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食過人
.斩颜良乃是乘其不备,故不能分析二人的真正实力. 至于文丑,请看下文: [忽闻人报袁绍又使大将文丑渡黄河,已据延津之上。操先使人移徙居民于西河,操自领兵迎之。三军皆起,军马在前,粮草在后。操传令,教粮草车仗尽行前去,后军作前部先锋,护守粮草,以前部先锋却居于后。吕虔曰:“粮草在前,而兵在后,何意也?”操曰:“粮草在后,多被剽掠,吾故令在前也。”虔曰:“倘遇敌军,守粮者又不敢战,必误大事。”操曰:“吾待敌军到时,却又理会。”虔疑,不敢再言。操令粮食辎重,沿河堑至延津。操在后军,听得前军发喊,急差人看时,人报:“河北大将文丑兵至,我军皆弃粮草,俱被赶散。后军又远,将如之何?”众人商议,要退守白马。操教退军河北,又断其路。军皆散乱。操以鞭指南阜可避,(阜,土山也。)人马急奔土阜。操令人马皆解衣卸甲少歇,尽放其马。文丑军掩至,众将曰:“贼至奈何?可急收马匹,退回白马。”一人急止之曰:“此正可与贼交战之处,何退之耶?”操视之,乃荀攸也。操急以目视攸而笑。攸知其意,而不复言。 文丑军既得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离乱。原来过此,只顾取物,无心厮杀。曹操人马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拨回马走。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乃河北名将,谁可擒之?”二将飞马而出去。操视之,乃张辽、徐晃也。二将追赶文丑至近,大叫:“贼将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来,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中辽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怒再赶,坐下马又被文丑射中面颊。战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策马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二将战三十余合,张辽去远,徐晃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拨回马走。 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军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出马而来,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大喝一声:“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二合,文丑心怯,拨回马绕河而走。关公马是千里龙驹,早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face] 正常单挑形势下,此战排除兵力和地形因素,双方起码在交锋心态上应该都有“求战”欲望。比如张飞战吕布,再比如张颌战马超,尽管这两战的双方在战意和决心上有很大的差别,但起码交战双方的心态是“求战”的。 而关羽和文丑延津之战,从一开始,文丑就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局面,首先文丑大军的背后是黄河,乃是绝地。虽说战场上有破釜沉舟,置之死地于后生的说法。在汉中战役中,蜀军背水为营,曹操在徐晃取得场面上的胜利后,却鸣金收兵,并严禁不准取一蜀军所弃物械,但仍被三面夹攻,大败而走。文丑不是曹操,袁军更不是曹军。所以落的个“文丑军既得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离乱。原来过此,只顾取物,无心厮杀。曹操人马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的士兵首先无心厮杀,当文丑身为主将,尚能一战的时候,他的军士已经混乱不堪,自相践踏,何其狼狈。 人说好汉难敌众手,恶虎也怕群狼,于是文丑“文丑止遏不住,拨回马走。”这时候的文丑,已经不想缠斗,只想带领将士快速离开。可以说,文丑从这时起,已经处在一个“逃跑”的心态中。曹操何其老练,见计谋得逞,马上发话,“谁可擒之”正反映了敌我双方的形态。 张辽新降,立功心切;徐晃惨败给颜良,急于挽回颜面。况两人除了许胖子之外为曹军翘楚,两人捉网中之鱼,势在必得。然文丑虽不颜良但艺俊,为何不正面交锋却施放明箭?盖因无心恋战想撤离现场。不料张辽对弓箭深为感冒,直接两箭,一中人盔,一中马面。文丑于败军之势想斩敌军大将之头,纵然不能挽回颓势起码可以一振军威,徐晃奋勇战住。 与徐晃的30会合反映出文丑真实战力与颜良的差距,徐晃走,文丑追,表示他觉得有斩杀徐晃的信心。这时候,“忽见”关羽带领十数人杀出,而文丑赶得急,单身一人,顿时有所醒悟,自觉陷入曹军埋伏,便不想再战。与关羽战2回合,巅峰状态下的关羽自非徐晃、文远之流可比,文丑顿感压力,再联想到颜良一个照面便死于此人刀下,于是心态迅速向既定的逃跑方针发展。拨回马“绕河而走”,与“沿河追赶”有异,何也?其因有三,一盼有兵接应,二防再次伏兵出现,三拟闪开角度,弓箭再出。不料坐骑不争气,碰上了天下第一速度的赤兔,被脑后一刀,死于非命。那关羽所杀河北两将,一为正面偷袭,二为脑后作业。且皆拜赤兔之赐,忆吕温侯当年,可曾有此行径?关公殊为不彩。 文丑和关羽延津之战,文丑从开始到最后被杀,皆无正常单挑形势下的公平状态和心态,故绝非正常单挑,属于无效案例,不应做为评判关羽和文丑武力指数的依据。 2.这里着重分析一下蜀国的关况: 人们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的是三国后期,蜀国因没有什么好的将领,而导致只能用能力不强的廖化担当先锋的尴尬局面。而人们普遍认为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刘禅的昏晕无能,另一个是蜀国的地理位置关系。 