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2

我大旗网
首页 > 审计师 > 宋朝审计师演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馨悦心辰辰

已采纳

宋代审计的主要特点:一是为审计正了名,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制订了审计人员激励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奖惩与其工作好坏(查出的违纪资金额多少)挂钩,使审计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其监督业务紧密结合,这对审计业发展在一定的时期内。环境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实施了双重监督制度,即审计院与磨勘司共存,共同对审计事项负责。

宋朝审计师演变

117 评论(14)

大白包小白

宋朝三部勾院的审计业务是在财政内部进行的,故当时的审计体制是财审合一的审计体制。《宋史·职官志》称三司“掌邦国财用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其三司内部的三部勾院负责财赋的审计工作也便成了必然。那时的审计名称勾升为勾院,使审计名称由审计词升为审计机构,完成了业务与机构名称的统一。如果延置下来,现代的审计院、审计署也就成了勾院了。

102 评论(13)

小v爱火锅

中国审计制度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随着夏朝的建立,国家有了初步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因而便有了对各级官府及官员进行审计监督的必要,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史记》中有关“会稽”的记载就是最原始的官员审计制度的反映。据《周礼》记载,当时国家财计机构大体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掌握财政收入的“地官司徒”系统;一是掌握财政支出、会计核算、审计监督等的“天官冢宰”系统。行使审计职能的机构及其事务都是隶属于“天官冢宰”系统,不仅有了行使就地稽察之权的审计职能官员——宰夫,而且还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原始的财计牵制制度。春秋以至秦汉,审计制度得到初步发展,其标志是“上计”制度的形成和御史组织制度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经历了长期战乱后,上计制度逐渐衰亡,随着秦汉三公九卿制向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变,审计制度进一步演变。首先,出现了负责官僚选拔考课的吏部,兼职进行经济政绩的审计。其次,出现了一个新的机构“比部”。从隋唐到五代、两宋,是我国审计的确立和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其基本标志是比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以及以比部为主导,御史监察为辅助,财计部门内部牵制及内部财务稽核为基础的审计监督网络的基本形成。南宋时,又出现了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审计机构——审计司。从此,“审计”一词,不仅成为我国审计机构的命名,而且成了我国财政财务监督的专用名词。南宋时,出现了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审计机构——审计司。从此,“审计”一词,不仅成为我国审计机构的命名,而且成了我国财政财务监督的专用名词。元明清时期,古代审计逐渐趋于衰败。

18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