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a911213
第一题 1.以上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基线测量法,请说明什么是基线测量法,并且和案例说明基线测量评估的操作程序。 2.用上述案例整体功能的测量顺序,请根据下列给出的基线坐标示意图在专用答题卡上复制此图并完成基线测量评估坐标图,对接入前后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平均数进行比较并对介入效果进行分析。 1.基线测量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以评估介入前后服务对象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到的程度基线测量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社会工作进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进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变化。基线测量法具体的操作程序包括: (1)建立基线。建立基线的方法是 确定介入的目标,本案例中的介入目标是大勇的愤怒情绪。 选择测量工具,包括直接观察或使用标准化问卷及量表。本案例中的测量工具是大勇对自己出现愤怒情绪时的相关指标进行直接观察。 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的情况。这个过程建立的是基线数据,此过程也称为基线期。本案例中,在介入前,对大勇每周愤怒情绪出现次序的测量过程即为基线期。 (2)进行介入期测量。建立基线后,就开始对服务对象实施介入并对机械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以为数据比较直,用在这个过程称为介入期本案例中,从第四周开始,社会工作者为但有进行情绪控制训练并记路,大有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即是介入期的测量。 (3)分析和比较。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按测量时间和顺序制成图表,将每个时期的数据资料进行连接,权限数据的变化轨迹和变化趋势并将几限期和介入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个数据不同,一般可以认为是几介入本身作用的结果。本案例中带有每桌的愤怒情绪出现的次数,在基线期和介入机发生了明显的减少改变。 2.根据上图对介入前后占有每周愤怒情绪出现的平均次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非常明显的介入效果矫正对象大勇的主要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在描述自己的犯罪经历,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等情况时,常常伴随着愤怒情绪的出现社会工作者针对大勇的问题,最后决定对其采取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改变其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非常注重服务对象行为的改变和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人的内部信息加工的特点,把人的内部意识的变化过程也作为考察的内容这样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既看到人的行为改变规律,又看到人的认知行为特点使内部和外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中中和的方式开展个案工作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带有每周奋斗情绪的出现次数,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后大大减少了,说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
天堂的阶梯
社会工作实务评估通用过程要点
关于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下面由我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实务评估通用过程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评估的含义与目的
1.评估的含义
评估是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2 .评估的目的
(1)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二)评估的'作用
1.监督介入工作进度
评估是一个不断收集社会工作实务效果、社会工作介入改变的速率和进度资料的过程。
2 .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评估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去反思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整个介入工作的过程,有机会让社会工作者进行反思,总结介入的得与失。从评估中获得的经验能够用来改善机构服务,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带来社会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专业的成长。
3 .巩固改变成果
通过评估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回顾改变的过程,服务对象可以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增强社会功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改变的决心,增强改变的动力。
4 .社会问责,使作为社会投资的社会工作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投资,社会工作有责任使这种投资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通过评估社会工作能够向服务对象做出交代;向社会做出交代;进行专业问责。
(三)评估的类型
1.过程评估
(1)含义
过程评估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包括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中的评估,它对工作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阶段分别做出评估。
(2)评估的重点
工作中的各种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了最终的介入结果。
(3)评估的方法
了解和描述介入活动的内容,回答服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
2 .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是在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其中,目标是指介入要努力达到的方向;结果是介入的直接和最终效果。
(四)评估的方法与技巧
1.基线测量方法与技巧
(1)定义
基线测量方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并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到的程度。
(2)适用范围
基线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个人、家庭、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介入评估,通过对服务对象介入前、介入中和介入后的观察和研究,比较服务提供前后发生的变化。
(3)操作程序:
①建立基线。建立基线的方法是:第一,确定介入的目标;第二,选择测量工具,包括直接观察或使用标准化问卷及量表;第三,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的情况。
②进行介入期测量。建立基线后就开始对服务对象实施介入,并对基线调查中所测量的各项目标行为和指标进行再测量,以为数据比较之用。这个过程称为介入期。
③分析和比较。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按测量时间和顺序制成图表,将每个时期的数据资料进行连接,呈现数据的变化轨迹和变化趋势,并将基线期和介入期的数据进行对比。
(4)常用的基线测量
①单一个案设计。种设计是运用基线测量来评估社会工作者介入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并确定介入结束时依照基线对比服务对象是否发生了改变,以及发生了什么改变。
②对照组设计。这是通过与另一组没有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人进行对比来评估接受服务对服务对象影响的测量方法。
③时序性系列测量。这种设计是在工作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数据的方法,将不同时序的数据进行对比以了解社会工作的介入与正在发生的改变之间的关系。
2 .任务完成情况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目标是被分解成许多具体的行动和任务的,因此,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完成了哪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
3 .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目标核对表
选择一些目标来指示介入的方向,并将它们罗列出来。在工作介入过程中和介入结束时都用一些等级尺度来衡量介入后的行为,并记录下它们,将介入后的行为与介入前的行为进行核对,从而发现介入后有哪些新行为是介入前所没有、介入后才出现的,并讨论这些行为对服务对象的意义是什么。
(2)个人目标尺度测量
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可以制定非常个人化的测量尺度来评估改变情况。具体做法是按照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制订出几个目标,然后使用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级尺度来测量和计算出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化目标的情况。
4 .介入影响的测量方法与技巧
(1)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
做法是由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对介入的看法。
(2)差别影响评分
首先由服务对象对介入影响进行自我陈述,报告自己有哪些变化,然后分析区分出哪些是介入本身带来的变化,哪些是其他因素带来的变化,最后要做好评估。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