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3

jiangyue514悦兔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社会工作者伦理法规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筱筱筱瞳

已采纳

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有12条。1、接纳:接纳老人状况,并从中发现老人本身的能力和长处,相信他有成长与改变的潜能。2、个别化:确认每位老人的独特性及其特征。3、社会正义:不论老人社会地位与个人能力及态度如何,都能一视同仁,提供其所需服务。4、不判断:对老人保持开放态度,不轻易责难与判断。5、客观:不论老人与家属的现况和能力如何,都要客观地提供社工专业的照顾与关怀,以及给予对老人的承诺。6、提供机会:为老人创造更多接受服务或提供服务的渠道与机会。7、保密:尊重老人隐私权。8、责信:确保有效能的专业行为。9、同理心:体会老人的情绪、想法和感受。10、敏感度:指和老人谈话沟通时,能感受到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或不自在的地方。11、充权:指社会工作者相信并且能看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的事做决定,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及掌握自己的生活。12、服务对象自决,意指服务对象有一些不同的方案可以选择,并且能自由地按照其意愿进行选择。

社会工作者伦理法规

268 评论(11)

cupid8698小博士

关于社会工作者伦理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有:社会工作者对同事负有伦理责任,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当同事遇到工作困难时应鼎力相助。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负有伦理责任,在专业范围内。应尽心尽力促进整体社会福利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负有伦理责任,在开展服务时,应保证专业的完整性和遵循专业的评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十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135 评论(11)

方可可同学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重点有“核心价值”,“伦理原则”,“伦理冲突”,“伦理守则”的六个部分。现行伦理守则共三章30条。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定义社会工作和服务对象,标明核心价值及伦理原则以及伦理冲突时之优先原则。核心价值为人性尊严;伦理原则为尊重、关怀、正义、坚毅、廉洁、守法、专业;伦理冲突时应以保护生命为最优先考虑原则。第二章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有六大部分,分别是社工师对案主、对同僚、对实务工作、作为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以及对社会大众的伦理守则,其中分别是: (1)对案主的伦理守则,重点在:案主优先、自我决定、告知义务、专业关系、合理收费、隐私保密。(2) 对同僚的伦理守则,重点在:合作尊重、资源整合、专业信任、伦理申诉。(3) 对实务工作的伦理守则,重点在:资源分配、专业技能、忠实记录、转介服务、合理工作、权益保障。(4) 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守则,重点在:自我成长、包容异同、注意言行、参加公会。(5)对社工专业的伦理守则,重点在:专业形象、专业实践、专业分享、专业制度。(6) 对社会大众的伦理守则,重点在:社会福利、倡导公益、保护弱势、公平正义、权益保障。第三章附则,主要说明违反的处置以及守则修订的程序。

101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