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7

我爱我家2小宝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不当会计估计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ally-yiner

已采纳

一、选择会计政策粉饰报表:(一)粉饰业绩,逃避监管的动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操纵利润,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满足政府对配股或上市管制的最低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低于且越接近10%,每股收益低于且越接近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应对市场管制规则,实现“内部控制人”利益最大化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最主要的动机。(二)隐性的分红动机:在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营者努力工作的政绩远不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来得“立竿见影”,为了实现目标,经营者可能就会选择增加或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三)外部融资和商业信用的需要: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四)为推卸责任而进行报表的粉饰:如发生自然灾害,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会计报表。(五)大股东抽血,掏空上市公司资产:1、大股东通过资金拆借,关联方占款等形式,占用上市公司的血液——现金流,形成大量的应收项目,而后通过计提坏账准备来一笔勾销;2、大股东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以不良资产置换出上市公司优质资产,之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大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掩盖该交易;3、通过担保、资产抵押、资本市场操作,来转移资金,报表上则体现为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二、滥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手法(一)貌似合理,暗藏玄机的会计政策变更:如: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存货的计价可能由原来的先进先出变更为后进先出法来规避通货膨胀带来成本上升的风险;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未采用权益法核算。(二)非公允计提,调节利润:如:计提坏账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主要依据是主观的判断,而这种主观判断不仅存在是否失误,还存在是否公允的问题。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八项计提成为“上市公司内部调账的最好手段。”(三)滥用估计,放弃债权:放弃债权的情况主要可能出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非正常性新旧交替(并非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管理层交替)或管理层为大股东控制的时期。(四)该提未提,计提不足,虚增利润。

不当会计估计

174 评论(8)

越来越有感觉

少结转存货成本

314 评论(14)

欧罗百利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差错。会计差错又可分为重大会计差错与非重大会计差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由于会计政策使用不当或会计估计不准确等原因,有时会发生会计差错。对于企业发生的会计差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一、当期发生的会计差错。对于企业当期发生的会计差错,应当调整当期相关项目。二、以前期间发生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对于企业前期间发生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发现当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发现当期相关项目。三、以前期间发生的重大会计差错。以前期间发生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四、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会计差错,如属于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或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如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以前年度的相关项目。

19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