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尼郭娃
1.你正在主持一个会议,见对立的双争辨发展到恶语想向,你怎么办?作为会议的主持人,我会把双方争论的据点争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先建议大家冷静一下,或干脆休会半小时,等大家能平心静气坐下来后,我会再次阐述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心平气和地商量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而不是争论。等局面被我控制后,我再要求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将自 2方的意见、观点、计划总结出来,通过阐述自己的理由,大家举手表决,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我同样会把最后的结果写进会议记录中备查,会后向有关领导认真汇报会议情况。2.城市有许多外来人口、作为社区工作者你这样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一、宣传有关流动人口的各项政策。在普查登记的同时向流动人口发放普查宣传用品,宣传劳动法、企业用工规定、普及法律知识。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的管理体系。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流动人口“一户-档”的台帐制度、流动人口信息库等,对流动人口实行信息化管理。三、社区还可以明确一名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员 ,负责日常本辖区内流动人口变动情况的收集和整理,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离开户籍地或流入务工地的流出人员,采取定期与用工单位沟通联系的方式,实行动态管理,随时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的详细情况,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3.谈谈你对社区无小事的看法?社区无小事,因为社区里的每一-件事情都与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社区基层工作是最贴近群众,也最繁琐的,问题解决了,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诚意,漠视百姓的诉求而一意孤行,损害的则是党和政府的威信。4.社区里养狗引起不满,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第一,调查清楚情况,包括社区里有多少养狗的居民以及其他居民不满主要原因在哪(造成环境污染还是狗咬伤人等);第二,若调查结果表明确实是养狗的居民造成的小区环境或居民安全等问题,首先就要在社区内粘贴告示,告知养狗居民注意事项,保持社区环境整洁与社区和谐;第三,再有就是主持和召开居民代表会议,主要请来养狗的居民代表与其他居民代表,双方共同协商提出解决方案,解除不满;第四,在社区内组织类似宠物交流活动、开展社区宠物健康与安全教育活动等、建议和支持养狗的居民定期给狗打狂犬疫苗等;5.有人办低保,条件不符合,领导不在,你怎么办?第一,耐心解说:跟案主解释清楚,办社保具体需要怎样的条件,为什么案主条件不符;第二,如果案主却有困难,可以先行登记下来,让其回去后等待回复。待主任回来后向其汇报,商讨并调查案主的实际情况后,再按照规定处理。并及时通知案主。第三,若案主因失业来申请低保的,应鼓励其或其家人再就业,积极参与社区就业培训,实现上岗就业。
在路上嘚吧嘚
以下是社区工作者面试常见问题及回答技巧!一、应急应变类题目主要分为两类1.一般情景的突发事件处理,主要指处理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会对正常工作秩序与原有工作计划造成不利影响的突发事件。比如一些有关工作协调的事情,在工作中突发的尴尬局面,复杂的生活场景,生活突发状况等。2.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这里的公共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比如我们经常在考题中遇到的水灾、山体滑坡、泥石流、车祸、禽流感、食物中毒等。这两类试题在事业单位考试中都有涉及,但是基于事业单位招录岗位的特点,面试以一般性突发事件处理题目为主。二.应急应变类题目答题思路1.分析情况,明确目标。一方面,分析“我”在试题设定情景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又不能越权;另一方面,对题目中发生的这件事情或这种状况,进行分析概括以明确自己的解决目标。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定“我”的任务目标,即处理突然发生的这件事或突然出现的这种状况后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是控制场面、是缓和气氛,是解决人际冲突还是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等。然后针对各项任务目标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通过组织协调加以实施。3.总结提高。解决完突发事件以后,应及时总结,对突发事件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刻反思。这也是应急应变类试题的答题亮点,考生可结合自己的报考岗位,深度思考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再度发生。
Oicdlljjgff
一、什么是套路化的表现1.答题状态过于拘谨、僵化。考生对于自己的礼仪要求过于刻板,僵化。例如:敲门一定要敲三下;向考官问好的话,必须是“各位考官好,我是今天XX号考生”;鞠躬必须是15度或者30度;答题时必须双手交叠,放在桌面上诸如此类等等。2.答题语言充斥着太多没有价值的套话。在答题过程中,有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可说可不说的话,被考生反复拿出来使用,难免会让考官觉得套路化。例如:“考生开始答题,考生答题完毕”;“领导将此项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所以,我一定要干好。”;“面对XX情况,我一定会先认真反思自己”;“根据上述原因,我提出以下对策”等等。这类话语既没有营养,也没有切实地解决题目中问题,自然会招致考官的反感。3.答题内容没有针对性,纯粹是没有内容的框架。在答题中,只要是一个类型的题目,无视题目中的具体问题、矛盾和要求,都会用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框架进行答题,没有细化的内容。例如:人际题里不分具体情况,一上来就要“反思自己,与同事沟通,积极改正,提升自己的能力”;计划组织协调题目中,每次上来都要“成立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报请领导批准”等等。既没有解决好题目中的问题,也没有很好地展现自己办事的能力。二、如何能够做到更加自然答题1.