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52

agnes唯有Momo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14个会计制度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飘零雨迹

已采纳

一、资产类1 1001 库存现金 1 1001 现金 不变2 1002 银行存款 2 1002 银行存款 不变3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银行专用 新增4 1011 存放同业 银行专用 新增5 1012 其他货币资金 3 1009 其他货币资金 不变4 1101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 分拆5 1102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更名6 1021 结算备付金 证券专用 新增7 1031 存出保证金 金融共用 新增8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 金融共用 新增9 1111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金融共用 新增6 1121 应收票据 1111 应收票据 不变1122 应收账款 1121 应收账款 不变1123 预付账款 1151 预付账款 不变7 1131 应收股利 1121 应收股利 不变1132 应收利息 1122 应收利息 不变1201 应收代位追偿款 保险专用 新增1211 应收分保账款 保险专用 新增1212 应收分保合同准备金 保险专用 新增9 1221 其他应收款 1133 其他应收款 不变10 1231 坏账准备 1141 坏账准备 不变11 1161 应收补贴款 取消12 1301 贴现资产 银行专用 新增1302 拆出资金 新增1303 贷款 银行和保险共用 新增1304 贷款损失准备 银行和保险共用 新增1311 代理兑付证券 银行和证券共用 新增1312 代理业务资产 新增13 1401 材料采购 1201 物资采购 更名1402 在途物资 新增14 1403 原材料 1211 原材料 不变1404 材料成本差异 1232 不变1405 库存商品 1243 不变1406 发出商品 新增1407 商品进销差价 1244 商品进销差价 不变1408 委托加工物资 1251 委托加工物资 不变1411 周转材料 新增1412 包装物 1221 包装物 不变1413 低值易耗品包装物 1231 低值易耗品包装物 不变1232 自制半成品 取消1241 委托代销商品 取消1243 受托代销商 取消1421 消耗性生物资产 农业专用 新增1431 贵金属 银行专用 新增1441 抵债资产 金融共用 新增1451 损余物资 保险专用 新增1461 融资租赁资产 租赁专用 新增1471 存货跌价准备 1281 存货跌价准备 不变1291 (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取消1301 待摊费用 取消1501 持有至到期投资 新增1502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新增150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新增1511 长期股权投资 1401 长期股权投资 不变1402 长期债券投资 更名1512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421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不变1431 委托贷款 取消1521 投资性房地产 新增1531 长期应收款 新增1532 未实现融资收益 新增1541 存出资本保证金 保险专用 新增1601 固定资产 1501 固定资产 不变1602 累计折旧 1502 累计折旧 不变1603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50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不变1604 工程物资 1601 工程物资 不变1605 在建工程 1603 在建工程 不变1606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1601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不变1607 固定资产清理 1701 固定资产清理 不变1611 未担保余值 租赁专用 新增1621 生产性生物资产 农业专用 新增1622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农业专用 新增1623 公益性生物资产 农业专用 新增1631 油气资产 石油天然气开采专用 新增1632 累计折耗 石油天然气开采专用 新增1701 无形资产 1801 无形资产 不变1702 累计摊销 新增1703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805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不变1711 商誉 新增1815 未确认融资费用 变更类别1801 长期待摊费用 1901 长期待摊费用 不变1811 递延所得税资产 新增1821 独立账户资产 保险专用 新增1901 待处理财产损溢 1911 不变二、负债类2101 短期借款 2101 短期借款 不变2102 存入保证金 金融共用 新增2103 拆入资金 金融共用 新增2104 向中央银行借款 银行专用 新增2011 吸收存款 银行专用 新增2012 同业存放 银行专用 新增2021 贴现负债 银行专用 新增2101 交易性金融负债 新增2102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金融共用 新增2201 应付票据 2111 应付票据 不变2202 应付账款 2121 应付账款 不变2203 预收账款 2131 预收账款 不变2141 代销商品款 取消2211 应付职工薪酬 2151 应付工资 合并2153 应付福利费 合并2221 应交税费 2171 应交税金 合并2176 其他应交款 合并2231 应付利息 新增2232 应付股利 不变2171 应交税金 合并2241 其他应付款 2181 不变2251 应付保单红利 保险专用 新增2261 应付分保账款 保险专用 新增2311 代理买卖证券款 证券专用 新增2312 代理承销证券款 证券和银行共用 新增2313 代理兑付证券款 证券和银行共用 新增2314 代理业务负债 新增2401 递延收益 新增2191 预提费用 取消2201 待转资产价值 取消2501 长期借款 2301 长期借款 不变2502 应付债券 2311 应付债券 不变260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保险专用 新增2602 保险责任准备金 保险专用 新增2611 保户储金 保险专用 新增2621 独立账户负债 保险专用 新增2701 长期应付款 2321 长期应付款 不变2702 未确认融资费用 变更类别2711 专项应付款 2331 专项应付款 不变2801 预计负债 2211 预计负债 不变2901 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税款 更名三、共同类3001 清算资金往来 银行专用 新增3002 货币兑换 金融共用 新增3101 衍生工具 新增3201 套期工具 新增3202 被套期项目 新增四、所有者权益类 三、所有者权益类4001 实收资本 3101 实收资本(或股本) 不变3103 已归还投资 3103 取消4002 资本公积 3111 资本公积 不变4101 盈余公积 3121 盈余公积 不变4102 一般风险准备 金融共用 新增4103 本年利润 3131 本年利润 不变4104 利润分配 3141 利润分配 不变4201 库存股 新增五、成本类5001 生产成本 4101 生产成本 不变5101 制造费用 4105 制造费用 不变5201 劳务成本 4107 劳务成本 不变5301 研发支出 新增5401 工程施工 建造承包商专用 新增5402 工程结算 建造承包商专用 新增5403 机械作业 建造承包商专用 新增六、损益类6001 主营业务收入 5101 主营业务收入 不变6011 利息收入 金融共用 新增6021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金融共用 新增6031 保费收入 保险专用 新增6041 租赁收入 租赁专用 新增6051 其他业务收入 5102 其他业务收入 不变6061 汇兑损益 金融共用 新增6101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新增5201 投资收益 5201 投资收益 不变6111 补贴收入 取消6201 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 新增6202 摊回赔付支出 保险专用 新增6203 摊回分保费用 保险专用 新增6301 营业外收入 5301 营业外收入 不变6401 主营业务成本 5401 主营业务成本 不变6402 营业税金及附加 5402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更名6403 其他业务支出 5406 其他业务支出 不变6411 利息支出 金融共用 新增6421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金融共用 新增6501 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保险专用 新增6502 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 保险专用 新增6511 赔付支出 保险专用 新增6521 保户红利支出 保险专用 新增6531 退保金 保险专用 新增6541 分出保费 保险专用 新增6542 分保费用 保险专用 新增6601 销售费用 5501 营业费用 不变6602 管理费用 5502 管理费用 不变6603 财务费用 5503 财务费用 不变6604 勘探费用 新增6701 资产减值损失 新增6711 营业外支出 5601 营业外支出 不变6801 所得税费用 5701 所得税 更名6901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801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不变