而我认为蜀国无大将的原因在早期就已经潜伏着了。我认为蜀中无大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们回头看三国早期的刘备是如何招收人才的。早期(在去新野以前)刘备的人才主要靠两方面,一是武将自己的投靠,像赵云、周仓、徐庶;另一个则是吸收其他势力的人才,在这方面初期主要是陶谦的人才,如糜竺、糜芳和廖化等。而刘备自己去招收的人才却非常少,可以说一个也没有。 中期(诸葛亮来了之后到刘备得益州之前)刘备主要在荆州打拼,在这段期间,刘备基本上得到了在荆州的所有才人名士,但这些人都不是刘备自己去找来的,有些是投靠过来,有些是诸葛亮等人找来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人的名声在当地很高,或这些人的父辈或他本人曾经当过官。 晚期(得益州以后)刘备的招收进的人才由盛到衰,在得到刘璋的绝大多数将领才士之后,刘备的招收的人才就进入了一个相当平淡的时期,一直到蜀汉灭亡,也没有什么招收到好的将领。所以说刘备他并不会去主动去平民百姓中寻找人才,这就使得蜀国在末期根本得不到将领。刘备是这样,何况他的儿子刘禅呢? 二、蜀国用人制度的弊端。大家看姜维时期的蜀魏战争,从蜀国阵营中冒出来的主要是以前刘备时期的一些主要将领的子嗣,如傅彤的儿子傅佥,关兴的儿子关统等等,根本没有出现平民百姓出生的将领。造成这个原因的直接原因便是诸葛亮、姜维的刚愎自用。 其实蜀国中也不凡好的将领,大家在玩三国游戏中就有感悟。李严,在三国十中就是妖人一个,除魅力外各项均能力超80,诸葛亮也曾赞他是蜀国的陆逊,就因为北伐时兵粮没有及时送到就被诸葛亮贬为庶民。魏延,猛将一个,诸葛亮硬是说他有反骨,要造反,你诸葛亮死了还使出让马岱背后偷袭这么卑鄙的手段。罗宪,忠勇有谋,性情温和,可以说是蜀国末期难得的大将,可姜维就是不用他,却让他去守永安城。从这可以看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你后台够硬,名声够响的人才可以当官,而那些有本事却没后台的人根本得不到升迁。 而反观魏国呢,魏国早期的许诸、典韦是曹操不经意间发现的,之后的郝昭是从一个小兵一步一步当上将军的,杜预则是一个小官吏的儿子,而这些人都是魏国不可缺少的人物。在这方面魏国就更加懂得在平民百姓、小卒小吏中寻找优秀人才,他能知人善任,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如果蜀国能在基层或平民百姓中去寻找人才,就不会有灭国的结局,最启码魏国要等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灭掉蜀国。 至于三国后期的将领也有很多,像姜维,邓艾,钟会,王双,曹真,马岱,陆逊等等,演义里主要是写曹操,关羽和诸葛亮,后期只剩诸葛亮一人,故着重写他.历史上还是有许多能人的. 3.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可当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什么路怎么走的选择时又是短暂的,人们难得碰上几次这种人生抉择,然而每一次瞬时间做出的选择对人生又往往是决定性的。选择是很难的:一是前途如何难以断定,杨朱悲歧路,阮籍哭途穷,均是慨叹人生前途选择的迷惘。二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利害权衡价值取向等等制约着左右着人们的决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条歇后语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之不进言不卖力气还略微带点儿不满,身虽然在这儿而心实在圈儿外,实际这句话反映了人们所处尴尬时采取沉默态度的复杂逻辑关系,徐庶是痛苦的,而这痛苦又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己决定走的这么条走不通的路,有苦说不出,怨不得别人。这一段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谋士徐庶多年飘零困顿,刘备来到荆州后广招人才礼贤下士明君之誉甚著,徐庶前去投奔不仅被收留,还委以重任甚为器重倚为心腹。后曹操进军荆州,掠去徐庶老母,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去了曹营。 小说的这段描写很出色一波三折,富有人情味,最高明的是把人情与政治结合起来写,通过徐庶的来去,暴露了曹操欲收罗天下英才而不择手段,表现了刘备思贤若渴爱才如命,又尊重人的选择,决不勉强。刘备送徐庶的走的那一路上的恋恋不舍,把刘备爱惜人才写得情真意切写到了极致,使人掩卷不禁为之长叹。 小说的徐庶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为渲染诸葛亮出场的铺垫之重要序幕人物。是他引出一个二千年来为中国人所敬仰勤勤恳恳谨慎爱民的丞相形象。历史上的徐庶常与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一起交往,所谓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都是当时的才俊,能与高士英才相处他也不会是凡庸之辈吧。可惜一个青史留下光辉的一页,而他除了在荆州有过短暂的闪光,一直默默无闻,道路选择的教训是如此的深刻,后人还能忽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吗?徐庶史册无传,只在诸葛亮传附带提了几句,共一百三十三个字。