仪态举止自然不僵化。在面试考试现场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信大方,体现出对于考官的充分尊重即可,不一定非要按照所谓的规定步骤,亦步亦趋地做。在考试中,适当面带笑容,多跟考官有一些眼神互动,当考官讲话时能够真诚尊重,适当点头予以回应。如果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如考官直接邀请考生就坐,或者是考生出现口误等情况),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反应,切忌刻板。2.踩雷句要回避。对于面试考试中一些被考生们频繁使用,又无确切意义的话,考生要合理回避或者是合理转化。例如:“凡事欲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要在活动开始之前制定一个全面有效的计划”;“领导把xx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等此类话要从自己的答题内容中删去。对于像“考生开始答题”,“考生答题完毕”等这类的话,可以合理的转化。比如可以根据题目问法将其转化成“考生就第一题中的xx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理解”,“以上呢,就是考生对于这一题的看法”等等。3.打造一个聊天式的开头。亲切自然接地气的答题,其实就是要结合实际,结合现实,来答题。考生可以在题目中找到一个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结合现实生活与考官聊两句天。【例题】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你认为政府应该怎么做?针对于这道题,考生可以先确定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即“幸福感”。那考生就可以根据幸福感,结合生活进行论述。例如:各位考官,幸福是什么呢?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幸福也许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在我看来幸福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那当前政府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那势必要回答一个问题“对于人民群众来讲什么是幸福”。4.合理排版答题内容。过去考生的思路比较趋向于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按照线性流程进行思考。例如针对于社会上的消极社会现象,可能答题的思路就“表态,危害,原因,对策”所以在内容上就会让考官觉得千篇一律。所以,现在考生可以根据自己之前预想的答题内容,合理的安排答题内容的顺序,或者考生可以就自己比较有想法的,有思考的部分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讲深刻,让考官耳目一新。【例题】随着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一些不法商贩动起了“上山下乡”的歪脑筋,他们铤而走险把假酒、假保健品等以低价销售到农村市场,致使一些农村地区成为“消废市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例如:针对于这道题,考生就可以将当前农村地区的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一问题给农村地区带来的危害,得出对于这一现状的判断评价,之后考生可以就这一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对策。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些农村市场成为不少消“废”品的倾销点,这些假冒、伪劣甚至是山寨的食品,在农村市场上大行其道。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卖部,我们随处可见“粤利粤”,“丑粮液”,“七个核桃”等让人啼笑皆非的产品。这些不合格产品,一旦在农村地区流通,不仅会扰乱农村地区现有的市场经济秩序,影响正常商品的流通,同时,还会损害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整治假冒伪劣产品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此事应引起监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坚决予以整治。假冒伪劣食品之所以在农村地区泛滥成灾。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农村收入相对较低、价格因素在消费选择中的权重较大,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科学知识、商品知识普及范围和程度有限。从市场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农村市场分散、监管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农村市场体系、销售网络不健全不完善,缺少-些规模大、信誉好、制度健全、管理措施到位的商业企业及其零售部门。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整顿农村消费市场的乱象,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一是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群众购买力得以提升;二是加大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掌握食品安全常识;三是统筹整合农村市场,加大农村电商建设,做好农村消费市场的依法监管工作,注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逐步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5.使用自然流畅的过渡句。为了防止在答题中出现过于刻板,僵硬的问题。考生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去积累和设计自己的过渡句。避免出现“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影响是…”,“xx现象的原因是”,“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考生可以使用一些比较自然的表达,也可以恰当使用设问句。例如说影响时可用表述:“xx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导致…而且更有可能造成…”;分析原因时可用的表述为:“对于xx问题,我们在痛心疾首之余,更应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防范这类问题,从根本上杜绝”,或者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要全面考虑”
o晴天娃娃o
