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ohmygod
心理分析的“秘籍”——从文化无意识到文化原型|申荷永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2022年4月6日20:00关注◎本文节选自申荷永教授为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出品的“点金石计划”课程授课中的部分内容,现整理并分享如下:荣格有很多学生,在荣格之后荣格学派公认的三大发展分别是经典学派、原型学派和发展学派。其中经典学派有冯·弗兰兹(Marie-Louise von Franz, 1915-1998),芭芭拉·汉娜(Barbara Hannah, 1891-1986),还有就是汉德森(Joseph L. Henderson, 1903-2007)。汉德森是我的老师,他活到了104岁,所以我有机会跟他学习,我去听课,参加他的督导,老师还帮我分析梦。视频:申荷永谈文化无意识1962年在苏黎世召开的瑞士分析心理学年会上,汉德森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往前推进了一步,发展出一个新的理论——文化无意识。文化无意识,正如汉德森老师最初描述的那样,是“历史的记忆”——它不是个体真切保存在大脑里的记忆,比方说我们中国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伏羲女娲,这些都与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有关。汉德森老师的文化无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它是连接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很重要的一环。在讲集体无意识的时候,荣格留下一句经典的名言:通过心理分析和梦的工作,我们可以和200万岁的自性对话。集体无意识源自于200万年以前,人类诞生之初,从类人猿,慢慢演化至能够直立行走,再到能够使用、创造工具。因此,在200多万年以前,就有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的集体无意识。而我们人类的意识,实际上是以语言文字的产生作为开始的标志,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这种人类的意识其实源自于无意识,源自于集体无意识,这就是荣格的一个学生诺伊曼(Erich Neumann)的经典著作《意识的历史与起源》(The Origins and History of Conscious)的内容。那么遥远的200万年前,是集体无意识的起源,它深埋在整个人类的无意识之下。而文化无意识沟通的是个体的经历,如果说有个体潜意识的100年与集体无意识的200万年,这中间就是文化无意识构成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如果说炎帝、黄帝(生活在)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我们现在是2022年,而集体无意识从遥远的200万年前就开始了,那么炎帝、黄帝就是我们文化无意识的一个原型意象,大家明白了吗?从100年的个体潜意识追溯到200万年的集体无意识,中间的环节很重要,有了集体无意识就可能有文化无意识,也就会有文化原型和文化情结,这是我们团队的贡献。我参与写了(前不久出版的)一本有关文化情结的书,我们团队6个人写了6篇文章,探讨文化情结。比如说我们山西的大槐树,是中原寻根、寻祖的一个文化意象,我称为文化情结。我去过那里,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可能是从山东、江苏过去的,见了大槐树会跪拜、痛哭流涕,这就是找到了一个文化情结。我曾经被问过:为什么学心理分析?那是2006年,在北京大学,由北大组织、瑞士政府支持的中国首届荣格学术文化周上,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使馆的人问我,是什么因素让我学习心理分析,而且成为中国第一位具有国际资质的心理分析师和第一位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我说:是我的创伤帮我引入了心理分析。我在六、七岁的时候,把自己的头撞破了,被送到医院。那时候是我第一次去医院,要缝针,然后我的脚被钉子扎破了(俄狄浦斯就是脚被扎破的孩子),脚上的伤疤和头上的伤疤,在我后来做心理分析的过程中都出现了。所以实际上,是潜意识冥冥之中把我带入了心理分析。这是我当时的回答。所以我有我自己的情结,不管是个体的还是文化的,那么从文化无意识到文化情结,如果再进一步,就是文化原型。文化情结是我和我的一个同事——汤姆·辛格(Tom Singer,他也是汉德森老师的学生)一起往前推进的,而文化原型是我们团队主要的工作。这个主要的工作,怎么给大家解释?我可以借用我们中国的文化原型。那是在2004年,国际心理学大会在中国召开,我在会上做了报告;后来2009年在复旦大学举办了我们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当时我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我也做了报告。这个报告就是“以文化无意识为背景来去探索文化原型的意义和作用”。视频:申荷永谈心理分析的基础原理与技术我从伏羲和女娲的文化意象开始,到神农的意象,到黄帝(仓颉)的意象,这个意象的分析是想和大家交流怎么(把它们)用到我们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中。伏羲、神农和黄帝(仓颉),这三位大家都熟悉。伏羲“一画开天,始做八卦”,他是《易经》的创始人,那么“做八卦”做的是什么?“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都是方法和技术,是深度心理治疗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伏羲伏羲之后是神农。神农是中国的农耕之主,农耕意味着我们的粮食滋养;神农也是驯化之主,他的头上长着角(就像荣格的斐乐蒙),我们的牛耕地,是把一个野性的存在——就像从狼到狗——驯化的过程;同时神农尝百草,他是中国的神医。神农尝百草这些都对我们做心理分析有很重要的启示。然后黄帝(仓颉),文化始祖,仓颉造字,那就“命名”了——有文字才能命名。这样一来,文化和文明就开始发展了。仓颉造字文明在中国文字中最早出现,是《易经》的乾卦,第二爻“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贲卦,贲卦(彖辞)中间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文化、文明、文字的“文”中间有心,以心为本。在做实际的临床工作的时候,不管是梦的工作、沙盘游戏、表达性艺术,还是我们大家普通的心理咨询,我就“反其道而行之”。第一个阶段,我会将黄帝和仓颉的文化意象转化为我们的临床方法和技术——命名。比如来访者不舒服、睡不着觉,我们要知道哪儿不舒服,可能是躯体化的命名,然后我们形成意象或是意象的命名,这是第一阶段的工作。一旦有了命名,就启动了我们内在的心性,内在的无意识就打开了一个缺口,开了一扇窗。但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无意识是来帮我们疗愈,还是会增加我们的负担,让我们雪上加霜?没有人保证它是单一的方向。它可能具有双重可能。