“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曹操进军荆州,刘备南逃“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是史籍中的经典之作,陈寿作史极为精炼传神,惜墨如金,然而内涵丰富,信息量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庶有过人的才干,得到了刘备的肯定,“器之”不是一般作为行事很优秀的评价而是倚为心腹的推崇,在不长的时间得到这样器重的待遇,说明他腹有良谋,又善于沟通运作,是个高级人才;向刘备举荐天才诸葛亮,是徐庶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方面的杰作。刘备虽然爱才,但能让身经百战走南闯北的统帅对一个二十七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给予充分重视,毕竟不容易。徐庶肯定调用了他的高超智慧,可惜史传没留下这方面的材料,只露出一点儿痕迹,“卧龙也”三个字的极高评价,确实让刘备做好了心理准备,为刘备重用孔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先入为主是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既有对立面给你在尊长上级垫的坏话,使之产生厌恶,你后来所作所为都要大打折扣,好事只得六七分,而坏事三四分一般会被看成七八分。相反,也有朋友为你说的好话,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然要靠自己真实的本领,可要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是机遇,那你会从此腾达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大显英雄建功立业之本色,何等惬意!人生能有几次决定命运的机遇呢?使孔明得遇刘备赏识,这是徐庶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徐庶策划了孔明出山的方式,是请五十几岁的诸侯降尊纾贵前往深山请年轻人,不是徐庶做不出这样大胆的建议:他提出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不能“屈致”随便让人把他叫来,而要“枉驾顾之”,亲自出马去请。不是刘备这样的大英雄,也决做不出如此礼贤下士的创举,而诸葛亮如没有超人的才能,也不会留下“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但是这一切决不是碰巧发生的,而是基于徐庶与诸葛亮多少年来的交往对朋友的深切了解,又对刘备爱才识才并善于使用人才的体验,没有徐庶的推荐,恐怕历史将会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吧? 最令人惋惜的,徐庶在大好形势下:上有明君知遇之恩,下有好友相伴之利,大丈夫立功当世有益于天下苍生的人生之帆,即将起航,他也将在历史上写上光辉的一笔,就在此时却过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走进寂寞无所用武之门。因老母被曹操所获,他拘泥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辞别刘备投进曹营。汉代强调孝道,虽有孔融一类人说什么子之于母不过物寄瓶中,父之于子当有何亲反封建礼教的思潮,大多数人还是严格遵守着孝字当先的封建伦理,徐庶也不例外。他是痛苦的,遇到刘备这样对他言听计从的明君很不易,共图王霸之业的重要条件是要有明君的高度信任,如果离开刘备,还能不能再遇到一个明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可是曹操挟持老母,就是威胁着让他投诚,他不去老母就有一定危险。这完全是一个两难选择。徐庶方寸已乱,情况紧急不容他从长计议慢慢斟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投曹。人的命运紧要处往往就是一两步,十字路口上向左向右迈出一步,其结果却有霄壤之别。徐庶的失误在于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为国家社会还是为家庭,他选择了家庭。小说里批判了他的选择,借用徐母的口指责他不能选择为国为民,不辩真假,白白在社会上飘荡了那么多年,也许徐母没那么说,可后来的社会道德规范却是要求:忠孝不能两全,忠于国事第一,罗贯中借徐母的嘴做了最终的评判。 徐庶在此之前还有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问题,那时他选择了正确的人生之,路。《魏略》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疎巾单衣,折节学问。”徐庶本是贫寒人家,汉代讲门第世族大姓,否则没地位。《三国演义》作者把“单家子”解释为姓单家的子弟,由此编出一个单福的名字。作者罗贯中还有批改者毛宗冈都是大文人,本不该犯这样由于望文生义造成的错误,以致错误了几百年。(《魏略》还载过“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这就是一个相同的例子)徐庶年轻时也很浪荡,任侠击剑相当于今天的讲哥儿们义气,动不动就抡拳头的主儿,相当于北京的三青子,天津的小玩儿闹。为小兄弟报仇一时冲动杀了人,他简单的化了下装,披头散发,脸抹白灰就逃亡出走。这个样子谁一看都会断定就有问题,于是很快就被官府抓住,审问时他闭口无言硬撑着,后来在示众指认时被同伙劫走。闯了大祸平时所作所为又被认定是做贼的行径很为人所不耻,遭此大变故他这时倒醒悟了,于是痛改前非,从头开始,刻苦求学,成为小有名气的人物。这次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徐庶到曹操那,小说与历史都说是因为徐母在彼所致,其实也不能排除在荆州战乱中,面对曹操的强大军事压力,刘表集团多数人已投向曹操,刘备集团虽然坚持抗曹可实力太弱难以决胜,前途难以预测,而投曹则比较保险,当时曹操为拢络人心对荆州士人大加封赏,狡猾的曹操说出言不由衷的话: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一句话立即使荆州士人为之叹服。