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8

江小赖007
首页 > 考试培训 > 成本管理培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rystallam88

已采纳

精益成本管理培训是以客户价位增值为导向,融合精益采购、精益设计、精益生产、精益物流和精益服务技术,把精益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精益成本管理。它从采购、设计、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供应链成本,以达到企业供应链成本最优,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地消除不为客户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达到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精益成本管理思想十分丰富,管理方法很多,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体系。只有把供应链的精益管理思想与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精益成本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每种方法的功能,才能达到系统的最终目标——质量是好的、成本是低的、品种是多的、时间是快的。精益成本管理培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精益采购成本管理天行健咨询公司研究认为,大部分企业的采购成本约占营业成本的50%-70%,采购成本在企业供应链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欢,降低采购成本,成为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关键点之一。精益采购成本管理正是以采购为切入点,通过规范企业的采购行动,实施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以质量、价格、技术和服务为依据,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采购需要的物资,杜绝采购中的高价格和一切浪费来有效控制采购成本。2.精益设计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产品开发阶段,并将其看成是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天行健资深顾问表明,在成本动因上,产品成本的大约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形成的,因此,产品成本规划工作要贯穿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在确定新产品开发任务的同时,要先确定新产品开发成本。基本的程序如下:目标成本是按照市场预测的销售价格减去企业中长期计划目标利润来确定的;同时将目标成本按照产品结构分解落实到产品的各个总成和零件上;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对目标成本实际达到的水平进行预测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对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研究和采用降低成本措施,保证不突破目标成本。3.精益生产成本管理生产制造领域进行的降低成本活动主要是生产改善,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改善管理技术降低成本②依籁精益生产,消除一切生产过程中的无效劳动和浪费③采用作业成本管理,从而消除无效或不增值的作业,使成本控制从产品级追踪到作业级,真正体现了精益生产控制成本管理的思想。4.精益物流成本管理精益物流成本管理可以通过精益物流来加以实现。精益物流要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从客户的立场来确定什么创造价值,什么不创造价值;对供应链中的采购、产品设计、制造和分销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费所在;根据不间断、不迁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废品的原则制定创造价值流的行动方案。精益物流成本管理融合在精益物流之中,实现了物流的准时、准确、快速、高效、低耗,同时达到了物流成本管理的精益化。5.精益服务成本管理精益服务成本管理是在满足客户一定价值需求情况下的最小服务成本。服务成本是企业的支出,旨在通过服务增加客户价值,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客户。为了增强竞争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客户的服务,服务成本已经成为企业供应链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服务成本的增加,可以增加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产品的销量,但并不意味着越大越好。服务成本的增加形成企业总成本的增加,过高的服务,超出了客户预期的满意水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精益服务成本管理就是要将服务成本控制在一定的客户价值需求的基础上,保证客户满意的最小值。精益服务成本管理的思想体现在既满足客户需求,又不造成任何服务成本的浪费。

成本管理培训

267 评论(13)