于是,我就由黄帝的意象和它背后的文化原型带来的方法技术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步的工作,神农出现——你要滋养。“滋养”是什么概念?插入一个网上流行的小故事——有一个部落的少年,听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两只狼,一只黑的,一只白的;白的是善良的,黑的是恶的。少年很困惑,他去问部落的长老:这两只狼,哪只会长大呢?部落的长老回答说:你喂哪一只,哪只就长大。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其中已是揭示了心理病理与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分析的奥秘。我们说的“滋养”,当然以善、有我们的文化文明作为支点来滋养,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可能会得到一个(荣格学派所讲的)“自性化”的发展;如果说内心恶的方面也在生长,怎么办呢?我用了“驯化”。驯化的方法技术,可以说刚才讲的,那种野性的恶的一面转化成善的一面,就像由狼到狗,狗可以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有时候会借用李安先生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孟加拉虎举例,它可能会把少年派吃掉,但是后来他们有冲突的协调,然后孟加拉虎和男孩共存了。李安先生拍《卧虎藏龙》后说了一句话:每个女孩子内心都有一把青冥剑(情结);后来拍《断背山》又说了一句话:每个男人内心都有一座断背山。我写过《少年派》的影评,我就先借用李安先生的话: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内心都有一头孟加拉虎,你怎么和它建立关系?怎么和它相处?我们就要借用神农的驯化。到第三个阶段,我们临床工作的时候,我用了我们伏羲先生的时机与转化。时机是看火候,就像我们形容一个人是高手会用“炉火纯青”。关于时机,中国有句谚语——测天之命为时为机,大家都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实际上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因为我们心理分析基本上是,不说破,不轻易说破;不过早,不能拔苗助长。什么是恰到好处?时机,timing。伏羲先生教给我们的方法技术在哪儿?“一画开天,始作八卦”,八卦重叠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六个爻,就是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都是一个时的启发。那么这个“时”的背后怎么和治疗有关呢?就是“中”。一、二、三、四、五、六形成了八卦的六爻,二爻就是“中”,内卦的三个爻——一、二、三,二就是“中”,四、五、六,五就是“中”。二代表阴,坤;五代表阳,乾,乾坤是门户,是钥匙。有了《易经》的方法论,你就知道每一卦、每一爻都代表时。河图、洛书与先天、后天八卦图如果大家有兴趣去看我的微博“洗心岛_”,一年365天,我们不仅有有春夏秋冬四季,还有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我们还有24节气,每一节气有三候(“三五一十五”,五天为“一候”),形成我们的365天,每一个节气到的时候,我都会写心理分析的文章,就是24节气72候与心理分析,这是在练基本功,就是集体无意识、文化无意识、原型意象的临床意义——时机与转化。一般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针对症状的,像脱敏疗法、厌恶疗法,那么我们荣格心理分析,不仅仅是要症状消失,而是要发生转化。如果大家学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汉德森老师的文化无意识,那么就会知道,从弗洛伊德开始就接受能量守恒——能量只能转化不能消失,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荣格和意象对话,和心灵对话,他更是相信这一点,正能量和负能量就像“道”一样,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像阴阳,无阴不成阳,无阳也不成阴。比如,“烦恼即菩提”,以及我们中国人知道的“化悲痛为力量”;这都是在说要去转化它,而不是去割除它。这是心理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咨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么去整合?从冯特的意识到无意识,从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情结到原型,然后进入汉德森老师提出来的文化无意识。但文化情结、文化原型需要用“心”,我们团队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核心心理学”,核心心理学可以对刚才介绍的四个方面做一种整合。这个整合,它的方法和临床运用就体现在刚才举例的文化原型及其心理分析的方法与技术——伏羲的时机与转化,神农的滋养与驯化,黄帝的命名与文化。这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主要内容了,我们用的标题是“集体无意识与文化无意识”。除了理论,我们涉及到了它的原理、方法或方法论,同时借用核心心理学,借用文化原型,把它做了一个临床咨询的方法与技术的交流。不管是梦的工作还是沙盘游戏,都是在“命名”,命名很重要的一个技术就是转化成意象,意象中间带来的无意识,我们要能容纳它,才能带来疗愈。所以其中两个,一式两招,借用神农的法力,要滋养它,要接受你的症状,要和它建立关系,然后才能驯化。驯化有的时候借用《金刚经》“如何降服其心”,要不然它可能会伤到自己,伤到别人。大家都知道《金刚经》上说“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们佛家有六度;我们儒家有“仁义礼智根于心”,我们道家有“虚心”,有“心斋”……这些文化的智慧融入了我们的核心心理学,借用命名、文化、滋养、驯化以及伏羲提出来的时机转化,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或者深度心理治疗与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发挥意识到无意识、个体潜意识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到文化无意识,到文化原型、文化情结,到我们核心心理学的文化原型意象的一个心理咨询的应用的意义和价值。今天就到这儿,谢谢大家。声明:1.除标注为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属于版权人所有;若因来源不详未标记来源和署名的,请权利人在文末或后台留言或与本公众号联系,本公众号将予以及时标记;2.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有损权利人权益的,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或联系本公众号,本公众号将予以及时更正或删除。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