《魏略》说:“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徐庶)与韬(石广元)俱来北。”没说因为什么去的北方,好像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选择,几个好友,走向不同的道路,徐庶与石广元一起去了曹操那里,孔明单独跟了刘备。可以肯定没什么人会看好刘备,然而困境中的支持,会使人加倍的重视,成功时即为开国功臣;势力强大时的锦上添花,价值会大大降低,充其量只能做个摆设。当孔明已是蜀汉的丞相,第一重臣,徐庶在魏国只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仅三流位置。连诸葛亮都看不过去了“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做的官和他的才能是不相称的,另外也透露出一点儿信息,他们是自愿去的,是想在那里发展自己的事业。 4.在这举例分析一下诸葛亮与赵云为何不投曹操 引用一位朋友的原话“赵云投奔曹操仕途也许会更好!曹操比其他君主更爱惜人才,在长坂坡叫军士不要放箭就是个例子(有活捉赵云之意)不然赵云基本上很难突出重围。赵云到魏军集团或许有更多的统兵机会(以他的能力)曹操用人是不分出身的(如典韦只不过是夏侯敦手下的一名校尉而已,张辽也不过是吕布手下的一名降将,但他们都能受到曹操的重用)统兵能力也是在实战中慢慢锻炼出来的,谁天生就会统兵打仗或看看兵书就能打仗吗?都是在实践中学到的。总而言之还是刘备给赵云的机会少了点!” 可是曹操帐下人才济济`更有大批贤臣良将辅佐。 这也正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而没选择曹操的原因(以他卧龙的名气,我想曹操不会不收的吧) 小猪投刘备之后成其军师,统揽军权。如果他投了曹操,地位想也不比荀彧荀攸贾诩程昱。 赵云如要投曹,曹操帐下光沾亲带故,且颇具将才的就有曹仁曹洪夏侯撴夏侯渊 ,近卫前有恶来典韦,后有虎痴许褚。再加张辽 徐晃 张郃 庞德等人(庞德都算是后来的了,和司马家族曹彰等) 就连于禁 乐进 李典 等一干人,虽然才能不及赵云 但资历也比他老,从曹操起兵时就跟随曹操`我想赵云去投奔曹操,领兵的机会可能会有`毕竟曹操兵多地广,但是赵云在曹操手下的地位和在刘备手下地位我想不可能是划等号的。至少曹操的五虎将绝对不会有他。 5.刘备在曹操手下过,说明刘备能屈服于人.至于其他人,你说能吗? 6.有些人不愿意从政!
匪号叶小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芦苇薇薇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又花了一年多时间,把曹操的人马从荆州赶走。荆州究竟应该归谁呢?刘备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他和刘表是本家,刘表死了,荆州应该由他接管;但孙权认为,荆州是靠东吴的力量打下来的,应该归东吴。所以周瑜只把长江南岸的土地交给刘备管。刘备认为分给他太少了,很不满意。不久,周瑜病死了,鲁肃才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借人家地方总不是长远的办法,刘备不能不想开辟新的地盘。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本来是要向益州发展的。正好在这个时候,益州的刘璋派人请刘备来了。 原来,益州牧刘璋手下有两个谋士,一个叫法正,一个叫张松,两个人是好朋友,都是很有才干的人。他们认为刘璋庸碌无能,在他手下干事没有出息,想谋个出路。 当曹操打下荆州的时候,刘璋曾经派张松到曹操那里去联络。那时候,曹操刚打了胜仗,有点骄傲,再加上派去的张松,个子矮小,外貌平常,曹操根本不把他搁在眼里。这就把张松气走了。 张松回到成都(益州的治所),对刘璋说:“曹操野心很大,恐怕想并吞益州哩。” 刘璋着急起来。张松就劝他说:“刘备是主公的本家,又是曹操的对头,跟他结交,就可以对付曹操。” 刘璋听信了张松的话,就派法正到荆州去联络。 法正到了荆州见到刘备。刘备很殷勤地接待他,同他一起谈天下形势,谈得十分融洽。 法正一回来,就和张松秘密商议,想把刘备接来做益州的主人。 过了不久,曹操打算向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东)进兵。益州受到了威胁。张松趁机劝刘璋把刘备请来守汉中。刘璋又派法正带了四千人马到荆州去迎接刘备。 法正到了荆州,直截了当地告诉刘备说:“益州是十分富庶的地方。像将军这样英明,又有张松作您的内应,取得益州,真是再容易也没有的事。” 刘备还有点犹豫不决。那时候,庞统已经当了刘备的军师。他坚决主张刘备到益州去,他说:“荆州土地荒凉,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不容易得志,要建立大业,就应该拿下益州做基础。” 刘备听从了法正、庞统的劝说,就派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带领人马到益州去。 后来,张松作内应的事被刘璋发现了。刘璋把张松杀了,布置人马抵抗刘备。 刘备带领人马向成都进军,打到雒城(今四川广汉北,雒音luò),受到雒城的守军坚决抵抗,打了一年还没攻下来。庞统在战斗中中箭死了。刘备攻破雒城后,进攻成都。诸葛亮也带兵从荆州赶来会师。刘璋守不住,只好投降了。 公元214年,刘备进了成都,自称益州牧。他论功行赏,认为这次进益州,法正功劳最大,把他封为蜀郡太守。不光成都归他管,还把他当作谋士中的主要人物。 法正这个人心地狭窄。他有了权,就报个人恩怨。谁过去请他吃过饭,他就回礼;谁向他翻过白眼,他就报复。为了报个人的仇,甚至杀了好几个人。 诸葛亮就跟法正不一样。他帮助刘备治理益州,执法严明,不讲私情。当地有些豪门大族都埋怨起诸葛亮来。 法正劝告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进关,只有约法三章,百姓都拥护他。现在您刚到这儿,似乎也应该宽容些,才合大家心意。” 诸葛亮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刑法严酷,百姓怨恨,高祖废除秦法,制定约法三章,正是顺了民心。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刘璋庸碌软弱,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行不法,弄得乱糟糟的。现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地方上怎么能安定下来啊。” 法正听了诸葛亮的话,打心底里佩服诸葛亮。他自己也不敢像以前那么专横了.