对人尊重的态度和同感的理解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递或表达的,因此,沟通双方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关键。那么社会工作者又是怎么运用沟通技巧的呢?下面我整理了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运用好语言符号
第一,把话说得悦耳,悦耳的声音会令人心情舒畅。第二,把话说得清楚,必须让人明白所要传达信息的意思,这就要求沟通者思维有条理,吐字清晰,把意思说明白。第三,把话说得准确,要完整地表达句意,说话用词尽量科学准确。第四,把话说得恰当,说话必须符合特定的身份和场合。第五,把话说得巧妙。例如,如何说好第一句话?怎么才能开启对自己有利又令对方愉悦的话题,一般的原则是寻找对方的兴趣谈话区域和自己的有知区域,而要避开对方忌讳的区域和自己的无知区域。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巧妙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符号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6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的特点,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人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关心,更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对方的身体符号解读其内心世界。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环境符号
环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时间在传递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约会姗姗来迟,传达给对方的可能是不认真、时间观念不强、对对方不重视等信息,进而会引起对方很多的心理活动:失落-、不信任、不愿意合作等。空间因素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位置以及沟通场所的气氛。谁都知道远远的打招呼表示热情与友好,与人擦肩而过没有任何表示说明彼此的敌意或冷淡。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相隔o厘米~15厘米是亲密距离,其语意是亲密而热烈;15厘米~75厘米是个人距离,语意是亲切友好;75厘米~215厘米是社交距离,语意是严肃而正式;215厘米以上是大众距离,表明彼此之间没有心理的联系,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则是例外情境。由此可见,应该视交往对象的关系把握与人沟通的距离。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个案会谈的支持性技巧
个案会谈是指个案工作中工作者与案主面对面有目的的专业谈话。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达,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性技巧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
表达专注
专注是指工作者面向案主、愿意和案主在一起的心理态度。在某些人生的重要时刻,有人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当工作者以专注的神情面对案主,案主就会感觉“他与我同在”、“他在专心地陪伴我”,这无疑会给案主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专注行为的品质,反映着工作者知觉能力的敏感程度,优秀的个案工作者都会注重培养自己专注的能力。专注技巧既表现为通过生理上的专注行为来表达心理上的二专注,也表现为心理上的专注带动生理上的专注。生理上的专注行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面向案主:工作者以一种参与的态度面对案主,这种表现意味着“我愿意帮助你”、“我愿意留在这儿陪你”。
上身前倾:坐在椅子上,上身略微前倾。前倾的姿势意味着“我对你和你说的话感兴趣”、“我对你是友好的”。开放的姿势:双手放开而不是抱住双肩。
良好的视线接触:会谈中工作者应与案主保持稳定、坦诚的视线接触,而不是眼睛盯在别处或四处巡视。主动倾听是指工作者积极地运用视听觉器官去搜集案主信息的活动。专注与倾听是不可分开的,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侧面。完全主动的倾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倾听案主的话语信息:工作者在会谈中的二个重要职责就是鼓励案主多说话,自己多倾听。工作者的倾听不是盲目的,而应该是有目的的,在倾听时要注意分辨案主叙述中的 经验 部分、行为部分和情感部分。
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有声语言不可能完全独立地传递信息,总有身体语言相伴左右,人在说话时,脸上总有一定的表情或手势、动作,身体语言往往起着对有声语言的辅助和强调作用。比较于有声语言,身体语言在传递信息中有更大的优势,如身体语言可以独立传递信息,从案主双腿不停抖动的动作就可以知道案主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且,身体语言还可以起到戳穿有声语言伪装的作用。因此,作为个案工作者,在会谈中必须仔细观察案主的身体语言信息。
解读案主其人:倾听的最深层意义是要解读案主这个人——包括他的生活、行动及与其问题相关的内容。工作者在用眼睛观察了案主的身体语言,耳朵倾听了他的话语信息,这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动用自己的大脑,迅速地进行思考判断,解读案主整个人。
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和角色同理两个层面的内容,情绪同理即同感,是指工作者如同亲身体验一样感受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指工作者了解案主的情境、参考构架及观点的能力,角色同理要求工作者尽量放下自己的参考构架和 文化 背景,站在案主的角度去理解案主的问题及其相关的行为。
同理心作为一种会谈技巧,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一是觉知的能力,包括被感动的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想同理案主,就得先了解案主、懂得案主、理解案主。正确觉知的基础,首先是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感性,提高感受能力。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说话能力和身体语言能力。一般来说,陈述句和征询式、不确定式的语气效果比较好。三是传达的及时性,同理心的传达必须是及时的,迟到的表达可能完全失去意义,提前、急于的表达,会影响同理的准确性、正确性和全面性。什么是传达的最好时机,这要依具体情境而定,需要工作者去自行把握。