吃货高老师

1.全面质量管理原则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精益企业,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商品流通企业抑或是服务型企业,质量始终是企业的生命和灵魂,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企业应当一以贯之。精益生产发端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然而近年来该公司先后遭遇“脚踏门”、“刹车门”事件,在2009年底至2010年3月短短数月,丰田公司因产品质量问题在全球召回汽车高达800多万辆,远远超过了其2009年698万辆的全球销售总量,昔日的“制造大王”沦为“召回大王”。人们不禁要问,精益管理模式在时代嬗变中是否仍然有效?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管理模式本身,而在于企业管理者在精益化管理道路上,遗忘了精益成本管理的精髓所在。究其原因,面对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的新形势、新环境,丰田公司选择了效益至上,正常的经营节奏被打乱,流程中的差错被忽略,精益化思想的精髓——质量与技术的完美对接被忽视。企业全球化的生产销售业态,导致了丰田的产业平台铺得太大,内部质量管控体系出现了盲点和断层,这种发展状态造成了丰田当前的危机。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原则要求企业坚守“六西格玛”原则,从设计、制造、销售各环节严把质量关,对产品或服务质量做到“零缺陷”、“零容忍”。“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抓住了质量这一企业持续发展的“命门”,就抓住了精益成本管理的本质和灵魂。同时,企业应当正确处理产品或服务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关系,推行精益成本控制,绝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应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全方位改进,加强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将低成本控制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低成本管理引向正确的方向。2.顾客导向原则以顾客为导向,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宝,是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准则。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顾客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及顾客的需求,企业只有以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满足日益变化的顾客需求方能赢得市场、壮大企业。建立起顾客驱动的企业文化,以顾客利益为先导,以顾客需求引导企业决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和金规铁律。坚持顾客导向原则要求企业按照最终用户定义企业价值,这是精益思想的出发点。当今的市场与其说是靠产品和营销推动的市场,不如说是由顾客“拉动”的市场。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敏锐地感知外部市场的变化,并根据外部市场需求构造和优化业务流程及管理活动,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必须在顾客需求的拉动下有效组织供应、生产、销售及产品研发,才能不断塑造和巩固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和销售优势,否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无从谈起。3.价值流原则企业管理活动包括:①从概念设想,通过细节设计与工程到投产的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任务;②从接受订单到制定详细进度,再到送货全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任务;③从原材料制成最终产品,并送达用户手中的物质转化任务。价值流就是使一个特定产品通过这三项关键性管理任务时所必需的一组特定活动,包括增值活动、必要但非增值活动(Ⅰ型Muda)和非增值活动(Ⅱ型Muda,即浪费)三类。研究表明,企业用于增值活动的时间仅占整个流程的极小部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非增值的活动中。精益成本管理必须重视价值流的梳理,否则就会产生方向性错误,导致精益成本管理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坚持价值流原则要求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详尽的梳理和再造,从末端的顾客开始,识别顾客的有效需求,确定流程输出的关键质量指标,然后逆向确定企业的宏观流程,确立达到和符合顾客需求的流程输入质量指标,并保证流程顺畅地“流动”起来,防止停顿和中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当借助于高阶流程图(SupplierInput-Process-Output-Customer,简记为SIPOC)和价值流图(ValueStreamMapping,简记为VSM),清晰地展示企业价值流动,以及信息流和物流。通过价值流的梳理,发现和揭示流程中的Muda,去除非增值活动或作业流程,让价值流从混乱变得清晰,从根本上确保精益化方向的正确。4.人才优先原则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摈弃“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更加倚重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推行精益成本管理,必须造就符合精益精神的人才队伍,让精益理念在员工心中深深扎根,成为他们行事做人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动,并通过他们的宣贯和言传身教,感染和激励周围的同事。久而久之,当企业员工养成了精益思维,按照精益理念在恰当的时间正确地做事时,真正的精益企业就悄然建立起来了。现实中,很多企业缺少优秀人才,企业精益战略、发展计划、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执行力低下,管理活动“精而不益”,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来的精益系统难以真正发挥有效作用,甚至半途而废。坚持人才优先原则要求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选聘、职位设置、薪酬管理、绩效考核和员工职业规划,尤其要认识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并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岗位和员工的差异性,并留意非常规人才和多能工的培养,培育员工之间的协作意识。5.制度匹配原则精益成本管理的推行必须有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作保障,包括作业标准、各种管理规范等。倘若缺乏完备的制度基础,精益成本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精益成本管理难以推行,精益成果难以固化,更不能持续。实践中,很多企业要么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么制度僵化、管理松弛,制度建设与精益精神不匹配。制度基础的缺失,现场管理的混乱,如此局面又如何实现精益成本管理呢?