鄙视投机者
刘备遇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遇孔明——如虎添翼人们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说的是三国后期,蜀国因没有什么好的将领,而导致只能用能力不强的廖化担当先锋的尴尬局面。而人们普遍认为造成这个原因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刘禅的昏晕无能,另一个是蜀国的地理位置关系。 而我认为蜀国无大将的原因在早期就已经潜伏着了。我认为蜀中无大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们回头看三国早期的刘备是如何招收人才的。早期(在去新野以前)刘备的人才主要靠两方面,一是武将自己的投靠,像赵云、周仓、徐庶;另一个则是吸收其他势力的人才,在这方面初期主要是陶谦的人才,如糜竺、糜芳和廖化等。而刘备自己去招收的人才却非常少,可以说一个也没有。 中期(诸葛亮来了之后到刘备得益州之前)刘备主要在荆州打拼,在这段期间,刘备基本上得到了在荆州的所有才人名士,但这些人都不是刘备自己去找来的,有些是投靠过来,有些是诸葛亮等人找来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人的名声在当地很高,或这些人的父辈或他本人曾经当过官。 晚期(得益州以后)刘备的招收进的人才由盛到衰,在得到刘璋的绝大多数将领才士之后,刘备的招收的人才就进入了一个相当平淡的时期,一直到蜀汉灭亡,也没有什么招收到好的将领。所以说刘备他并不会去主动去平民百姓中寻找人才,这就使得蜀国在末期根本得不到将领。刘备是这样,何况他的儿子刘禅呢? 二、蜀国用人制度的弊端。大家看姜维时期的蜀魏战争,从蜀国阵营中冒出来的主要是以前刘备时期的一些主要将领的子嗣,如傅彤的儿子傅佥,关兴的儿子关统等等,根本没有出现平民百姓出生的将领。造成这个原因的直接原因便是诸葛亮、姜维的刚愎自用。 其实蜀国中也不凡好的将领,大家在玩三国游戏中就有感悟。李严,在三国十中就是妖人一个,除魅力外各项均能力超80,诸葛亮也曾赞他是蜀国的陆逊,就因为北伐时兵粮没有及时送到就被诸葛亮贬为庶民。魏延,猛将一个,诸葛亮硬是说他有反骨,要造反,你诸葛亮死了还使出让马岱背后偷袭这么卑鄙的手段。罗宪,忠勇有谋,性情温和,可以说是蜀国末期难得的大将,可姜维就是不用他,却让他去守永安城。从这可以看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你后台够硬,名声够响的人才可以当官,而那些有本事却没后台的人根本得不到升迁。 而反观魏国呢,魏国早期的许诸、典韦是曹操不经意间发现的,之后的郝昭是从一个小兵一步一步当上将军的,杜预则是一个小官吏的儿子,而这些人都是魏国不可缺少的人物。在这方面魏国就更加懂得在平民百姓、小卒小吏中寻找优秀人才,他能知人善任,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如果蜀国能在基层或平民百姓中去寻找人才,就不会有灭国的结局,最启码魏国要等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灭掉蜀国。 至于三国后期的将领也有很多,像姜维,邓艾,钟会,王双,曹真,马岱,陆逊等等,演义里主要是写曹操,关羽和诸葛亮,后期只剩诸葛亮一人,故着重写他.历史上还是有许多能人的. 3.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可当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什么路怎么走的选择时又是短暂的,人们难得碰上几次这种人生抉择,然而每一次瞬时间做出的选择对人生又往往是决定性的。选择是很难的:一是前途如何难以断定,杨朱悲歧路,阮籍哭途穷,均是慨叹人生前途选择的迷惘。二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利害权衡价值取向等等制约着左右着人们的决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条歇后语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之不进言不卖力气还略微带点儿不满,身虽然在这儿而心实在圈儿外,实际这句话反映了人们所处尴尬时采取沉默态度的复杂逻辑关系,徐庶是痛苦的,而这痛苦又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己决定走的这么条走不通的路,有苦说不出,怨不得别人。这一段故事,出自《三国演义》:谋士徐庶多年飘零困顿,刘备来到荆州后广招人才礼贤下士明君之誉甚著,徐庶前去投奔不仅被收留,还委以重任甚为器重倚为心腹。后曹操进军荆州,掠去徐庶老母,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去了曹营。 小说的这段描写很出色一波三折,富有人情味,最高明的是把人情与政治结合起来写,通过徐庶的来去,暴露了曹操欲收罗天下英才而不择手段,表现了刘备思贤若渴爱才如命,又尊重人的选择,决不勉强。刘备送徐庶的走的那一路上的恋恋不舍,把刘备爱惜人才写得情真意切写到了极致,使人掩卷不禁为之长叹。 