14个会计制度

215 评论(11)

狂想妄想不想

现行的三个会计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一、企业会计准则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由财政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3号 2006年2月15日),属于财政部部门规章,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由财政部发布(财会[2006] 3号2006年2月15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具体准则共计38项。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由财政部发布(财会[2006] 18号 2006年10月30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应用指南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应用指南共计32项,并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6项具体准则,财政部未发布应用指南。上述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三个方面,依次自上而下形成企业会计准则的三个层次,构成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并具有法律法规上效力,在规定的范围内(港、澳、台除外)强制执行。二、企业会计制度由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 25号 2008年12月28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中外合资企业范围内实行,其他企业仍然执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共计十四章一百六十条,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制度原则、会计记帐方法、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记帐程序、会计报表格式、报送程序和编制说明、会计档案的保管和处理方法、会计制度的修订、补充权限及其他有关规定、成本核算方法等。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两者均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作出规定,均由财政部制定并公布,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均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 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业或所有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引用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适用范围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而《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所有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第二、规范目标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范。侧重于确认和计量,重点规范会计决策过程。而会计制度则侧重于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作可操作性规范,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只是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即会计制度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第三、结构体系不同。统一的会计制度自成体系,它由三个层次构成:《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为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分别一般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小企业建立各自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对于各个行业、企业专业性较强的特殊业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分别制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而各具体准则之间相互独立,分别就企业的某项业务或某一方面核算内容作出规定。第四、规范形式不同。会计准则的规范形式、语言表述比较符合国际通用形式,并已构成国际通用会计惯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会计制度的科目、报表式的规范形式则符合我国广大会计人员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三、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财会〔2011〕17号印发。该《准则》分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财务报表、附则10章90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予以废止。《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选型标准,可根据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121 评论(10)

