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2

小小米珠
首页 > 审计师 > 审计师海德人际心理学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来去匆匆的我

已采纳

弗里茨·海德创立了的。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逝于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Lawrence)。海德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理解和探讨人性问题的同时,对欧洲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颇有兴趣,也被东方的佛学思想所吸引。他读过古代的佛经著作,其中有一部分谈到人生的种种不幸。这些观点给他提供了某种启示。例如,佛陀指出,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被困在他所憎恨的事物上,或是因为他不能获得他之所爱。因此,人生往往是为摆脱这些不幸不断地作出努力的过程。受了这种思想的启示并经过科学研究的训练,海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提出著名的平衡理论。平衡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用一种平衡的方式自发地组织他们的好恶。当两个人互相喜欢对方而且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时,这就表现为平衡( balance),而且平衡是情绪上的愉悦。当两个人相互喜欢对方而发现他们在一些方面具有差异,结果就是失衡(imbalance),这时的情绪是不快的。这个理论是海德等人提出来的。海德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 年代,但全面且系统的理论阐述直到1958 年才得以完成。平衡理论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海德认为,态度的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如果我们用符号“P”表示认知的主体,“O”表示态度的另一个人,“X”表示态度的某个对象,用“+”表示喜欢,用‘二”表示不喜欢,那么P-O-X 就构成三角形关系。海德认为,P-O-X 形成的三角形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即好感或反感态度。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不喜欢有缺陷的不平衡关系。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海德认为,P-O-X不平衡关系的任何一种情形,人们都企图改变某一项而使之恢复平衡关系。例如,P有一个好朋友O,O喜欢踢足球X,如果P不喜欢踢足球,他就可能采取如下办法,使自己的认知达到平衡:一是说服O不要踢足球,二是改变对O的亲密关系,三是说服自己改变对足球的态度。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其结果是通过平衡来维持和发展 P和O 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

审计师海德人际心理学

113 评论(8)

小企9999

海德:Heider第一次写道归因理论是在他的那本《人际关系的心理学》(1958)一书中。这本书在归因理论的发源和定义上起到了主要作用。(结论: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冯忠良的书232页) 罗特提出:控制点理论(1954~~也有说1966)因为1954年出了本书《社会学习和临床心理学》提到控制点的概念;1966年正式提出控制点理论《强化的内部对外部控制的综合期望》研究下段即可理解搞混该问题的原因:尽管人们常用的原因知觉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具体到某个事件,原因知觉可能是难以穷尽的,例如,对于考试的失败,大家可以列举出众多的原因:天气太热、环境太吵、看错了题目、考前复习不够、发挥失常、生病、头天夜晚失眠、有心事无法集中精神……而在不同的情境中,原因知觉更是千差万别,例如,对于成就情境中的成败,原因知觉是聪明、刻苦、有恒心等,而对于人际交往情境中的成败,原因知觉则是漂亮、热情、有涵养、有魅力等──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些不同的原因知觉之间有没有共同的特性呢?换句话说,能不能对形形色色的原因知觉进行概括化的分类呢?能否将成就活动与人际活动等不同领域的原因知觉进行比较呢?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归因研究的意义就相当有限。所幸的是,研究表明这些可能是完全存在的,这就是关于原因维度的研究。 所谓原因维度就是原因知觉内在的共同特性,例如,能力、努力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原因知觉,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个体内在的因素;又如,运气和能力虽然是不同的原因知觉,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不受个体控制的……原因维度的存在使得归因研究由简单的原因描述上升到原因的分类和原因结构的确定上,因此,它被认为是归因研究中的关键部分,是归因理论体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部分。 可以说,关于这方面的最早的研究始于海德(1953)。他曾提出,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函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看做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端点,能力、努力处于行为者自身的内部原因这一端,任务难度、运气则处于外部环境原因这一端。──这其实是原因知觉的单维度假设,具体来讲后来韦纳所谓的原因源维度。 罗特对于原因维度的研究也有一定贡献。罗特(1966)的控制源理论认为,人们的控制信念大致有两类:内控与外控,前者认为事情是由自己控制的,后者认为事情由外部原因控制,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初步的印象往往觉得它与海德的观点相同,也是单维度假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只要仔细想一想,我们就能发现,罗特的理论其实涉及到原因知觉的两个不同维度:一个是海德率先论及的原因源维度,一个是韦纳后来确定的可控性维度。也就是说,所谓的“控制源”其实是糅合了这两个维度的一个整合的概念,而不再单纯是海德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当然,罗特本人未必意识到了这一点,或者说,他并不关心这一问题;但为了理论上的清晰性,我们应当澄清这一问题,指出海德和罗特观点的不同。 在海德和罗特工作的基础上,韦纳先后确定了另外两个原因维度:稳定性和可控性,进而形成了成就归因的三维度模式,这一模式是当代原因知觉分类的代表性观点。

189 评论(8)

冰比冰水冰1025

应该是海德,罗特提出的是控制点理论而非归因理论。题目说的是归因理论的控制点二者不一样的…

351 评论(15)

不说客套话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是海德。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弗里茨·海德 Fritz Heider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逝于美国堪萨斯州劳伦斯(Lawrence)。中文名:弗里茨·海德外文名:Fritz Heider国 籍:奥地利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出生日期:逝世日期:职 业: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毕业院校: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成就:海德是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人际关系心理学》。

110 评论(13)

aibeibei130611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提出者,罗特则是控制点理论,他是做了那个著名的老人院实验得出的结论

16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