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9

布丁的信仰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感悟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pplealing

已采纳

目前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是以下:对于考心理咨询师费用相对比较不唯一,因为心理咨询师会受到报考地区的、报考类别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可以分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导致收费标准也是存在差异的,一般这种不会超过1000元左右,如果需要补课的也就到月几十到几百块钱不能的价格.还有一点就是专业是否对口,如果你之前学过心理相关知识,直接通过机构交报考费用即可,如果不是可能通过平台机构进行报名学习,这样可能想多比较高,大约三四千左右不等。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1、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2、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3、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考试时间为每年的3,6,9,12月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理论部分: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异常心理学5、健康心理学6、心理测量学7、咨询心理学技能操作部分:

心理咨询师感悟

318 评论(12)

小兔斯基801110

生活中,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让人内心极度不舒服,会下意识排斥。     一般来说,目前小学阶段拥有精神病级别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如果发现需要立即直接向学校领导反应转介绍。所以我们针对的主要就是学校全体学生(心理健康+亚健康的学生)。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校“心灵港湾”的心理辅导老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对于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更为普遍和重要。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这些是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重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我们学校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全体学生普及乐观积极的心理意识,给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带着健康的心理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慢慢养成自我觉察和改进的好习惯伴随成长。一、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普遍需求     4年前,我自费到北京参加了由中国妇联慈善基金在北京顺义弟子规园举办的第一届“传统文化与家庭和谐公益项目”。     在培训课堂上,我顿时抑制不住喜悦脱口而出:“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心理咨询,没想到今天我在课堂上也亲身体验了一把,过瘾!”   心理咨询师李涛微笑着说:“嗯,我真实地感受到你的兴奋。其实,目前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咨询,只是电视上高大上的桥段。但不久的将来,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会成为一种普遍需求,惠及你我ta。”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年修订版)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才制定本纲要。   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年修订版)可以看出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心理辅导老师,逐渐走近校园走近学生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意识,慢慢影响着师生和家长。二、我生病了,名字叫“我想要幸福”(一)我想要幸福     闺蜜得知我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后,迫不及待地问:“亲爱的,你是不是生什么病了?”   我撒娇地说:“是的。我生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名字叫‘我想要幸福'!”   闺蜜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好奇地问:“既然你病得这么重,走得这么远,学了这么多,可找到药方?”     我忍不住笑了,说:“有,给脑袋和心灵洗个澡呗!”她被我逗乐了。 (二)让心灵晒晒太阳     今年3月末,接到校长通知让我担任心理老师。没有找到可供参考和学习的典范,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从“让心灵晒晒太阳”开始: (1)开门静候→_→每周二上午,我事先调好课务,打开门,坐在心理咨询室专心地看书,准备迎接学生的到来。当然,一开始的几天,学生们都匆匆路过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们抬头看“心灵港湾”的次数增多了,他们在门口驻足的时间自然也增加了不少。 (2)勇者带头→_→有几位勇敢的学生主动进来看一看、坐一坐、玩一玩、问一问。趁他们玩耍不注意的时候,我悄悄观察他们的言行,为之后有效开展工作做好铺垫。听到“心灵港湾”同学们的爽朗笑声,其他同学自然也会产生好奇想一探究竟。 (3)他生跟随→_→勇敢的学生进来了;自信乐观的学生进来;其他学生会觉得:心理咨询室是能让人快乐的地方,也想去体验体验,那些被动的学生也就有勇气跟随着大家走进来。 (4)惑者混入→_→其他自卑和心理有困惑的学生,也会跟着进来,那时候他们找我聊天,就会卸下“神经病”的心理包袱,不会被其他同学刻意隔离了。     学生们体验到和心理辅导老师聊天能带给他们快乐,之后如果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找我们聊天。因为大家都已经亲身体验:到去心理咨询室能找到快乐,每个人都有追逐幸福的权利,到心灵港湾和心理老师聊聊天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还是一种很特别的享受!     学生们体验到和心理辅导老师聊天能带给他们带来快乐,那他们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找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给他们赋能,心舒畅了,就能感觉到老师的爱,同学的关心,家人对他们的爱,也就能静下心主动学习。     这样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意识到:找心理老师聊天能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就能拥有快乐童年,她们将来也差不到哪里去。三、要想聊效好,意识从小有     在和家人聊天时,她们打趣地说:“心理辅导老师,不就是陪人聊天?”     我淡淡地笑了,解释说:“尽管心理辅导,是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帮人们解决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要想聊天效果好,从小就要有积极的心理意识”。     还有些家长问:“心理辅导,不就是跟感冒头痛打针吃药一样,一次或者两次就马上立竿见影、药到病除?”     我沉默了,说:“有些问题严重的来访者,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需要时间才能做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慢慢梳理。