企业必须意识到,精益成本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和指导思想,是一个集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于一体的科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人的精益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价值流”是管理关注的焦点,“杜绝消耗资源的非增值活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管理追求的目标。坚持制度匹配原则要求企业:①建立与精益精神相匹配的扁平式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组织效能;②制定和执行完备的作业标准体系,既不朝令夕改,也不萧规曹随;③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④全面推行7S现场管理(齐忠玉,2011),营造安全整洁、高效顺畅、协作有序的工作环境,塑造员工的职业成就感;⑤借助看板(Kanban)系统、图表等可视化工具实现可视化管理,便于上下级之间、员工相互之间的监督、配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等。6.系统性原则企业推行精益成本管理,绝不可能仅凭局部之力即可实现,而必须强化企业上下的全局统筹意识,并积极地付诸行动。现实中,很多企业已然意识到精益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或已经宣布开始推行成本精益化,但是企业上下却仍然对精益成本管理缺少统一认识。有的企业甚至将精益成本管理变革外包给顾问公司,然后坐等收获精益之果,精益成本管理最终沦为一句缺少执行力的空头口号。事实上,精益成本管理不是某位员工、某个部门或者精益管理团队的工作,更不是顾问公司宣传一下或协助改善一下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全局统筹意识的形成。坚持系统性原则要求企业统筹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 财务管理各部门,协调人力、 财力、 物力诸要素,做到上下一条心、 纵横一盘棋,让精益成本管理 “落地” ,真正成为助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精益成本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现场,需要各部门竭力协作、 相互支持,形成企业整体的精益化系统。7.协同原则系统性原则强调统筹企业内部资源要素,而协同原则强调统筹企业内、 外部市场条件,形成供、 产、 销一体化的精益成本管理系统。企业精益成本管理不是 “孤岛” ,受到外部市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企业应当拓宽管理视野,将精益成本管理链条延伸至上游的供应商、 下游的客户,形成利益共享、 信息互联互通的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精益成本管理的龙头部分,它的精益化程度与现场管理、销售管理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重要程度不可小觑。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仍抱着 “供应商是企业的外部供应者” 的陈旧观念,采购环节不过是发挥着为企业提供原材料的辅助职能。其结果,企业无法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殊不知重新寻找替代供应商本身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浪费,是违背精益精神的。此外,由下游客户拉动企业生产,实现生产制造和销售管理的无缝对接,即是前文的顾客导向原则。坚持协同原则要求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全方位的精益成本管理,通过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资源共享、 快捷对接、 动态联盟和信息流管理等方式促进精益成本管理的实现。真正的精益成本管理必须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借助一体化实现各方资源共享和各环节的快速对接,从总体角度来实现精益化目标。8.持续改进原则企业精益成本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一些企业花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好不容易才导入精益成本管理,并建立了一整套的作业标准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一阵热情之后发现精益成本管理并未带来明显成效而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些管理者将精益成本管理看成包治百病的一剂灵丹妙药,或是简单移植成功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模式,或是尚未培育起符合精益精神的企业文化,抑或是缺乏持续改进的信心和毅力,导致精益成本管理前功尽弃。坚持持续改进原则要求企业积极引导员工树立精益成本管理意识,塑造和培育符合精益精神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价值创造。精益成本管理永无止境,要做到尽善尽美、 至臻完善。精益成本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将其作为一项持续改善的系统工程。因此,上至企业高层领导,下至每一个普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 “问题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揭示问题,并通过 “头脑风暴”、“五问法” 鼓励员工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积极践行,允许试错,容忍失误。

225 评论(8)

juliejin(金培)

战略成本管理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企业中高层、财务人士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与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日本和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也证明了这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是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企业必须强化战略意识,进行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却经常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分析和利用,帮助企业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从而达到有效地适应企业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从目标上看,它主要是通过成本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对象上看,它将生产前与生产各阶段的管理要素联系起来作动态分析,以战略性的视野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控制与管理。从方法体系上看,它以战略决策方法为主,借鉴战略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分析工具,形成由成本动因分析、价值链管理、作业成本法等构成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从提供信息上看,它所形成的系统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集合,包括有关成本收益的财务信息、生产率、质量和其他影响企业成功的关键性非财务信息。

13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