小说的徐庶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为渲染诸葛亮出场的铺垫之重要序幕人物。是他引出一个二千年来为中国人所敬仰勤勤恳恳谨慎爱民的丞相形象。历史上的徐庶常与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一起交往,所谓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都是当时的才俊,能与高士英才相处他也不会是凡庸之辈吧。可惜一个青史留下光辉的一页,而他除了在荆州有过短暂的闪光,一直默默无闻,道路选择的教训是如此的深刻,后人还能忽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吗?徐庶史册无传,只在诸葛亮传附带提了几句,共一百三十三个字。“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曹操进军荆州,刘备南逃“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是史籍中的经典之作,陈寿作史极为精炼传神,惜墨如金,然而内涵丰富,信息量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庶有过人的才干,得到了刘备的肯定,“器之”不是一般作为行事很优秀的评价而是倚为心腹的推崇,在不长的时间得到这样器重的待遇,说明他腹有良谋,又善于沟通运作,是个高级人才;向刘备举荐天才诸葛亮,是徐庶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方面的杰作。刘备虽然爱才,但能让身经百战走南闯北的统帅对一个二十七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给予充分重视,毕竟不容易。徐庶肯定调用了他的高超智慧,可惜史传没留下这方面的材料,只露出一点儿痕迹,“卧龙也”三个字的极高评价,确实让刘备做好了心理准备,为刘备重用孔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先入为主是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既有对立面给你在尊长上级垫的坏话,使之产生厌恶,你后来所作所为都要大打折扣,好事只得六七分,而坏事三四分一般会被看成七八分。相反,也有朋友为你说的好话,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然要靠自己真实的本领,可要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是机遇,那你会从此腾达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大显英雄建功立业之本色,何等惬意!人生能有几次决定命运的机遇呢?使孔明得遇刘备赏识,这是徐庶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徐庶策划了孔明出山的方式,是请五十几岁的诸侯降尊纾贵前往深山请年轻人,不是徐庶做不出这样大胆的建议:他提出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不能“屈致”随便让人把他叫来,而要“枉驾顾之”,亲自出马去请。不是刘备这样的大英雄,也决做不出如此礼贤下士的创举,而诸葛亮如没有超人的才能,也不会留下“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但是这一切决不是碰巧发生的,而是基于徐庶与诸葛亮多少年来的交往对朋友的深切了解,又对刘备爱才识才并善于使用人才的体验,没有徐庶的推荐,恐怕历史将会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吧? 最令人惋惜的,徐庶在大好形势下:上有明君知遇之恩,下有好友相伴之利,大丈夫立功当世有益于天下苍生的人生之帆,即将起航,他也将在历史上写上光辉的一笔,就在此时却过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走进寂寞无所用武之门。因老母被曹操所获,他拘泥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辞别刘备投进曹营。汉代强调孝道,虽有孔融一类人说什么子之于母不过物寄瓶中,父之于子当有何亲反封建礼教的思潮,大多数人还是严格遵守着孝字当先的封建伦理,徐庶也不例外。他是痛苦的,遇到刘备这样对他言听计从的明君很不易,共图王霸之业的重要条件是要有明君的高度信任,如果离开刘备,还能不能再遇到一个明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可是曹操挟持老母,就是威胁着让他投诚,他不去老母就有一定危险。这完全是一个两难选择。徐庶方寸已乱,情况紧急不容他从长计议慢慢斟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投曹。人的命运紧要处往往就是一两步,十字路口上向左向右迈出一步,其结果却有霄壤之别。徐庶的失误在于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为国家社会还是为家庭,他选择了家庭。小说里批判了他的选择,借用徐母的口指责他不能选择为国为民,不辩真假,白白在社会上飘荡了那么多年,也许徐母没那么说,可后来的社会道德规范却是要求:忠孝不能两全,忠于国事第一,罗贯中借徐母的嘴做了最终的评判。 徐庶在此之前还有一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问题,那时他选择了正确的人生之,路。《魏略》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疎巾单衣,折节学问。”徐庶本是贫寒人家,汉代讲门第世族大姓,否则没地位。《三国演义》作者把“单家子”解释为姓单家的子弟,由此编出一个单福的名字。