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家居学院
黄冈名人分以下几类: 1、政治方面有:有2人担任过国家主席,1人担任过国家副主席,1人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3人担任过人大副委员长,6人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2人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30人担任过历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其中6个政治局委员、3个常委、2个副主席),300多人担任过省、部、军级领导职务。在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有3人是黄冈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陈潭秋、李先念、林育南、张浩等。 2、军事方面有:在中共中央军委1989年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有3位是黄冈人,他们是李先念、王树声、林彪。在1965年前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黄冈市共有101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8人,中将17人,少将76人(后划入新县、大悟、金寨地界的19人尚未计算在内),其中红安县的将军人数在全国所有县中名列处二,故有“将军县”之称。 3、科学方面有:毕升、李时珍、李四光、彭恒武。 4、科举名人有: 刘子壮 、陈 沆 、胡明庶 、帅承瀛 、陈 銮 、金德嘉 。 5、禅宗祖师有: 道 信 、 弘 忍 。 6、方志学家有:王葆心。 7、文坛巨星有: 闻一多、叶君健 、胡 风 、冯文炳 、秦兆阳 、 黄 侃 、 殷海光。 8、新闻巨子有: 詹大悲 、郭超人。 9、戏曲巨擘有: 余三胜 、余紫云 、余叔岩 、邢秀娘 、方掬芬。 10、哲学大师: 熊十力 、汤用彤 、徐复观。 11、医学名家: 万密斋 、庞安时 、杨济泰。 12、客籍名人: 杜 牧 、王禹偁 、苏轼。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毕升 北宋活字印刷伟大发明家,发明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 陈潭秋 (1896--1943),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董必武(1886年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国家主席,曾经任教于黄冈中学前身,创立武汉中学,在延安期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临时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政法委员会主任,国家副主席,代国家主席) 李先念(1909年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政协主席。) 林彪(1907年生,抗日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共和国开国元帅,军事家) 李四光(1889年生,著名地质学家,北大地质系主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闻一多(1899年生,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曾是清华大学教授) 王树声(,军事家,大将,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韩先楚(,1913年生,军事家、上将) 秦基伟(,1914年,上将,国防部长) 陈锡联(,1915年,军事家、上将)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黄侃(1886年生,国学大师,著名语言学家) 废名(1901年生,小说家。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是30年代颇具影响的京派作家) 叶君健(1914年生,作家,文学翻译家,辅仁大学教授,中国翻译家协会、中国笔会副会长) 王亚南(1901年生,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熊十力(1885年生,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 徐复观(中国新儒学大师,台湾地区著名学者.) 殷海光(1919年生,台湾地区五六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政论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中国现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彭桓武(1915年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飞天小懒猫er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
他还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扩展资料: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还做了以下事情:
1、吉林大学前卫校区绿树成荫的小路上,依然能够看到大师的“身影”:一座灰白色雅致的四层教学楼赫然矗立着,上面印着“李四光楼”四个大字,楼内摆放着先生的塑像。
这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深深的敬仰。每年的清明节、校庆,学生们都会带着鲜花,在大师的塑像前深深地鞠躬致敬,祭扫追思。
2、2009年,为了更好地宣扬李四光先生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传承他对科学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更多的地球物理大师级人才,吉林大学地学部成立了“李四光实验班”。
“李四光实验班”一改过去单一的以掌握技能、适应社会需要为教学目的,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每班都会配备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或者双职院士担任班主任。吉林大学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就曾经是“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李四光:永不磨灭的“地质之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四光
黄小月abc
黄冈人杰地灵,在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各个领域。梁、陈、隋、唐有一家四代为重臣的周炅、周法尚、周墀(今黄州人),北宋有参与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的吴淑以及父子为官均有政绩的吴遵路、吴瑛(均今蕲春人),被黄山谷称为“天下奇才”的潘大临(今黄州人),南宋有治狱平允的游侣和治蜀有功的余介(均为武穴人),明代境内有最早出使日本的程莹(罗田人),被神宗旌为为官“天下清廉第一”的汪可受(黄梅人),清有入清不仕的诗人杜茶村(今黄州人),时称“楚北大儒”、陈沆和陈銮皆出其门下的陈诗(蕲春人),著有《医学概要》的名医杨际泰(今武穴人,与庞安时,李时珍、万密斋并称为“鄂东四大名医”),近现代人物中,有京剧奠基人之一的余三胜(罗田人),音韵训诂学家、与章炳麟齐名的黄侃(蕲春人),逝世后被董必武称为“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的方志学家王葆心(罗田人),拍案而起的民主斗士、诗人、学者闻一多(浠水人),最早发现四纪冰川活化石命名为中国水杉的林业专家干铎(武穴人),竹器工艺艺人章水泉(武穴人),作家废名(黄梅人),叶君健(红安人),秦兆阳(团风县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红安人),形成独立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家熊十力(今团风县人),著名的军事家林彪(团风县人),早期翻译《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家王亚南(今团风县人),首次发现四纪冰川遗迹、驳斥“中国贫油”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今团风县人),勇于探索真理、具有独立人格的早期文艺理论家胡风(蕲春人),被港台称为“现代大儒”的徐复观(浠水人)等。
失踪的第九个梦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屠夫糖糖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