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juan0628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等同于会计控制目前,不少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其实,内部控制从管理结构上来看,可由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构成。会计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控制;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业务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层次,而内部管理控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框架层次。这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纵横交织,相互制约,形成了有效运行的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网络。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控制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开展以及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以使单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但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只能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此,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注意管理各层面权力配置合理、责任明确;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与制衡机制,以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单位的总目标。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奋斗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设立并遵守内控制度。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法,重视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三、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业务的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事后控制力度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方法似乎都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而对问题出现后的处置很少涉及。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是全过程的。事前控制的目的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事中的控制则是让单位活动按照一定的决策方向、目标运行;而事后控制则应侧重于分析结果形成的原因,考核并作出评价、落实奖惩,找出存在的弱点及隐患,进而达到对单位内控制度有效性的评估,并对欠妥部分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制定未来计划标准的依据。因此,必须加强事后控制,使单位及时、顺利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单位的最终目标。总之,内部控制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李金华审计长要求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的的确确是每个单位的当务之急。
冰雪江天
步骤/方法
审计准备阶段
1.计划审计业务。审计师应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适当的计划和协助,以保证在需要时,进行适当的监督。
2.评估管理层评估的流程。审计师必须获得对管理层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过程的了解。主要包括:审计师决定应当对哪些控制实施测试,包括对财务报表中的所有重要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的相关认定的控制;评估控制失败导致错报的可能性、错报的程度以及在其他控制有效实施的情形下,实现同样的控制目标的程度;评估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根据评估其实施有效性的程序是否充足,来评估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决定内部控制缺陷的程度和导致重要缺陷和实质性漏洞发生的可能性;对审计发现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支持管理层的评估进行评价。
3.评估管理层的文档记录。主要包括对与财务报表重要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相关的所有认定进行控制的设计;关于重要交易是如何被初始、授权、记录、处理和报告的信息;关于交易流向的足够信息,包括识别可能发生错误或舞弊而导致重大错报的关键点;已设计的防止或发现舞弊的控制,包括谁实施控制以及相关的职责划分;对期末财务报告过程的控制;对资产保护的控制以及管理层进行测试和评估结果。
4.获得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主要通过询问合适的管理层、监督人员和员工;检查公司文件;观察专用控制的应用;通过信息系统追踪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交易来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
5.识别重要会计科目。审计师应首先在财务报表、会计科目或披露事项因素层次确定重要的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决定财务报表内重要的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也是决定特殊控制测试的出发点。
6.识别重要的流程和主要的交易类别。审计师应当对每一类主要的影响重要会计科目或几组会计科目的交易的重要流程进行识别。主要的交易类型指的是对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的交易类型。
7.理解期末财务报告流程。作为了解和评估期末财务报告流程的一部分,审计师应当评估:公司使用编制年度和季度财务报表的输入和输出方法;期末财务报告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管理层的参与;涉及经营场所的数量;调整分录的类型(例如,标准、非标准、消除和合并);以及包括管理层、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在内的适当的机构对流程进行监管的性质和程度。
审计实施阶段
1.实施穿行测试。审计师应当对于第一交易类型实施至少一个穿行测试。审计师实施的穿行测试应当涉及对单独交易的初始、控制权、记录、处理和报告的整个过程,以及对每个被审计的重要流程所进行的控制,包括旨在发现风险和舞弊的控制。穿行测试可以为审计师提供如下证据:确保审计师对于针对内部控制的五大方面所设计的控制进行识别和了解,包括与防止或发现舞弊相关的控制;确保审计师对于整个流程有所了解,并且根据每个相关的财务报表认定,判断是否在流程中容易发生错报的关键点都被识别出来;评估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确认控制是否被实施。