作者罗贯中还有批改者毛宗冈都是大文人,本不该犯这样由于望文生义造成的错误,以致错误了几百年。(《魏略》还载过“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阎、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这就是一个相同的例子)徐庶年轻时也很浪荡,任侠击剑相当于今天的讲哥儿们义气,动不动就抡拳头的主儿,相当于北京的三青子,天津的小玩儿闹。为小兄弟报仇一时冲动杀了人,他简单的化了下装,披头散发,脸抹白灰就逃亡出走。这个样子谁一看都会断定就有问题,于是很快就被官府抓住,审问时他闭口无言硬撑着,后来在示众指认时被同伙劫走。闯了大祸平时所作所为又被认定是做贼的行径很为人所不耻,遭此大变故他这时倒醒悟了,于是痛改前非,从头开始,刻苦求学,成为小有名气的人物。这次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徐庶到曹操那,小说与历史都说是因为徐母在彼所致,其实也不能排除在荆州战乱中,面对曹操的强大军事压力,刘表集团多数人已投向曹操,刘备集团虽然坚持抗曹可实力太弱难以决胜,前途难以预测,而投曹则比较保险,当时曹操为拢络人心对荆州士人大加封赏,狡猾的曹操说出言不由衷的话: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一句话立即使荆州士人为之叹服。《魏略》说:“及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徐庶)与韬(石广元)俱来北。”没说因为什么去的北方,好像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选择,几个好友,走向不同的道路,徐庶与石广元一起去了曹操那里,孔明单独跟了刘备。可以肯定没什么人会看好刘备,然而困境中的支持,会使人加倍的重视,成功时即为开国功臣;势力强大时的锦上添花,价值会大大降低,充其量只能做个摆设。当孔明已是蜀汉的丞相,第一重臣,徐庶在魏国只做到“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仅三流位置。连诸葛亮都看不过去了“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做的官和他的才能是不相称的,另外也透露出一点儿信息,他们是自愿去的,是想在那里发展自己的事业。 4.在这举例分析一下诸葛亮与赵云为何不投曹操 引用一位朋友的原话“赵云投奔曹操仕途也许会更好!曹操比其他君主更爱惜人才,在长坂坡叫军士不要放箭就是个例子(有活捉赵云之意)不然赵云基本上很难突出重围。赵云到魏军集团或许有更多的统兵机会(以他的能力)曹操用人是不分出身的(如典韦只不过是夏侯敦手下的一名校尉而已,张辽也不过是吕布手下的一名降将,但他们都能受到曹操的重用)统兵能力也是在实战中慢慢锻炼出来的,谁天生就会统兵打仗或看看兵书就能打仗吗?都是在实践中学到的。总而言之还是刘备给赵云的机会少了点!” 可是曹操帐下人才济济`更有大批贤臣良将辅佐。 这也正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而没选择曹操的原因(以他卧龙的名气,我想曹操不会不收的吧) 小猪投刘备之后成其军师,统揽军权。如果他投了曹操,地位想也不比荀彧荀攸贾诩程昱。 赵云如要投曹,曹操帐下光沾亲带故,且颇具将才的就有曹仁曹洪夏侯撴夏侯渊 ,近卫前有恶来典韦,后有虎痴许褚。再加张辽 徐晃 张郃 庞德等人(庞德都算是后来的了,和司马家族曹彰等) 就连于禁 乐进 李典 等一干人,虽然才能不及赵云 但资历也比他老,从曹操起兵时就跟随曹操`我想赵云去投奔曹操,领兵的机会可能会有`毕竟曹操兵多地广,但是赵云在曹操手下的地位和在刘备手下地位我想不可能是划等号的。至少曹操的五虎将绝对不会有他。 5.刘备在曹操手下过,说明刘备能屈服于人.至于其他人,你说能吗? 6.有些人不愿意从政!
长安三太子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又花了一年多时间,把曹操的人马从荆州赶走。荆州究竟应该归谁 呢?刘备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他和刘表是本家,刘表死了,荆州应该由他接管; 但孙权认为,荆州是靠东吴的力量打下来的,应该归东吴。所以周瑜只把长江南岸的土地交 给刘备管。刘备认为分给他太少了,很不满意。不久,周瑜病死了,鲁肃才劝说孙权把荆州 借给刘备。 借人家地方总不是长远的办法,刘备不能不想开辟新的地盘。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本来 是要向益州发展的。正好在这个时候,益州的刘璋派人请刘备来了。 原来,益州牧刘璋手下有两个谋士,一个叫法正,一个叫张松,两个人是好朋友,都是 很有才干的人。他们认为刘璋庸碌无能,在他手下干事没有出息,想谋个出路。 当曹操打下荆州的时候,刘璋曾经派张松到曹操那里去联络。那时候,曹操刚打了胜 仗,有点骄傲,再加上派去的张松,个子矮小,外貌平常,曹操根本不把他搁在眼里。这就 把张松气走了。 张松回到成都(益州的治所),对刘璋说:“曹操野心很大,恐怕想并吞益州哩。” 刘璋着急起来。张松就劝他说:“刘备是主公的本家,又是曹操的对头,跟他结交,就 可以对付曹操。” 刘璋听信了张松的话,就派法正到荆州去联络。 法正到了荆州见到刘备。刘备很殷勤地接待他,同他一起谈天下形势,谈得十分融洽。 法正一回来,就和张松秘密商议,想把刘备接来做益州的主人。 过了不久,曹操打算向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东)进兵。益州受到了威胁。张松趁机劝刘 璋把刘备请来守汉中。刘璋又派法正带了四千人马到荆州去迎接刘备。 法正到了荆州,直截了当地告诉刘备说:“益州是十分富庶的地方。像将军这样英明, 又有张松作您的内应,取得益州,真是再容易也没有的事。” 刘备还有点犹豫不决。那时候,庞统已经当了刘备的军师。他坚决主张刘备到益州去, 他说:“荆州土地荒凉,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不容易得志,要建立大业,就应该拿下 益州做基础。” 