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6

78海吃不胖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轻躁狂心理咨询师博客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水之云端

已采纳

1 施刚-新浪博客:

轻躁狂心理咨询师博客

337 评论(14)

qq1138566105

容易引起冲动行为的精神疾病 一、精神分裂症1、青春型:由于病人会出现本能行为亢进,如暴饮暴食、性欲亢进等,当被制止时,病人极易产生冲动行为。2、紧张型:病人除了有紧张症状外,还可伴有突然冲动行为,有时会危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有一定危险性。3、偏执型:患者可以保留部分社会功能,较少出现精神衰退,所以他们的冲动更加隐蔽,让人防不胜防。二、情感性精神障碍1、躁狂症:典型的躁狂症以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为主要表现。有部分躁狂症病人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病人临床上不表现为心境高涨,而是以愤怒、易激惹、充满敌意为主要特征,可因小事而暴跳如雷、怒不可遏、伤人毁物,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赔礼道歉。2、抑郁症:一般与冲动行为无关。激越性抑郁症则是一种例外。器质性精神障碍3、谵妄状态:多数病人表现焦虑、恐惧、激越,部分病人呈现兴奋、骚动不安,可出现逃避及攻击行为。三、癫痫性精神障碍癫痫病人反复发作多年后,逐渐发生人格改变,表现为固执、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纠缠、思维迟滞、好争论、情感容易爆发等一系列精神问题。四、人格障碍1、反社会人格: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或是以敌意和严重的暴力方式来显露内心的冲突,不能预计自己反社会行为带来的消极后果,丝毫没有不道德感和罪恶感。2、冲动性人格:又称为攻击性人格,爆发性人格障碍。①常可因为较小的事件而爆发强烈的愤怒并产生攻击性行为。②情绪不稳定、易激惹。③属于发作性、突然产生的冲动攻击行为,与其平时表现不一致。④发作是难以自控且不能考虑后果,虽感后悔但并不能防止以后再犯。⑤在急爆发时,不但可能攻击他人,且可自伤自残。

213 评论(14)

joannekaka

linqianry27: 你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简单的叙述,我推测你的行为可能是心理学上的“欲求不满”的障碍。这种障碍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对一些和自己利益有关的事等不及,恨不得一下子就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但你要明白,这不是表现一个人的贪心,而是心理的一种障碍,这种障碍的形成原因是和小时候,特别是一岁以前的哺育有关,如果真是如此,建议你以后办事时,出门别带太多的钱,强迫自己推迟做决定,可能对你有好处。

342 评论(8)

Cindy森小蝶

求助者资料:A先生,男,41岁,已婚,某单位领导司机。有一子十五岁。 求助者家庭状况:父亲是某领导司机,退休数年了。母亲是小学教师。妻子是下岗人员,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兄妹二人,妹妹结婚后和丈夫作一个公司,经济上宽绰,尽管哥哥也不缺钱,还是一直帮衬着哥哥。 求助者成长教育状况:足月生产,母乳喂养,小时是个乖孩子,上学从不让家长操心,学习成绩一直中等偏上。从不招惹事非。父母对孩子教育比较宽松,很少打骂孩子。父母长年随领导出差,对孩子更多给于物质保障,主要由母亲带大。求助者夫妻关系:妻子对求助者没有过多要求,两人经人介绍恋爱结婚,感情比较好。妻子与婆婆公公关系融洽。 主诉: 17岁那年冬天,A上高一,被两个男生欺侮,他们扒了他的裤子,又把他的帽子扔到树上,那一天挺冷的。从那次事件开始,他看到男生就怕,有时在梦里也会惊叫。本来学习还算可以,在班里一直处于中上等,想着能考上一所大学,圆了父母的大学梦。从那次事件后,学习成绩下滑。学习成绩下滑使他觉得大学梦破了,他十分焦虑,拼命学习,但学习成绩依然下滑,面对这种情况,他不知所措,只有焦虑。父母亲带他到医院看医生,吃了不少的药,效果有一些,过一段时间就又复发了,比上一次还严重,到高三时,他头痛、失眠,胃部不适一系列躯体症状都出现了,根本不能再在学校呆下去,只好退学了。退学后父母送他去一所驾校考了驾证,托人安置到一个单位给领导开车。 二十多年来,他一直都在焦虑中,一直都在想方治自己的病,他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轻松过,从来也没有开心过,他特羡慕那些轻松快乐的人。 他带着严重的焦虑工作,结婚,生孩子。他在领导和单位同事面前控制自己,不让大家发现他有什么异常,回到家就一遍又一遍向家人说自己的焦虑,说自己的痛苦。由于他过多地诉说,导致他的母亲心脏病发作,父亲患了高血压,妻子承受不了他闹离婚。 他很少过问孩子的事,也很少过问家里的事,他除了给领导开车外,只关心他自己的病。和他一起来的父母说,他在母亲患心脏病送到医院时他都不知道到医院看母亲一眼,还在家缠着妻子说他的焦虑。 随着领导出差,他开着车跑遍了中国各个城市,到各个地方看精神科医生,几乎所有治疗精神病的医院常用药,他都吃过,而不是仅仅治疗焦虑的药。但都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不吃药呢,他觉得他就要崩溃了,经过多年吃药,他认定吃某两种药有些效果,于是这两种药从来不离开身体,只要他感觉不舒服,就随时吃。 调整过程: 初步印象:求助者是在父母的陪同下来作系统心理调整的。初次印象是衣冠整洁,礼貌有加。神色焦躁。经过初步礼仪性言语接触后,就急躁起来了,对心理咨询师一口气连说韩老师我现在很焦虑,我该怎么办? 先用行为训练帮助求助者缓解焦虑情绪,然后在情绪稳定的时候作心理分析,寻找求助者焦虑的原因,剔除那些不合理的焦虑,使它转换能一种合理的认知反应模式。 由于他的焦虑情绪非常顽固,当时采用全天性心理调整,仅缓解他的焦虑情绪就用了九天,到第十天,他方一脸平静,和咨询师认真研讨他无休止焦虑情绪的由来及恶情循环。到第十一天,他明白了自己的焦虑是一种内心的观念在作怪,他总认为自己有病,而且这种病是很难治疗的一种病,他得了焦虑症,这个病会让他睡不着,睡不着会让他生病,他必须得睡觉,所以每天都在焦虑中无法入睡,由于睡眠不好,每天又头昏沉,头昏沉他就觉得自己病得历害。 就这样一种心理观念,导致他天天强化它,关注它,什么也想不起来。天天不快乐,天天紧张。到第十二天时,A先生和父母一同回去了,一周后打电话告诉咨询师,感觉良好,父母也都说他们从未有过的轻松。 咨询师嘱咐他巩固调整效果,三个月后他告诉心理咨询师他全好了,他的妻子也打来电话向咨询师致谢。后随访一年,A先生中间曾有过焦虑的时候,但都事出有因,很快自己调整好了,整个情绪一致比较稳定,问其家人,也都这样说。 韩老师寄语: 不管是抑郁症强迫症还是郁躁狂轻躁狂恐怖症,归根都是心理问题导致的,只要是心理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当事人不自寻绝路不中断自救,总是会好的,心理问题不是不治之症。所之你以还没有好,原因大约有两个, 一、自己还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二、还没遇到和你相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一直去努力去体验,你会有所收获的。

10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