2.识别控制以进行测试。审计师应当对与财务报表的所有重要会计科目和披露事项的所有相关认定所进行的控制的有效性获得足够的证据。在识别重要会计科目、相关认定和重要流程之后,审计师应当对如下进行评估以识别出可以进行测试的控制:发生错误或舞弊的节点;管理层实施控制的性质;为实现控制标准目标而进行的控制的重要性和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是否需要一个以上的控制,或者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补入一个以上的控制是必要的;以及控制不能有效实施的风险。
3.测试和评估设计、运行效果。当预期所实施的控制将防止或发现会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时,内部控制的设计是有效的。审计师应当通过如下标准判断公司是否实施了达到控制目标的控制:识别公司每一领域的控制目标;识别满足每一目标的控制;判断如果有效地实施了控制,是否可以防止或发现会导致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错误或舞弊。审计师应当通过判断控制是否按计划实施和实施控制的人员是否获得了必要的授权和具备有效实施控制的来评估控制实施的有效性。对实施有效性进行控制测试的方式包括询问适当的人员、检查相关记录、观察公司的运营和重新实施控制措施等方式的结合。
4.形成关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意见。在对内部控制发表意见时,审计师应当对获得的所有证据进行评估并发表意见,只有在没有发现实质性漏洞和审计师的工作没有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审计师才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如果存在实质性漏洞,审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发表否定意见,如果工作范围受到限制,审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视受限制的范围所定。
5.评估内部控制的缺陷。审计师必须评估已发现的控制缺陷,并且决定这些缺陷单独或累加之后,是否是重要缺陷或实质性漏洞。对内部控制中缺陷的严重性进行评估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某缺陷或缺陷汇总会导致某会计科目余额或披露事项产生错报的可能性;某缺陷或多个缺陷造成的潜在错报的严重程度。
审计报告形成阶段
1.审计师对管理层报告的评估。关于管理层对其内控有效性评估的报告,审计师应当评估下列事件:管理层对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维护是否已经声明了它的责任;由管理层用来执行评估的框架是否是适当的;到公司最近财年结束时,管理层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是否不包含重大的错报;管理层是否已经用一种可接受的形式表达了它的评估。
2.报告的修订。如果存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审计师就应当修订标准报告:管理层的评估是不充分的,或管理层报告是不适当的;在公司的内部控制中有某个重要缺陷;在业务约定书的范围方面的限制;为了自己的报告,审计师决定参阅其他审计师的部分报告作为基础;自报告日期以来,发生了某个重大的期后事项;在内部控制的管理层报告中包含了其他信息。
3.审计师评估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披露事项的确认。当内部控制中某一变化的理由是对某个实质性漏洞的纠正时,管理层就有责任来确定和审计师就应当评估:变化的理由和变化周围的环境是否重要的信息来充分的确定披露该变化有误导。
威达天下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有【ABCD】
A.独立审计准则
B.职业道德准则
C.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D.后续教育准则
2.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括【ABD】
A.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B.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C.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D.执业规范指南
3.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结构为【ACD】。
A.一般准则
B.具体准则
C.外勤准则
D.报告准则
4.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可以发表【ABCD】等类型的审计报告。
A.无保留意见
B.保留意见
C.否定意见
D.拒绝表示意见
5.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的制定依据有【ABD】
A.《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B.《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C.《企业会计准则》
D.《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实务公告》
6.下列表述中,属于《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外勤准则”规定的内容,且表述正确的有【BCD】
A.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保密
B.注册会计师应当研究评价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C.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一般应当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
D.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业务助理人员和聘请专家协助工作,但应对其工作结果负责。
7.当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时,应当【AD】
A.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报告
B.向被审计单位股东大会报告
C.必要时,在审计报告书中披露
D.必要时,在管理建议书中反映
8.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负的特殊责任有【BCD】
A.提交管理建议书
B.按时、保质完成委托业务
C.保密
D.不按服务成果的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
9.注册会计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CD】
A.独立原则
B.一贯原则
C.客观原则
D.公正原则
10.根据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技术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ABC】
A.应当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
B.应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技术规范
C.不得对未来事项可实现程度作出保证
D.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业务
11.注册会计师的技术规范中要求注册会计师【ABC】
A.严格遵守各项注册会计师专业标准的要求
B.不得对未来事项可实现程度作出保证
C.不得代行委托单位管理决策的职能
D.不得按服务成果的大小收取各项费用
12.注册会计师对其同行的其他责任,包括【ABCD】
A.不诋毁同行,不损害同行利益
B.注册会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同时在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
C.应当与同行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配合同行工作
D.会计师事务所不得雇佣正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
优质审计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