刘备听从了法正、庞统的劝说,就派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带领人马到益州去。 后来,张松作内应的事被刘璋发现了。刘璋把张松杀了,布置人马抵抗刘备。 刘备带领人马向成都进军,打到雒城(今四川广汉北,雒音luò),受到雒城的守军 坚决抵抗,打了一年还没攻下来。庞统在战斗中中箭死了。刘备攻破雒城后,进攻成都。诸 葛亮也带兵从荆州赶来会师。刘璋守不住,只好投降了。 公元214年,刘备进了成都,自称益州牧。他论功行赏,认为这次进益州,法正功劳 最大,把他封为蜀郡太守。不光成都归他管,还把他当作谋士中的主要人物。 法正这个人心地狭窄。他有了权,就报个人恩怨。谁过去请他吃过饭,他就回礼;谁向 他翻过白眼,他就报复。为了报个人的仇,甚至杀了好几个人。 诸葛亮就跟法正不一样。他帮助刘备治理益州,执法严明,不讲私情。当地有些豪门大 族都埋怨起诸葛亮来。 法正劝告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进关,只有约法三章,百姓都拥护他。现在您刚到这 儿,似乎也应该宽容些,才合大家心意。” 诸葛亮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刑法严酷,百姓怨恨,高祖废除秦法,制定 约法三章,正是顺了民心。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刘璋庸碌软弱,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 行不法,弄得乱糟糟的。现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地方上怎么能安定下来啊。” 法正听了诸葛亮的话,打心底里佩服诸葛亮。他自己也不敢像以前那么专横了赤壁之战以后,周瑜又花了一年多时间,把曹操的人马从荆州赶走。荆州究竟应该归谁 呢?刘备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他和刘表是本家,刘表死了,荆州应该由他接管; 但孙权认为,荆州是靠东吴的力量打下来的,应该归东吴。所以周瑜只把长江南岸的土地交 给刘备管。刘备认为分给他太少了,很不满意。不久,周瑜病死了,鲁肃才劝说孙权把荆州 借给刘备。 借人家地方总不是长远的办法,刘备不能不想开辟新的地盘。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本来 是要向益州发展的。正好在这个时候,益州的刘璋派人请刘备来了。 原来,益州牧刘璋手下有两个谋士,一个叫法正,一个叫张松,两个人是好朋友,都是 很有才干的人。他们认为刘璋庸碌无能,在他手下干事没有出息,想谋个出路。 当曹操打下荆州的时候,刘璋曾经派张松到曹操那里去联络。那时候,曹操刚打了胜 仗,有点骄傲,再加上派去的张松,个子矮小,外貌平常,曹操根本不把他搁在眼里。这就 把张松气走了。 张松回到成都(益州的治所),对刘璋说:“曹操野心很大,恐怕想并吞益州哩。” 刘璋着急起来。张松就劝他说:“刘备是主公的本家,又是曹操的对头,跟他结交,就 可以对付曹操。” 刘璋听信了张松的话,就派法正到荆州去联络。 法正到了荆州见到刘备。刘备很殷勤地接待他,同他一起谈天下形势,谈得十分融洽。 法正一回来,就和张松秘密商议,想把刘备接来做益州的主人。 过了不久,曹操打算向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东)进兵。益州受到了威胁。张松趁机劝刘 璋把刘备请来守汉中。刘璋又派法正带了四千人马到荆州去迎接刘备。 法正到了荆州,直截了当地告诉刘备说:“益州是十分富庶的地方。像将军这样英明, 又有张松作您的内应,取得益州,真是再容易也没有的事。” 刘备还有点犹豫不决。那时候,庞统已经当了刘备的军师。他坚决主张刘备到益州去, 他说:“荆州土地荒凉,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不容易得志,要建立大业,就应该拿下 益州做基础。” 刘备听从了法正、庞统的劝说,就派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带领人马到益州去。 后来,张松作内应的事被刘璋发现了。刘璋把张松杀了,布置人马抵抗刘备。 刘备带领人马向成都进军,打到雒城(今四川广汉北,雒音luò),受到雒城的守军 坚决抵抗,打了一年还没攻下来。庞统在战斗中中箭死了。刘备攻破雒城后,进攻成都。诸 葛亮也带兵从荆州赶来会师。刘璋守不住,只好投降了。 公元214年,刘备进了成都,自称益州牧。他论功行赏,认为这次进益州,法正功劳 最大,把他封为蜀郡太守。不光成都归他管,还把他当作谋士中的主要人物。 法正这个人心地狭窄。他有了权,就报个人恩怨。谁过去请他吃过饭,他就回礼;谁向 他翻过白眼,他就报复。为了报个人的仇,甚至杀了好几个人。 诸葛亮就跟法正不一样。他帮助刘备治理益州,执法严明,不讲私情。当地有些豪门大 族都埋怨起诸葛亮来。 法正劝告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进关,只有约法三章,百姓都拥护他。现在您刚到这 儿,似乎也应该宽容些,才合大家心意。” 诸葛亮说:“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朝刑法严酷,百姓怨恨,高祖废除秦法,制定 约法三章,正是顺了民心。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刘璋庸碌软弱,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 行不法,弄得乱糟糟的。现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地方上怎么能安定下来啊。” 法正听了诸葛亮的话,打心底里佩服诸葛亮。他自己也不敢像以前那么专横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