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纯00
浅析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模式
导语: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研究社会工作相关项目管理模式的作用
1. 项目管理概念概述
所谓“项目管理”,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综合资源,基于理论知识并结合实践的指导,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一个最好的可以达成预期目标的相关管理办法,并由此更好地开展组织结构安排。
而“社会工作”之下的“项目管理”,指的是相关社会组织机构的具体管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综合考虑,规划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开展全局性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策略谋查,立足于项目化管理相关的技巧和思路,引入对应的工具,例如WBS 等,对社会工作相关活动以及服务中可通过项目化开展运作管理的一系列服务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和全方位评估。
2. 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项目管理在中国还处在发展初期,由于国情与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异,更多方面需要我们自己探索。在仅有文献中,杨林(2012)认为,社会工作模式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促进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发展脉络有更好的把握,二是能够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三是通过对我国社会工作现有的诸多模式进行研究,由此寻找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模式进行明确。[1]
李琨(2014)则认为形成有特色的本土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方式将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在发展日趋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下,达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聚焦所在[2].
二、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1. 国外相关研究
Salamon(赛拉蒙)[3]提出任何非盈利组织在结构方面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例如运营管理特殊化、资源供给不足、管理业余性以及家长式运作等等,而这些不足在政府组织层面则恰好是其优势。因此,政府组织基于自身特征和非盈利组织存在的互补性,从服务成本的角度考虑,建立起与非盈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并让渡出一部分项目的具体管理和运作。克莱默和纪德伦等学者则基于组织筹集服务资金以及相关授权层面,以组织提供的实际服务为出发点,认为政府组织和非盈利性组织之间存在的具体的模式有4 种,分别是:政府支配模式,非盈利性组织支配模式,共同支配的双重模式和合作模式。此外,Case Management,即个案管理模式,最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相关社会服务的一些研究文献之中,而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个案管理模式则发展成美国社会相关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工作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实务性服务模式。
2. 国内研究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政府转变职能的特殊社会现实,因此,曾由政府直接承担的大量社会性服务,将逐步让渡给社会组织。然而,在当前这种转型过渡阶段,相关组织的具体“造血功能”还不健全,所以需要依托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其发展持续“输血”.因此,我国现阶段开展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具体项目模式,相对来说是社会认可、民众同意的。但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向社会组织所购买的具体项目具备强烈的紧迫感和针对性,通常是立足于社会需要,根据其需求大小进行排序的。可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相对来说则拥有普遍性、广泛性等特点,这种矛盾性使得政府购买力始终处于弱势。同时,一味依靠政府购买,必然会妨碍中国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限制社会组织开展多样性服务。
此外,此类社会工作模式普遍存在政府主导性强、服务提供的系统性不足以及岗位设置等一系列缺陷。因此,引入国外先进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就被提上了日程。
如果关注近些年来我国本土发展社会工作的情况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条脉络清晰的发展轨迹,那就是社工机构与服务项目的发展相生相伴。[4]
对于社会工作而言,项目是具体的实务单元,社会工作相关机构代表管理单元[5],这二者协同开展统一全面的项目化管理,可搭建起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一种创新型机构管理模式。在具体的管理资金、流程设计、体系结构这三个不同层面,学者王令玉[6]引入上海市的项目管理案例进行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工作机构推进项目化管理进程,将推进社会组织成为除政府、市场外的关注民生、代表民意的第三方机构,成为承担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此外,张和清教授在此基础上也做出了突破,他结合云南当地社工机构项目运行的实践提出了体制内求生存,体制外求发展的项目运作模式,依托政府部门建立社工服务站,以行政机关的领导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利用政府的资源和社会网络进行社会服务,并根据中国体制高度组织化、政治和行政干预较强、成本高效率低、缺乏社会援助有效方法的现状,引入民间基金会的资金援助,用以摆脱政府的控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胡文彬[7]则提出,相关社会工作具体实务在一般发展过程中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和跟进等阶段,开展项目管理是有五个具体的“过程组”结合形成,分别是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过程组。所以我们看到,项目化管理基本一致于社会工作实务,我们可以以具备 5 个过程组的项目化管理为骨架,努力搭建一个基于中国本土特色并可以贯穿社会工作机构运营项目相关过程的全方位项目化管理模式。杨荣[8]同样认为与社会工作开展专业服务,项目管理是一个可行性选择,她具体提出:其一是基于需求来决定社会工作组织提供的服务。要以案主具体需求为前提,提升案主生活质量,改善其精神状态,并确保项目目标与社工服务目标保持统一。其二是品质重于形式,满足不同案主的特殊需求,尊重差异,建立社区服务等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弥补案主社会资源的缺失。
其三是开展项目评估,关注项目服务对象相关的满意度。在评估过程中,综合考虑评估成本并把其纳入到预算中,实现预算和实际支出间的均衡发展。
三、研究困境与建议
当前,我国本土社工组织无论是在项目管理的理论汇总或实践方法层面的探索都处于初期阶段,从而造成社工组织开展项目管理相关的研究极为匮乏。综合各位学者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困境和研究对策:
1. 中国本土社工组织相关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制度性空白具体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时社工组织需厘清政府与社工组织间的权责关系,其中行政管理与专业管理谁来主导,如何监督都是当前的学术空白。我们认为国家或政府层面应尽快出面搭建、健全社工组织开展项目管理的具体实施机制,并对社工组织的相关项目管理进行规范落实,将其纳入到正规化管理中来。
2. 中国当前非专业化社工人员对实施项目管理的阻碍作用在社会工作项目管理中加强人才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应努力提升社会工作机构待遇福利,吸引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加强本土社会工作机构相关人员的专业学习,注重培养项目负责人的专业素养,因为如何处理好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不同,以及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也是管理过程中重大问题。
3. 需缓解双方价值冲突,建立社区为本的专业服务。
开展专业的社工服务,需以适合场域为前提,并立足于项目管理策略的具体落实。根据我国开展社区工作的相关经验,将项目管理方式与社区管理结合,能有效推进社工组织专业化发展。其可以弥补我国现存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不足,建立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考虑专业社工服务和原有服务之间的项目衔接问题,以及原有的政府行政化工作和社会工作之间存在的价值矛盾冲突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尊重社工服务价值、关注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立足于专业体系的搭建,整合相关社区资源,建立支持体系,不断提升、变革社工组织服务,并使该模式在社区服务中实现复制和推广。
我们需要知道,项目管理是一种十分灵活且具备较强适应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开展服务的有效管理方式,项目化管理的出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企业运营以及商业化进程,都有着变革性的作用。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既可推进社工组织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又可拓展社工组织资源来源渠道,从而推进社工组织本身的良好运行与发展。当然,项目化管理模式在社会工作中确属新生事物,所以必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将会给社会治理体系带来惊喜。
W了然于心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与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治疗模式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性质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同时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全方面服务社会的公益性质工作。
24678happy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2.儿童期(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 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主动性对内疚(4)勤奋对自卑(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7)繁衍对停滞(8)自我整合对失望七:九型人格理论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是婴儿时期人身上的九种气质,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它是一个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景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戴维•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则发现这九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与自我提升、历练提供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它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活出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