冬射未至

小企业会计制度

108 评论(10)

开心的疯子陈

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适用于企业的会计制度包括三个序列:《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小企业会计准则》。

1992年公布的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均已明文废止。

除此之外,尚有一些针对特定经济组织或特定事项的会计处理规定,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16〕22号)及《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有关问题的解读》等。

1、《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该制度共计十四章一百六十条,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原则、会计记账方法、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记账程序、会计报表格式、报送程序和编制说明、会计档案的保管和处理方法、会计制度的修订、补充权限及其他有关规定、成本核算方法等。

目前该制度尚有效。

2、《企业会计准则》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准则解释以及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组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共1项,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令第33号公布,2014年7月23日修改后重新发布。

《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共41项,第1号至第38号由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以财会〔2006〕3号文发布,其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5项具体准则于2014年重新修订后发布;第39号至41号为2014年新发布具体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2017年7月5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17〕22号),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共32项,并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由财政部2006年10月30日以财会〔2006〕18号文发布,主要针对2006年发布的38项具体准则,但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等6项具体准则,未发布相应应用指南。

除此之外,财政部还发布了8项《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3期《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意见》。

3、《小企业会计准则》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以财会〔2011〕17号文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

《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有关问题的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财会[2006]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部

245 评论(10)

肥嘟嘟的哲妈

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指导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各行业的会计制度。物业管理公司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行业,主要参照《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一、物业物业:是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物业应具备如下几个要素:(1)物业所指房屋必须是已建成的并具有使用功能。(2)这些房屋包括供居住和非居住的各类房屋。(3)物业还包括与这些房屋相配套的房屋内部各项设施以及与房屋相邻的场地、停车场、小区干道等。(4)物业也包括与房屋相配套的设备和市政公用设施。物业与房地产业既有着本质的联系又有所不同。房地产是指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建造、流通、消费的整个过程。而物业是指房地产进入消费领域的房地产产品。二、物业管理概念;物业管理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已竣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类物业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维护、修缮,并为产权使用人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业管理的内容:物业管理类别可分为商住、写字楼、高级公寓和一般住宅小区四种。物业管理企业会计与物业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蓬勃发展的物业管理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会计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物业管理越发展,会计核算越重要一、物业管理企业会计对象物业管理企业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服务、经营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物业管理企业会计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物业管理企业会计的职能会计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物业管理企业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1反映职能反映职能是指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物业管理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反映职能有如下特点:(1)反映过程中,主要利用货币计量。(2)物业管理企业会计反映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2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利用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二、物业管理企业会计的职能所谓的会计职能,就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物业管理企业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一)反映职能反映职能是指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物业管理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反映职能是会计的矗基本职能。反映职能有如下特点;(1)反映过程中,主要利用货币计量。对物业管理企业已发生的各项业务可以采用货币度量、实物度量和劳动度量。而货币度量可以将性质不同的各项业务加以综合,求得综合性较强的价值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利用综合价值管理,是实行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反映中,我们并不排斥其他度量方法,但主要采用货币度量是反映的一大特点。(2)物业管理企业会计反映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完整性是指凡属于经营活动中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都要加以记录,不能遗漏。连续性是指在核算时对各种经济业务应按照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进行登记,而不中断。系统性是指会计提供的信息资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整理,形成相互联系的有序整体。(二)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利用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反映和监督这两项职能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会计监督,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以下列条件为前提1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服务的空间范围。确定会计主体的目的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分开。具备三个条件:(1)实行独立核算,并能独立计算盈亏。(2)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3)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不论大小,只要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即可称为会计主体。会计人员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的立场,核算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已确定的会计主体,在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的条件下,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条件。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连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帐目,分清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按期编制会计报表。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建立在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基础上,对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的基本要求。1.客观性原则2.重要性原则3.有用性原则4.可比性原则5.一贯性原则6.及时性原则7.清晰性原则8.权责发生制原则9.配比原则10.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11.历史成本原则12.谨慎原则一、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即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1.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2.负债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4.收入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5.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6.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为: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二、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一)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1.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2.复式记帐复式记帐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帐户中进行记录的记帐方法。3.填制和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帐簿的重要依据。4.登记帐簿帐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5.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发生是否符合节约原则,了解成本水平,并为成本分析提供资料。