要想聊效好,从小就要打好’预防针’!”     积极的心理意识,不仅来访者从小就要有,心理辅导老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更是需要。     可能本阶段心理老师紧缺的缘故,很多时候,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专职的心理咨询师静下心来做好这件事情。她们只能靠着自己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为数不多的业余时间去自费充电,期待能跟上学生成长的步伐,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勉强算是尽力尽责了。     今年挺好的,在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经过祝有清校长的组织让各个学校的心理老师找到了大部队“广丰学校心理咨询师交流群”,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彼此,为经后开展工作和深入沟通夯实了我们心理辅导老师的支持系统。     正是这群爱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深刻的觉悟意识,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付出什么才能把这件事做好,清醒地知道做这件事情的价值,才会如此坚定不移地坚守在暂时不起眼却很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四、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同事聊时,他幽默地问:“做一次心理辅导,应该可以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吧?”     我平静地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的过程,只是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帮助来访者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接受现实,超越自我),最终需要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真正解决他所困扰的问题。要想问题少,遇到问题要及时找心理咨询师做沟通梳理。”     在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她们会好奇地问:“老师,心理咨询是不是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我们提出问题,你们直接告诉我们题目答案?”     我摸着她们的头笑着说:“像?又不像!心理咨询师只能算是通过引导和梳理让你们自己找到解题思路,至于具体的解题步骤,需要你们自己慢慢摸索。其实,心理咨询师只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寻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但咨询师不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要想脑子活解题快,从小在生活中平时要多用心思考和自我觉察。” (一)开通公众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通过以上聊天可以看出: 心理咨询还是那个心理咨询,理还是那个理,人还是那个人。为何大家的看法如此多样化?关键在于大家对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极其必要和重要。一旦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会助力学生成长。     经常在微信上看到其他的心理老师有专属公众号,就特别羡慕。于是在接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后,通过学习我也开通了自己的心理公众号(依米花社),开始写文章,作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开启了心理辅导的探索之旅。       找我“聊天”的同学,经过我成功开导后,我会征求她们的同意,将他们遇到的问题用正向积极的视角加以解读,再写出来发表。之后利用午休的缝隙到当事人所在班级,将文章以图片的形式播放在电子白板上,读给大家听。     在朗读的过程中,当事人有了“光环效应”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其他同学会因看到当事人直面自己困惑的勇气心生敬佩,增进同学的情谊;同时大家对我这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无形中有了好感对我更加放心,当她们遇到问题时,就会自然想起我。     虽然目前文章的含金量不高,毕竟水滴石才穿,只要坚持写下去,总会给更多的学生家长和其他成年人带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方面的松动。只有师生和家长过去消极的心理意识慢慢松动之后,通过不断阅读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才能接受正确的意识助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看见生活的各种美好。     以下我在公众号中编辑的几篇文章,可以直接在微信中搜索“依米花社”就可以查看。 《我是谁,我在做什么》 《接纳“害怕”的情绪》 《情绪兑换成功》 《心灵沐浴师》等 (二)开通,记录美好     考虑到将来做心理咨询工作要和人以及文字打交道,产假期间,我自费学习写作。     随后在“”平台上用“文字魔法师”注册,在“”上我尝试用日更的方式去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一些感悟。     开学后,征得本班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将班级正能量的人和事写进了“”,然后转发到本班家长群和我的朋友圈。     第二天,我会把文章放在电子白板上读给大家听,学生们可喜欢了。幸运成为故事主角的孩子,在读完文章的一段时间,他肯定会带着喜悦跟家人分享“我今天是小明星啦”,家人也会借助文字的视角发现自家孩子积极的一面,他们会默契地努力以巩固这份荣誉感。     家长们经常问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我女儿/儿子?”我每次都笑着回复:“让ta再加把劲,下一个就是ta了。” 这样,家长们就会鼓励自己的孩子继续努力,对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美好的期待,孩子能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心。 《撕标签》          《一生》          《换老师》 《因运用,而简单》                                  《孩子,别怕,我们都在!》                  《女人:德+才+财 =  家庭+工作》            《别害怕,我也曾经历过》等(三) 新方法新模式,还需尝试摸索     1.做好心理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跟进     一个来访学生一个档案,这样方便后续工作开展,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     2. 本班试点:    做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来访者,是门外那个心理困惑的“系铃人”,要想解开自己的心结,必须鞭策自己:敞开心扉,跟随心理老师的引导找到问题的根源,心洁后,心就解!     咨询师,是门内那个想提升咨询技术的“系铃人”,要想提升自己的咨询技术,时常提醒自己:终身学习,修炼自我练就慧眼渡人渡己,虽看破,不说破。五、结束语       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开门”这个简单的动作,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类心理文章的分享,松动学生和家长的固有思维模式;       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和家长重新联结自己的内心, 引导他们向内看看到自己的需求,在他们身后“轻推”一把,让他们像向日葵一样面向太阳,助力他们以最佳的方式,追逐属于他们的幸福。

