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8

永远幸福66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行为的研究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远离的兔子

已采纳

对规范研究方法的分析 所谓规范研究方法,是指利用演绎方 法,由普遍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一种 推理方法。会计研究中的规范性方法,是指“从目的和假设出发,从中导出为实际 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规范 性研究方法不受现实事物的影响,强调 “应该是什么”,因而会计理论研究者常常 从特定的价值判断基础出发,力求从逻辑 高度概括出最优的会计事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事务,实现会计事务的规范化, 其现实目的就是为制定会计准则服务的。 采用会计规范性方法形成的会计理 论,称为规范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产 生的背景是:不同的会计理论和程序存在 着巨大的差别,使得会计报表缺乏可比 性。因此,!"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会计学家 极力推崇规范会计理论,以提高会计信息 的可比性。但是,规范会计理论存在着一 个致命的缺陷:虽然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会计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如果 研究者依据的假设或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其结论也必将是错误的。因此,规范性理 论有时难以令人信服,也就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 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分析 实证研究方法最一般的研究过程是:(%)确立研究课题;(!)寻求相关理论;(*) 提出假设或命题;(+)将假设或命题操作 化;(,)设计研究方案;(#)搜集数据资料; (’)分析数据检测假相或命题;(-)分析研 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采用了归纳、分析、比较、综合与数学等基本会计研究方 法。所谓会计理论实证研究方法,也是会 计研究各种基本方法的一种综合使用,但 它尤其突出的是数学方法,因为在建立模 型和分析数据时离不开数学。由于数学方 法的强调,使得实证研究方法就同以往的 研究方法相区别,就有了会计理论方法和 实证方法之说。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 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 步”。采用数学方法可以研究和描述数学 要素之间及会计要素内部的数量关系,是 对会计信息进行量的分析必不可少的手 段。认识会计这一事物的质与量,必须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 识,否则将无法认识会计的本质与规律。 实证研究法强调数学方法,为解释和预测 会计事务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拓宽了会 计研究领域,把会计研究领域拓宽到资本 市场研究。如会计信息和资本市场的关 系、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行为的研究等 等,从而使我们对会计理论的研究又更进 了一步。实证研究方法的出现同社会经济 发展相关。西方实证会计研究就产生于会 计环境大变化的六七十年代,当时实证主 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已较为成熟,资本市场 发展较快,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关 注。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为实证研究方 法的运用提供了外在的经济环境,计算机 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 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且美国著 名的经济刊物常以是否运用数学来描述、 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作为标准。受功利主 义的驱使,会计研究中就多用数学模型。 因此,实证会计得以在西方迅速发展。 同样的,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会 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出台、证券市场的发 展、大量的会计事务等,改变了我国的会 计环境。由于外部条件的日趋成熟,一些 评价我国会计准则的选择和实施效果及 资本市场效果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也日 益增多。因此,一种会计研究方法的产生 与发展与社会环境发展和会计实践发展 有着必然的联系。三、规范法与实证法并不排斥会计研究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 而是相互补充的。具体说来,规范法并不 排斥实证法,因为规范法研究的结论需要 实证法加以验证;实证法研究也不排斥规 范研究,实证研究需要规范研究的结论为 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认识论认为,理论来自于实 践,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人的 认识才能不断地提高,规范法和实证法的 研究过程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因为,如果 一味坚持实证法排除价值判断,那么得出 的结论没有任何实践意义,更不能运用到 实际中去。要达到会计理论研究的目的, 必须将实证检验的假设结论进行规范研 究,将会计规范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去,指导会计实务。虽然实证检验的结果说明“是什么”, 并没有指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但却规 定了会计政策的趋向,含有规范主义的色彩。同时,实证研究的数据检验并不意味着就是实践的最终检验,这一点常常被误 解。数据检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只能 是实践检验的一个方面。而且会计实践 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旦理论不适用于实 践,首先必然要归纳和演绎推理,即规范 法提出一个理论假设,再用数据检验。总之,规范法与实证法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偏向任何一方面,都 容易走错路和弯路。但两者强调的侧重 点不同,前者强调归纳和演绎为主,逻辑 思维严密,后者注重用经济模型来检验假 设,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来说明问题。但它 们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四、正确运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层 次、多样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要对个别会计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微观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 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宏观综合研究,归 纳总结出各种会计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硕士论文网 和相互作用。因此,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 至关重要。 (一)遵循基本要求,思路要清晰。无 论采用哪种会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必须 清晰,而且在研究问题时要注意体现以下 一些要求:(&)系统相关性。即我们在研究 某一会计问题时,要始终把会计当作一个 完整的系统来对待;(#)成果应用性。会计 研究的定位应介于纯粹的哲学思想和纯粹的操作手段的层次,它是一种即带有哲 学性质又带有操作特征的方法哲理探讨; (()层次分明性。会计研究应始终注意体 系构建及研究过程的层次性,既力求做到 逻辑严谨,又力求做到层次分明。

会计行为的研究

172 评论(11)

linalingxj

1)激励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是会计行为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经给出一个行为函数b=f(p,e)。其中b表示行为,p为个体的心理和性格,e为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个函数表明,行为是心理和环境函数,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所决定。著名的霍桑实验也表明,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对会计行为的优化不仅需要奖励的正面激励,而且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其次,尊重与信任也是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种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能激发工作热情,消除畏难和偷懒的心理。最后,会计行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依靠奖惩,还要依靠公平的待遇,即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2)会计行为素质的优化。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会计行为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种行为,行为是否优化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这种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思想品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会计法律规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反映会计素质。三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是在正确目标引导下,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素质。而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直接影响会计活动的效果,使会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素质,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内容。(3)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优化的会计行为,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优化监督实施机制,第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监督与制约,强化内部审计系统。第二,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尽管内部会计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一但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会计行为函数b=f(p,e)。会计监督实施机制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外部制约机制,只有对违规行为不间断地监督制裁,会计行为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激励会计人员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展优化行为。然而会计行为是以人为主体的,能否优化还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基本措施。总之,当会计行为学把会计看作“一个行为过程”时,会计人员作为这个过程的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很大。当会计信息作为这个过程的终点时,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即会计信息质量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化。而这种规范化由于人的行为假设的存在,需要监督实施机制和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成本投入的,这种投入也是任何的会计环境下都是必须的。因此,对会计行为的研究,是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保证。

32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