6.财产清查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帐面结存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7.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根据帐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和行政单位在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述七种方法密切结合,形成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帐法,编制记帐凭证,并据以登记帐簿,计算成本,进行财产清查,在帐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二、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一)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1.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事先在设计会计制度时规定这些项目,然后根据它在帐簿中开立帐户,分类地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物业公司属于提供劳务服务的第三产业,现将其会计科目列出,以供会计核算时使用会计科目表顺序号 编号 名称 顺序号 编号 名称一、资产类 28 214 应付福利费1 101 现金 29 221 应交税金2 102 银行存款 30 223 应付利润3 109 其他货币资金 31 229 其他应交款4 111 短期投资 32 231 预提费用5 113 应收帐款 33 241 长期借款6 114 坏帐准备 34 251 应付债券7 117 应收补贴款 35 261 长期应付款8 119 其他应收款 36 270 递延税款9 121 原材料 37 275 住房周转金10 122 燃料 三、所有者权益11 124 低值易耗品 38 301 实收资本12 126 物料用品 39 311 资本公积13 128 库存商品 40 313 盈余公积14 131 待摊费用 41 321 本年利润15 141 长期投资 42 322 利润分配16 151 固定资产 四、损益表17 155 累计折旧 43 501 主营业务收入18 156 固定资产清理 44 502 主营业务成本19 159 在建工程 45 503 营业费用20 161 无形资产 46 504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1 171 递延资产 47 511 管理费用22 181 待处理财产损益 48 512 财务费用23 195 待转销汇兑损益 49 521 投资收益二、负债类 50 525 补贴收入24 201 短期借款 51 531 营业外收入25 203 应付帐款 52 532 营业外支出26 209 其他应付款 53 550 所得税27 211 应付工资 54 560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复式记帐复式记帐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帐户中进行记录的记帐方法。这种记帐方法能够全面、清晰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来尤去脉,可以检查有关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3.填制和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帐簿的重要依据。所有凭证都要经过会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审核.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帐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的数据资料,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4.登记帐簿帐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登记帐簿就是将发生的经济业务、序时、分类地记入有关帐簿。登记帐簿必须以凭证为根据,并定期进行结帐、对帐,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完整而又系统的会计数据。5.成本计算成本计算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反映和监督各项费用的发生是否符合节约原则,了解成本水平,并为成本分析提供资料。6.财产清查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相对银行存敦、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帐面结存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若发现帐实不符,查明原因,经过批准手续调整帐目,使帐实相符。7.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根据帐簿记录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和行政单位在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会计报表为人们了解和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衡量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必要的依据。(二)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上述七种方法密切结合,形成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帐法,编制记帐凭证, 并据以登记帐簿,计算成本,进行财产清查,在帐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一、会计机构的设置二、会计人员(一)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1)会计人员应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切实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人员要认真填制、审核凭证,正确记帐、算帐、报帐,确保会计资料准确、真实和完整。(2)会计人员应遵守国家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会计监督。(3)会计人员根据国家会计法规,拟定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实施办法和制度。(4)编制各项财务预算,参与企业决策,并对企业财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考核。(二)会计人员的主要权限三、会计法规和制度会计法规和制度是组织和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我国会计法规和制度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1.会计法2.会计准则3.会计制度合理配备会计人员和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决定因素。(一)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1)会计人员应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切实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会计人员要认真填制、审核凭证,正确记帐、算帐、报帐,确保会计资料准确、真实和完整。(2)会计人员应遵守国家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会计监督。(3)会计人员根据国家会计法规,拟定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实施办法和制度。(4)编制各项财务预算,参与企业决策,并对企业财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考核。(二)会计人员的主要权限(1) 会计人员有权要求本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认证执行财务计划和预算,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2)会计人员有权监督、检查本单位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产保管、收发计量、检验等情况。三、会计法规和制度会计法规和制度是组织和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我国会计法规和制度体系由三层次构成。1,会计法它是会计核算工作最高层次的规范,是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行使职权,加强经济管理的根本法规。2.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对会计核算要求所作的原则性规定,是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所做出的具体规定的准则。3.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是指导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各行业的会计制度。物业管理公司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性行业,主要参照《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一、现金管理(一)现金的使用范围按照国务脘颁发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在下列范围内使用现金:(1)对职工支付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金等;(2)对城乡居民个入或不能转帐支付的集体劳动报酬;(3)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4)支付各种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费,如退职金、离退休金、抚恤金等;(5)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6)支付出差人员随身携带的差旅费;(7)支付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8)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二)库存现金的限额企业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由开户银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核定最高限额,一般为三天至五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库存现金限额。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企业库存现金,可以多于五天,但不超过十五天的日常零星开支。库存现金限额一经确定必须遵照执行。库存现金不足时,可向银行提取;库存现金超过限额时,应及时解存银行。由于情况变化,需增加或减少库存现金限额时,应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后才能调整。(三)现金日常收支的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在办理有关现金收支业务时,应当遵守以下几项规定:(1)企业现金收入应于当日迭存开户银行。当日送存银行有困难的,由开户银行确定送存时间。(2)企业支付现金,可以从本企业库存现金限额中支付或者从开户银行提取,不得从本企业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坐支)。因特殊情况需要坐支现金的,应事先报经开户银行批准。(3)企业从开户银行提取,应当写明用途,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4)企业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交通不便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现金的,应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经开户银行审核后,予以支付现金。(四)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1)将经管现金和会计记帐分开。经管现金收支的出纳员不得进行会计记帐,进行现金收付记帐的会计人员不得经管现金。实行钱帐分管是现金内部控制的最基本要求。为了使经管现金的出纳员能随时了解现金结存情况,一般可由出纳员兼管日记帐。(2)对现金收付的交易必须按原始凭证编制收付款凭证,并要在原始凭证与收付款凭证上盖上“现金收讫”或“现金付讫”章。(3)会计人员根据“收款或付款清单”和“银行存款回单”等,经核对无误后,编制凭证、登记有关帐簿。(4)企业的出纳人员应定期进行轮换,不得一人长期从事出纳工作。不懂的话 联系