118 评论(10)

sanmoyufeng

最近我在阅读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所著的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学习用第三人的视角来观察和反省自己。 这本书读起来挺有吸引力的,因为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很多贴合生活的事例,加上作者严谨心理学知识的分析,帮助我们学会从别人的事迹中,反思自己遇到的类似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 在前言里陈海贤咨询师说了一段让我很有共鸣的话。他说有一些人,他的条件天生就比较好一些,只要稍微一点点努力,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们都需要一直积极勤奋学习,勇敢地克服困难,一步一步才能够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成长起来的我,也是一个个了不起的我。我想这正是作者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了不起的我》的原因。 每一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优秀的人,所以我们要对自己充满希望,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 对于改变,每一个人都有选择 很多人把自己难以实现改变的原因归结于所处的环境、原生家庭的原因。这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企图要去减轻自己的责任,安慰自己,告诉自己只能接受,自己是没有选择的。 其实当我们在说因为环境和原生家庭的影响而让我们没有选择时,当我们面对成长机会时一次次选择拖延时,我们就已经为自己做出了选择,这是一种被动消极面对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对我们想要真正的改变是没有帮助的。我们要认识到改变的主动权其实就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选择作出的另一种选择是——积极主动地态度,勇敢地承担自己责任,这样我们才能够认清现实,诚实地面对自己,勇敢成长! 改变的本质——创造新的经验 陈博士说,改变不是一个人想改变就能立刻改变的。改变的真相是在改变自己很长时间以来养成的一些习惯或者说是人们应对问题的行为模式。我们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 他介绍了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经用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感性自我就像一头大象,而你理性自我就是骑象人。虽然骑象人想让大象听自己的指挥,可是大象的力气太大了,并不一定每次都听从骑象人的指挥。 就像你下定决心早起学习,但是你感性的自我就会告诉你,睡懒觉是很舒服的行为,所以你就可能坚持一周就放弃了。 感性的自我会受到旧的实际经验好处来支配。理性的自我只有想象中的好处,没有实际体验的好处。 由于大脑长期感受到的是旧经验的体验好处,所以当问题出现时,大脑很容易会受到感性思维的影响而不受理性思维的影响。 那我们改变的本质就是要创造多一些新的好的体验的经验,让大脑确切认识到新的行为带来的好的经验体会,积累实际经验好处,从而让我们的大脑能听从理智的指挥。 我以前是没有读书的习惯,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确实认识到了读书能让自己变得更充实,而且让自己更有方法去解决面对自己的困难。因为我的大脑在我进行读书这一个行动中确实体验到读书乐趣和充实的经验,所以我的大脑也逐渐调整为能静下心来看书了。 当我们认识到某一个好的方法时,坚决的实践,不断积累新的经验,才能真正的改变自己。 改变的方法 第一步:学会提出“奇迹提问” 如果你感到压力很大,导致自己不敢前行时,那么可以问一问自己,一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假设你已经成功达成目标了,你那是回想起来,你当时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以我为例,我想一年后成为一个更加专业、情绪更加稳定幼师,那我当时应该迈出的行动第一步就是每天坚持阅读,每天反思,不断进步。通过想象目标已经达成,帮助自己缓解压力,让自己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第二步:运用“小步子原理”行动 我们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之后 就需要制定每天能坚持容易达到的目标,积累每一天小小的好的经验体验。 在一开始我们可以选择设置小一点的目标,不要让自己在行动开始时就产生畏难心理。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读书习惯,那你就可以从微习惯入手,提醒每天阅读五页书,让自己轻松面对任务。完成一天后,就就可以在书的那一页底部画个五角星,让读书稍微有点记录,让大脑体验到成功的感觉。用每天阅读五页书触发自己去每天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是一个好的方法,其他的方面事情也能灵活的运用。 第三步:学会用情感引导大脑 大脑容易受到焦虑,批评的影响,但也会受关爱、温暖和鼓励的话语影响。当我们意识到有些焦虑时,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习关照自己内心,很重要。 当我们做错事情受到他人批评时,我们如果能从中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其实也是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方式。让大脑感受到他人批评下隐藏的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就更有机会会反思自己的错误,积极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既然我们已经开始走在改变的道路上了,就需要不断坚持,把每一天当做游戏关卡,勇敢挑战每一天,一点一点不断进步。 最后的话

10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