故害职工生命与安全一线牵 安全与幸福两相连爱妻爱子爱家庭 不守规程等于零一身安危系全家 全家幸福在一人安全警钟长鸣 幸福伴君同行有章不循闯大祸 事故早晚找上门安全生产全家福 出了事故全家苦不愁千日紧 只怕一时松安全思想不牢靠 事后难买后悔药回避事故隐患 等于放虎归山无情于违章惩处 有情于家庭幸福省工省劲一阵子 事故害你一辈子不顾安全只图快 人身设备遭危害一物降一物 规章降事故宁要一个保险活 不要十个瞎凑合苍蝇专叮有缝蛋 事故专找蛮干汉宁流一身汗 不流一滴血麻痹酿出悔恨泪水 谨慎筑起安全长城娱乐休息调节好 安全生产步步高珍惜生命 勿忘安全一人安全 全家幸福人人安全 全矿光荣安全为天 预防为主安全生产 人人有责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实现安全生产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坚持“三不生产”,做到“三不伤害”没有安全就没有铁煤稳定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治安全好安全在于警惕 事故生于麻痹2005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发布时间:2006年7月2日 13时53分中国保险报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比2004年减少67635起,下降%;造成98738人死亡,同比减少8339人,下降%;造成469911人受伤,同比减少10953人,下降%;直接财产损失亿元,同比减少亿元,下降%。万车死亡率为,比2004年减少。(一)29个省(区、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2005年,全国有29个省(区、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2004年相比下降。其中,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贵州6个省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幅超过10%。湖南、新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上升。(二)年末年初月份交通事故较多2005年,下半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上半年的倍。全年月平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死亡8228人,各月事故呈“鞍型”分布,即年末年初月份事故较多,中间月份事故相对较少。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1月(死亡9458人),最少的是3月(死亡6856人)。(三)下午至晚间时段交通死亡事故多发2005年,全国发生于日间的交通事故共272715起,导致51125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夜间发生177539起,导致47613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下午至晚间时段(14:00~22:00)发生交通死亡事故比例较高,共死亡44835人,占总数的%。(四)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客车超员等交通违法肇事减少2005年,全国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肇事417355起,造成91062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因非机动车驾驶人、乘车人及行人过错导致交通事故20090起,造成42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因超速行驶导致16015人死亡,比2004年下降13%;疲劳驾驶导致2566人死亡,同比下降16%;违法超车、会车导致6871人死亡,同比下降%;违法占道行驶导致4488人死亡,同比下降%。超员客车交通事故导致3039人死亡,同比下降 %。(五)大货车、小客车和摩托车肇事突出,营运车辆交通事故减少2005年,大货车肇事造成21505人死亡,占总数的%;小型客车肇事造成20340人死亡,占总数的%;摩托车肇事造成20774人死亡,占总数的21%。低速货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肇事共造成9874人死亡,占总数的10%,同比下降%。2005年,营运车辆肇事135114起,导致38752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30%和%,与2004年相比分别下降%和 %。其中,营运客车肇事51247起,导致10566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同比下降%和10%。(六)低驾龄驾驶人肇事减少,但所占比例较高2005年,全国3年以下驾龄机动车驾驶人肇事共导致31534人死亡,占全部机动车驾驶人肇事导致死亡总人数的%,比2004年下降%。其中,1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造成12674人死亡,同比下降%。从交通方式看,3年以下驾龄机动车驾驶人驾驶大货车肇事较多,共造成8299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其次是驾驶小客车肇事,共造成7669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驾驶两轮摩托车肇事,共造成4198人死亡,占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致死人数的 %(七)二、三级公路交通死亡事故突出2005年,全国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272840起,造成76689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城市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177414起,造成22049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 %。从公路技术等级看,二、三级公路上交通死亡事故最多,共造成47448人死亡,占总数的%。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造成6407人死亡,占总数的%,比2004年上升%。从公路行政等级看,国道、省道上交通死亡事故最多,共造成52982人死亡,占总数的%。(八)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所占比例较大2005年,全国县道、乡道等农村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101757起,造成23707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和24%。全国农业人员及农民工因交通事故死亡28035人,占总数的%,比2004年下降3%;受伤107792人,占总数的%,比2004年上升%。(九)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47起,造成807人死亡、705人受伤。与2004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8起,下降;死亡人数减少45人,下降;受伤人数减少172人,下降

225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