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的岁月
咕噜1313
自从换了现任校长,武大在招生和招聘政策上都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招生政策向名校学生倾斜(主要针对清北华五),人才招聘要求提高,预聘制转固定编制难度变大。先说辅导员,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岗位都是香饽饽,毕竟辅导员可是学校的储备干部呀。因此,名校博士应聘并不少见,并且以后将成为常态化,在学校管理上这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主要措施。辅导员相对于其他岗位来说,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转编容易,如果聘期内不犯错误,基本上都可以转为固定编制。与辅导员相比,实验技术类人才转编难度就大些,尽管实验技术岗今年已经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了。武大招聘公告里面其实就说清楚了,实验技术类人才聘期满后选择一定比例转固定编制。我看了今年转固定编制的一批人,也就是17年进入武大的实验技术人员,有一半转编成功。另外一半,如果下一个聘期还不能转编就不再续聘了。最难转编的是教师岗,我前单位一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博士其实非常优秀,由于学部里面的转编名额太少,转编考核失败,结果人家去华科,履历成果一摆,立马给博导当。我们单位培养了多年的人才就这样拱手送给隔壁了,院里领导都非常痛心。博士当辅导员等现象的出现,离不开高学历人才供需结构变化的大背景。此外,对于高学历人才本身来说,无论是选择进高校当辅导员,还是去街道办甚至是中小学,都是他们对就业待遇进行现实衡量后的经济理性选择。就拿当辅导员来说,不仅存在未来转至科研岗的可能,而且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有形无形的待遇也不算低,对不少博士生来说,算得上一份性价比较高的工作。一名博士的养成,占用并耗费不少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利用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的博士去从事了与自身专业无关的辅导员,是否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这种质疑也频频出现相关的讨论中,说到底,这背后是对博士培养制度的发问与反思。新时代的大学教育对辅导员岗位的要求非常高,博士去当辅导员本质上不存在浪费,不过其中的问题也值得探讨。相较理科生,人文社科专业的毕业生想要获取一份体面或者有竞争力的工作,似乎难度更大。至于研究方向,目前大量的研究生培养,往往是基于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甚至就是写论文的需要进行简单复制,离实际需求太远,这一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国内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未来想进入高校,博士会是标配,想上车的硕士抓紧了。
魔神坛老佛爷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政治素质: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三)作风修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潜心育人,公道正派,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服从工作安排。无不良行为和违纪违法记录;(四)专业要求:所学专业与我校专业设置相同或相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法律专业优先;(五)能力要求:具有履行辅导员岗位职责所需的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具备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六)学历学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年龄不超过28周岁(1993年12月31日后出生);最后学历学位应在2022年8月31日前取得并可派遣到我校工作,国(境)外取得毕业的学历学位须取得教育部学历认证,且可以通过教育部派遣回国工作;(七)少数民族辅导员招聘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1991年12月31日后出生),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优先录用;(八)学生干部经历:具有1年以上兼职辅导员或主要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九)健康状况:具备辅导员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优质武汉中专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