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01

肚皮吃饱了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张沛超心理咨询师学历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飛8469682648

已采纳

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切迷茫与困惑的解药,唯有:不断认识自己。 看到《我的内在无穷大》封面上这句话时,我就被吸引了,快三十岁的年龄依旧迷茫困惑,我想知道如何通过认识自己去解开我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知己”是一个很美丽的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山流水遇知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世界中有那么一个人可以与自己以“知己”相称,彷佛这样人生才不算白活。那么,你有没有考虑过认识自己,做自己的知己呢? 《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认识自己、解读自己内在的说明书。全书从突破关系束缚、卸下防御伪装、修通情绪困扰和找到自我价值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内心中每一个未知的角落,最终实现美好而繁盛的人生。 本书的作者张沛超是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有料、有用、有趣、有型的书,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繁盛如花的人生。 01 关系中的自己 首先在一张纸上画同心圆,然后根据自己和周围人的亲密程度由内而外写上他们的名字,注意,如果你讨厌关系亲密的人,那还是要把他写入关系亲密的圆圈里。 当然,你喜欢的偶像明星也可以写入圆圈,因为,一个人所崇拜的偶像的特质,其实会融合入其人格结构。 现在,对你的同心圆里的人做一个思想实验,在这些人身上寻找你的特质,想想我和对方有哪些地方相似,有哪些地方完全相反。 比如先从父母身上开始,你觉得他们很吝啬,于是你对朋友特别慷慨;又或者你的父母是很重注养生的人,于是你不喜欢零食喜欢水果,不喜欢葛优躺,喜欢锻炼。 现在你可以清楚看到自己与他人关系中的自己是让你变得更有能量、更自信,还是让你更加消极烦恼,情绪变得糟糕呢?张沛超将前者称为充电型关系,将后者称为耗电型关系。 在充电型关系中我们会感觉自己变得更有力量,更有勇气,更富有生命力,更主动,更安全;而耗电型关系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差劲,失去能量,“血槽”变空。 有人说,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 无论你是一个外向,好交朋友的人,还是内向,喜欢与自己相处的人,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关系中的自己能帮助调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从而获取情感无穷大的自己。 02 烦恼中的自己 那几天我一直处于一个很烦躁的状态,总感觉做什么都不顺心,尤其清早一起来就想发脾气,我没有起床气,所以我推断自己的烦躁是因为头一天晚上没看书,可是到晚上坐在书桌前又确确实实静不下心来学习,生活好像进入了恶性循环。 刚好看到了《我的内在无穷大》中对情绪的分析,书上说烦的背后是怕,第一种是怕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第二种是怕做不了想做的事情。 那我到底是在怕什么呢?我仔细回想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生活上的怕主要源于我怕我自己没有完成读书的任务,怕自己想写东西时无话可说,但显然这不是原因,因为我看不进去书,如果心里没有其他情绪干扰,我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就是工作了,那段时间刚好在做一个新项目,之前做的部分我已经很熟悉了,领导为了锻炼我,把我一直未曾涉足的部分交给我完成,虽然说没有时间要求,自己尽力就行,但我一直担心自己做不好这一块,即怕我做不好工作。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就先放下读书的任务,学习害怕的东西,然后在工作中慢慢进入状态,烦躁的情绪就这么一点点消失了。 其实,烦是探索自己内在的那些过去的烦和怕究竟是什么的好时机,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与内在自己对话的机会,自己观察自己的内在是不是有一个很无力的、当年的自我带着所有的害怕冒了出来,这时我们先不要急着烦,要用心体会。 03 学习中的自己 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我以前读书就很喜欢读一些“无用”之书,那是读书纯碎属于茶余饭后的消遣,感受不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觉得这些话只适用于教科书。 那时我很讨厌成功学和心理学,我不是一个喜欢“喝鸡汤、打鸡血”的人,也不相信这些东西能带给生活什么好的变化。 但现在我什么书都看,《被讨厌的勇气》开始让我思考内心的恐惧和与他人交往的不自信,《小狗钱钱》带我打开理财的新世界大门,《无限可能》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更多可能。看的书种类越多,我越能感受到书籍带给我的力量。 所以我们不要只欣赏自己喜欢的东西,却忽视甚至带有敌意的去看待不喜欢的东西,这样我们很容易把自己困在一个熟悉的圈子里,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也把自己人生的路越走越窄。 人生就像是一个百花园,每个人的花期、花朵、花香都不相同,只有不断打开自己的视线,开放自己的思想,让各种东西进入你的生活,你才能看到自己内在的无限可能。 04结语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关于“知己”还有一个名言—认识你自己! 我们应该学会定期审视自己,思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的比较好,哪里还需要改进,只有在一次次的反思复盘中,我们才更容易认识内在的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成就美好的人生。 作者张沛超通过长期的观察人心,体会人性,感受到:我们的内在都深不可测,各有各的“无穷大”,而且每个人的无穷大都是不可比较的。所以,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在《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中一起探索内在的无穷大,一起寻找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张沛超心理咨询师学历