164 评论(14)

甜品达人范范

第一条:为了加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核算的方法、程序、口径,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使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为集团公司和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会计法规、制度和集团公司的有关会计制度,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制定。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范围: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切范围,包括各物业管理处、花场、工业园及外接管理的小区和独立设立的管理服务部门。第四条:会计核算的主体:公司以整个物业公司为一个会计实体,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各物业管理处、花场、工业园及外接管理的小区和独立对外服务部门等不作为会计主体单独核算,但应作为部门核算,分别核算其收入、成本费用及损益,以便分部门考核和管理。第五条:公司实行会计电算化核算,并在会计帐套内设置部门核算,在部门核算下设置项目核算。公司统一设置银泉管理处、龙泉管理处、工业园管理处、龙胜村管理处、新城市管理处、花场、家政部、公司总部(内部服务)等部门,各项收入、人员、资产和成本费用都要归集到相应的部门核算其损益。 第六条:公司是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进行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核算,当公司出现关闭、清算时,不再适用本制度,而改用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第七条:公司的会计分期:公司的会计分期为年度、季度、月度,年度为公历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季度、月度以公历季度、月度为准。 第八条:公司的货币计量:公司的记帐本位币为人民币,记帐单位为元,会计核算数据精确至分。公司如发生外币业务,一律按业务当年一月一日的国家外汇牌价折算为人民币记帐。 第九条:公司的会计记帐方法为借贷记帐法。 第十条:公司的会计核算必须坚持客观性、可比性、一惯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明晰性等原则。 第十一条:公司会计核算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为: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同时根据物业管理的特点、公司的各项收入的确认一般情况下按收付实现制执行,并坚持严格划分公司的经营性收入与各种代收代付基金、款项的收入相区别的原则。第十二条:公司的会计核算除遵守前述一般原则外,在具体的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还应遵守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

338 评论(13)

木木停留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会计规章是根据《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制度办法。会计规范性文件是指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发布的各种核算制度及办法。。 《会计法》在第五十条中指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这里的“制度”与“规章”同义,包括制度、准则、办法等,不能仅理解为制度的名称。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行业、系统,《会计法》在第八条第二、三款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军队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备案。”这一规定明确,在保证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范统一的前提下,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在与《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实施。 “有特殊要求的行业”体现了三层含义:一是该行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二是该行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内容,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只有原则规定没有具体规定的;三是并不是所有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都可以制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请采纳我为答案

31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