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5

sheenashen
首页 > 社会工作者证 > 连江社会工作者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精灵helen

已采纳

连江后仑村妇女主任是李淑芳,她是一位勤劳、谦虚、善良的妇女,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学会了节俭、勤劳、谦虚的美德。她从小就喜欢学习,在学校里表现优异,毕业后就进入了当地的政府部门工作,一直以来,她都是一位勤劳的职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当地的社会环境。李淑芳在担任连江后仑村妇女主任期间,她积极参与当地的妇女和儿童的发展,积极推动当地妇女的受教育,改善当地妇女的生活质量,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淑芳是一位勤劳、谦虚、善

连江社会工作者

152 评论(10)

我爱吃酸甜苦辣

历史名人陈第(1541~1617)中国明代音韵学家。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时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后致仕归里,专心研究古音,他还对《诗经》韵例做了分析,指出《说文》谐声与《诗经》韵的统一关系。陈氏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对清代古音学家有巨大影响。他在徐霞客之前就走遍大江南北,留下一本游记,是史上第一个写台湾游记的人。 陈第的著述中,除了《一斋诗集》、《两粤游草》、《五岳游草》之外,他的《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伏羲图赞》、《尚书疏衍》等均收入《四库全书总目》中。他的埋葬之墓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江县城中心的“陈第公园”,公园中央设有其石雕像,周边彩灯喷泉环绕、绿树鲜花长青。郑思肖 (1241~1318)宋元之际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和画家。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从“□”之意。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郑鉴 出生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自幼资质卓异,家学渊源,早年就涉览家藏经史,常以天下为己任。东里别墅即为其读书处。乾道间(1165~1173年),以学行兼优,补太学生。淳熙初(1174~1178年)两优释褐,授太学正。时人称 郑鉴 为 两优释褐 状元。董应举(1557~1639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任广州府学教授。税监李凤要强占学宫旁空地,被他当面驳斥。李凤属下在宫门驰马,应举扣留其马匹,于是名声顿起。应举回里后,致力乡间公益,兴修水利,置社仓义田,救济贫民,并开发琯头百洞山,募建青芝寺。崇祯七年(1634年),复职休致。卒后省城建祠纪念。陈祥榕 革命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连江籍烈士有9位,故当年光荣牺牲最多者当推“粤之花县”、“闽之连江”。现代名人林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是我国在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领域内著名的数学家、学科带头人。吴乃光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展“全国奖”及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黄如论 旅菲华侨,高级工程师。现任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等社会职务。黄先生多年来荣登“中国十大慈善家”之首。为中国公益事业以及推广家乡方言福州话文化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林尚德 十多年来,林尚德建立的“尚德教育基金会”共为教育事业、社会公益、扶贫济困、新农村建设、抢险救灾、慈善事业等捐资亿元,为建设富裕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各级领导的嘉奖及父老乡亲的崇敬和爱戴。2009年他成立了优秀农村教师奖励基金,每年出资100万元对福建省的优秀农村教师进行奖励。林财龙 他创办的福建冠海海运及造船工业是福建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他把福建船业带入8万吨时代。“寿山”轮是福建迄今为止自造的最大吨位散货船,成功填补了福建建造8万吨级以上船舶的空白。另外,林财龙关心家乡新农村建设,关爱弱势群体,捐助乡村中、小学;帮助失学儿童,补助全县困难老党员。他捐资5000万元在福建省建立“冠海慈善基金”,每年拿出150万元资助慈善事业。林财龙是2008年福建省三名慈善家之一。李炜 中国内地新生代实力偶像歌手。 2010年出道至今已发行三首单曲,《一见钟情》、《残缺》和《我们有一套》。以其细腻大气的唱腔和时尚酷帅的外形为他积累了大量的人气。

95 评论(8)

多好的青年被

林群(1935~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连江县人。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计算数学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兼长诗画,他画兰不画土根的故事早已流传人口。他的《寒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现了坚强不屈的傲骨。相传在明末苏州承天寺古井里发现的郑思肖《心史》,顾炎武就为此写了《井中心史歌》。日本学者铃木虎雄《支那文学研究》(弘文堂,1920年版)提出,每逢朝代嬗递之际,文人们总要面临着痛苦的选择,或“义不食周粟”或“老妇再嫁”,这种情况反映到文学上,便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亡国文学。与铃木虎雄不同的是,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爱国主义文学”或“爱国文学”,这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等易代之际,显得非常突出。当然,这些亡国遗民的故国之情,除了直接抒发外,往往借助于古代伟人与自然意象,而郑思肖选择的抒情载体就是:以兰明志的屈原与屈原吟咏的兰花。他仰慕屈原的爱国操节,有诗云:“一叶飞秋万树寒,行吟憔悴倚栏杆。”而“行吟憔悴”则是用屈原之典,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被贬官流放后:“被(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郑思肖以“行吟憔悴”要表达自己的亡国悲苦。十分凑巧的是,郑氏还是一位著名画家,而且擅画墨兰,于是他就“兰”、“屈”并用,以寄斯心,曾自题画兰云:“一国之香,一国一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是的,是高洁、贞操、美节,将兰花、屈子、所南融为一体。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这儿的“更祚”,即指改朝易代、江山易主、由宋入元。宋朝灭亡后,他画兰就画无根兰、露根兰、天土兰,寄托他的亡国之思。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郑思肖“工画墨兰,不妄与人。邑宰求之不得,闻先生有田三十亩,因胁以赋役焉,先生怒曰:‘头可斫,兰不可得!’”表明他的爱国操节与个人志节是完全吻合的。他在《墨兰》画卷上刻有钤印,印文为:“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古今”。钤文与《南村辍耕录》所记人品,契合可信。而且郑氏的爱国志节,早在宋亡之前即已形成,在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朝不保夕的德二年(1276)春节,忧国忧民的诗人已经预感到国家必然灭亡的所趋大势,作诗云:有怀常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诗中告诉我们,当时正是干戈寥落、胡马横行的酸辛时代,他发自内心地呼唤“报国是何人?”对苟且偷安、不思恢复的南宋君臣,发出尖锐直率的批评!同时他表示,即使“胡马”由“暂”(尚存希望)而“永”,对于我自己来说,则没有任何改变,“终身只宋民”一句,正是他后半生的“宣言书”,凝聚着他的爱国之情与操节之守。这种感情、操节,一直延续到宋亡之后的大德五年(1306年)。此时,距南宋灭亡已达27年,许多由宋入元的人已经淡化了怀宋情绪,悄悄地断断续续地“少数服从多数”,踏上元代仕途,享受新时代的“承平”氛围。但郑所南与众不同,决不随波逐流,一以贯之,而且如陈酿美酒,弥久愈烈,丝毫没有任何亏损减少。所以倪瓒盛称:“只有所同心不改”,意思为别的人都已经“改”了,只有他矢志不改,坚守其志。郑思肖于这一年(1306年)完成了他的传世名作《墨兰图》,“老眼空阔,清风古今”四句钤文正来自于此幅画卷,表明了诗人晚年(65岁)时的胸怀与气节。在该图上,诗人还自题了一首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21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