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饮啖茶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内部审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适应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而发展的。从1994年国务院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已改组为公司,其中1000多家公司已上市。这些改制后的公司,基本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内部审计已经呈现出下列趋势:(一)内部审计从会计部门分离,成为企业最高管理当局领导的独立机构内部审计产生之初,企业管理当局主要关心的是会计记录的真实性,财务收支流动的合规性,财产物资的完整性等,当时企业内部审计主要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通常在企业中未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而是附设在财务部门之中。但随着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工作依赖程度的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职责由以前单一的会计监督逐步演变为:履行制度监督;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有效性;检查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单位对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的执行情况;检查业务经营和规划中的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等等。上述职责要求内部审计必须要成为一个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单设机构,而且为了保证其工作的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则要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要由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直接领导。所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执业实务准则》中明确规定:“一个组织在建立内审机构时内部审计领导应由组织内一个有充分权威的人负责。” (二)内部审计由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内部审计产生之初,主要开展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这种事后进行的财务审计,只能提出问题,治标不治本。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更新的职责和使命,既从最初的单纯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目前的监督与评价职能的结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则将内部审计目标定义为:“协助本组织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为此,内部审计部门向他们提供与被审计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审计的目标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 (三)内部审计的职业化趋势注册会计师资格认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审计职业化的重要标志,我国自1991年首次组织注册会计师考试以来,已成功组织了11次全国范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造就了大批独立审计学专业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化较为滞后,至今尚未推行中国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和授证制度,以及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化趋势。199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与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签定协议,将IIA在国际上举办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ERTIFIEDINTERNALAUDITOR)考试引进中国,取得了成功。这对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与国际内部审计接轨起到积极的作用。(四)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的多元化趋势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公司法》确定了公司组织结构的四个层次:(1)股东大会——公司的权利机关;(2)董事会——公司的业务执行和经营决策机关;(3)经理——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工作;(4)监事会——监督机关。上述组织结构构成了授权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公司内部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审计部。这样就构成了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的核算监督,审计部进行制度监督和审查,监事会则对企业整体经济运行(包括财务运行)的监督,三者相结合构成完整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但在我国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监事会成员在公司内部产生,无事实上的独立性,更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所以在多数上市公司中,监事会形同虚设,并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监督职能。为此,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5月正式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境内上市公司在董事会必须设立独立董事,并且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会计专业人士是指具有高级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并且鼓励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或领导的审计委员会,代表董事会行使财务监督权。这样就形成了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会计部门及财务部门等共同构成多元化的公司内部财务监督体系。
独家记忆159
在理论与实务变化微小,企业财务审计细微变了点,在企业财务模块变化也不大,在法律板块变化是最大的。财管教材是注会六门中最稳定的,战略教材则是注会六门中最不稳定的,会计和审计基本保持稳定,税法和经济法每年都会有很多细微的变化。注册会计师,是指通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战略与风险管理》。
一个胖子0528
未来发展五大趋势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呈现出五大总体发展趋势: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注重管理审计;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企业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为管理导向型或偏向管理导向型,以增加企业内部审计的附加值;另有约40%的企业把自己定义为介于合规导向型审计和管理导向型审计之间;而纯合规导向型或偏合规导向型的企业只占了不到调查总数的30%。由此可见,大型国有企业应努力向国际接轨,从传统的合规导向型内部审计转向管理导向型内部审计,帮助企业提升价值。内部审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企业调查显示,近70%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重视管理审计,通过审查流程和分析系统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并确保对业务流程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仅有6%的企业还未开展管理审计的业务。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会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国有企业应参考国际经验,完成其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在企业范围内逐步标准化。随着企业内部审计向管理导向型转变以及内部审计管理工具部署的不断加强,企业从事内部审计的部门变得与其他专业服务行业的机构(比如咨询公司)非常类似,独立地为企业提供大规模的综合审计业务。企业调查显示,67%的企业的内审标准化处在一个平均水平,掌握高标准化内部审计体系的企业比内部审计标准化开展度低的企业多出了17%。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适当的IT工具对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进行自动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问题往往通过系统化的IT风险分析进行识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超过60%的企业未配备集成的审计管理工具,但这些企业通常只是进行小规模的内部审计;当企业涉及较大规模的内部审计工作时,它们往往会引入适用的管理软件或者内部开发相应的管理工具。只有不到40%的企业未使用任何审计软件。内部审计职能组织由分散化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转变。内部审计职能的集中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执行较为简单的标准化审计流程,同时确保企业更加有效地部署内部资源。对标显示了内部审计职能基本集中或完全集中管理的企业占了调查对象的75%,仅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采用了分散式或较为分散的内部审计职能体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国际大型企业都选择了对其内部审计职能进行集中化的管理。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资源的调动,也增加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的独立性以及公司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管控。大型国有企业应努力与国际先进实践靠拢,集中化管理内部审计职能,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企业倾向由内部审计机制培养自己的经理。企业完成了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求上的重大转变,内审成为准经理培养的一个重要步骤,审计师成为企业各业务职能部门准经理的候选人。调查显示,大部分(80%以上)的企业采用了招聘合乎岗位需求的审计师,并通过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培养方法,最终使审计师晋升成为企业准经理的内审人力资源战略。国际大型企业的这项举措增加了内部审计职位的吸引力,为企业招揽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大型国有企业应参考它们的做法,调整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发展方向,以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企业内部审计的队伍中来。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