226 评论(13)

Smileの夏天

我们常常会听到那句:我们最终都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最初听到这个说法时,我很不屑,既然知道是自己讨厌的样子,为何还会活成那个样子,这不是矛盾的吗?显然,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一定是觉得可笑至极的。但任何事,如果都能按表面意思理解,世界就不会那么复杂了。 仔细想想,当你听到这句话时,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形象,是什么? 父母,长辈、老师,朋友,同学,同事.... 是不是很吃惊,我们最亲、最爱的人,竟然会在这种假设前提下,在我们脑中想起。 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你所看不惯的一些言行举止想法和观念,是不是自己身上也有,且有过之无不及,只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不能抽离出来看得那么清楚。 凡是发生必有因,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沛超,张沛超是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师,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督导师,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在《心理学前沿》《国际应用精神分析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武汉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畅销书《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这样权威人士的作品,加上本书的副标题为“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我觉得应该可以解决上述的疑惑,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书的前言就被作者的自序吸引了,一开始作者就提到了向内,也就是“知己”。“知己”——描述的是一种彼此懂得、心灵相通的朋友关系。拥有这样的朋友当然是人生幸事,但想求得这样的朋友其实很难。为什么呢?因为能不能成为知己是由两个人共同决定的,一个人即使再努力也不能左右这件事。 “知己”还有一层意思是了解自己,也就是“知己知彼”“知人易,知己难”中的那个“知己”。本书探讨的正是这个意义上的知己,它既包括看清自己的本心,也包括了解自己的精神需求。正所谓古人常常追寻的吾日三省吾身,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我们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去和他人相处。所以想让自己变得强大,需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审视自己呢? 一、从他人身上发现自己的轮廓 古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要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子的人,你看他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就能大致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了。所以要想清晰的认识自我,这个办法就可以利用起来。 利用探索工具:人际同心圆。把和自己关系很亲近的人写在最里面一环里,然后关系稍微远的人写在第二个环里,以此类推到最后讨厌的人写在最外环里。为什么这里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也都要写进去呢?因为喜欢的人身上的优点会被我们正向吸收,我们讨厌的特质也会被我们反向吸收。所以从这些人身上发掘令我们触动的点就是可能我们身上也拥有的一些特质。 二、深入探寻内在的底层逻辑让我们针对性修炼强大的内在 比如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拖延, 拖延其实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防御机制。 而拖延的原因一般有这些: 1、保持内心的连续性:熟悉让我们觉得安全,所以有时候我们宁愿拖延,也不愿迈入新场景。即使旧环境很糟糕,但我们自然无法割舍。 2、害怕成功: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原因,但有些人确实会这样做。 因为成功也是意味着你要和过去熟悉的自己说再见,这种全新的陌生感,会让人惶恐。另外就是害怕成功后无法满足别人对我们的高期待。 3、害怕失败:要想从不失败,就从不尝试。这样就可以说“不是我不能做,是我没做。”或者内心已经认定自己是失败者,所以做不做无所谓,就继续拖延呗。 4、与价值观不符合:有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要做的时候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合。比如你让一个社恐曲演讲,他肯定会想尽办法拖延逃避。 5、被动攻击:我对你不满意,但我不说出来,我就是一直拖延,用拖延表达对你的不满。虽然拖延真的很耽误事,我们总想摆脱它,但实际上拖延现象其实是一个自知的机会。通过自知,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然后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这样我们才会主动采取行动,而不是被人推着行动。所以大家应该善用这个机会。、 了解了我们的底层心里逻辑我们就可以做出相对于的解决方案让我们走出舒适区,最后解决这个拖延的问题。 三、了解完底层逻辑,开始针对性修图情绪困扰,让我们做情绪的主人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能够做到掌控自己的情绪的”。如何做到掌控自己情绪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向我们传达的真正语言。比如本书让我知道了:‘烦恼的背后是恐惧和焦虑’‘愤怒的背后是脆弱’‘指责的背后是绝望’‘悲伤可以转化为力量’知道了情绪的第二语言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很好的去解决这些困扰了?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并且利用这些改变自我。让我们找到自我价值。 四、获得上帝视角后,重新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当我们能深刻的认识自己,并且掌握了心里的底层逻辑。并且还知道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绪时,我们都可以很坚定的告诉自己,这个情绪出现是正常的,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我们应该这样去应对。这样的我们仿佛是游戏中开了挂,获得了上帝视角。一切都可以在自己的掌握中。 结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心理阴暗面,这个并不可怕也并不可耻,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只有我们深刻的认识了自我并且朝着向阳的人生走去,才会放下那些该放下的东西,才能做那些该做的事情。我相信我们都会像作者说的那样变成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

11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