鼓励支持
鼓励是指工作者通过恰当的话语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鼓励的技巧可以起到让案主表达、支持案主去面对和超越心理上的挣扎、增强案主自信及创造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的目的。鼓励应该在工作者觉察了案主的退缩行为之后运用。工作者通过专注与倾听,发现案主沉默、逃避目光接触、避免直接对话、吞吞吐吐等情形时,应当给予及时的鼓励。鼓励案主继续表达可以用话语如“请继续”、“你说的很好”,也可以用身体语言的支持,如身体前倾、微笑地注视、点头、用手示意、眼神鼓励等。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相关 文章 :
1. 沟通技巧学习心得1500字
2. 沟通技巧的培训心得3篇
3. 沟通技巧学习心得3篇
4. 管理沟通技巧心得3篇
5. 面谈的沟通技巧
6. 最简单的沟通技巧有哪些
7. 沟通技巧培训心得体会3篇
绝色经典
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服务提供者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特质:同感、尊重、真诚。这些特质将有助服务提供者去设身处地地体会服务使用者的感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沟通技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①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
社会工作者要以热情、友善的语言和亲切的表情等,向组员传递温暖、真诚、关怀等信息,为小组营造一个放松、自由、开放和安全的氛围。
②专注与倾听。
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专注,让组员感受到自己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关系之中,从而鼓励组员自由、放松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倾听时,注意组员所说的重点,尤其是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信息;在未完全听懂对方的真正意思前,一定不要与之争辩。
③积极回应。
社会工作者在组员发言之后,要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向发言者表达对其发言的高度重视,认真了解和把握发言者的用意与感受,并伴以积极的回应。可以通过复述组员讲述的内容,让发言者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重视。
④适当自我表露。
社会工作者可以有选择地将亲身的经历、体会、态度和感受向组员坦白,向组员传递真诚,让组员感受到信任。通过这种信任关系情境的建构,促使组员也能够坦陈自己的问题和需要。
⑤对信息进行磋商。
当无法把握组员发言中的信息含义时,社会工作者有必要耐心地与发言者协商交流,直到信息能够被正确了解和能够取得共识。
⑥适当帮助梳理。
在组员发言过程中或发言之后,社会工作者要非评判性地帮助组员梳理其发言,使其讲述的内容和感受听起来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⑦及时进行小结。
对组员发言中可能是散乱表达的信息进行小结,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地帮助小结。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运用好语言符号
第一,把话说得悦耳,悦耳的声音会令人心情舒畅。第二,把话说得清楚,必须让人明白所要传达信息的意思,这就要求沟通者思维有条理,吐字清晰,把意思说明白。第三,把话说得准确,要完整地表达句意,说话用词尽量科学准确。第四,把话说得恰当,说话必须符合特定的身份和场合。第五,把话说得巧妙。例如,如何说好第一句话?怎么才能开启对自己有利又令对方愉悦的话题,一般的原则是寻找对方的兴趣谈话区域和自己的有知区域,而要避开对方忌讳的区域和自己的无知区域。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巧妙使用身体语言
身体符号包括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6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身体符号具有无伪装性的特点,人可以言不由衷,但强装笑脸总要露出破绽。人们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符号向沟通对象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接纳、关心,更可以通过细心地观察对方的身体符号解读其内心世界。
社会工作者的沟通技巧:环境符号
环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时间在传递信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约会姗姗来迟,传达给对方的可能是不认真、时间观念不强、对对方不重视等信息,进而会引起对方很多的心理活动:失落-、不信任、不愿意合作等。空间因素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位置以及沟通场所的气氛。谁都知道远远的打招呼表示热情与友好,与人擦肩而过没有任何表示说明彼此的敌意或冷淡。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相隔o厘米~15厘米是亲密距离,其语意是亲密而热烈;15厘米~75厘米是个人距离,语意是亲切友好;75厘米~215厘米是社交距离,语意是严肃而正式;215厘米以上是大众距离,表明彼此之间没有心理的联系,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则是例外情境。由此可见,应该视交往对象的关系把握与人沟通的距离。
社会工作沟通技巧:促进组员沟通的技巧
①提醒组员相互倾听。
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现场安静,及时提醒组员相互之间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
②鼓励组员相互表达。
社会工作者要鼓励组员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运用“此时此地”的技术让组员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纳他人的感受。特别是对沉默的组员要加以鼓励,对说得太多的组员适当加以阻拦,以给其他人更多的表达机会。
③帮助组员相互理解。
在沟通时,要密切注意和观察组员的声调、语言、表情、态度和姿势等细微之处,帮助组员沟通和理解信息不一致和不明白的地方。
④促进组员相互回馈。
组员发言后,社会工作者应鼓励组员之间的分享与给予回馈。
⑤示范引导。
社会工作者可用自身示范的方式,诱导组员模仿社工。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