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09

sally7juicy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行程题讲解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漳南一邺

已采纳

任何题目都有技巧,只要摸准了这些题的规律,可以按照相同的思路去解决。那么,对于行程问题我们该运用什么样的思路。首先,我们来看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S=VT。这种等号一边是一个量,另一边是两个量乘积的公式,可以称之为正反比关系的存在。这种公式有一个潜在的规律就是,不管题目怎么设置,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总有一个是确定不变的,而另外两个量都是变的,只要找到行测公式当中的不变量,正反比的等量关系就找出来了,所以关键是找这个不变的量。一般来说,在这三个量当中,由于往往涉及不同东西或者个体,因此速度大多时候是个变量,所以不变量基本上隐藏在路程和时间这两个量里面,两种情况分别如下。第一,路程作为不变量。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比较好寻找的,我们以一道题目为例:【例题】有甲、乙、丙三人,甲每小时走80公里,乙每小时走70公里,丙每小时走60公里。现在甲从A处出发,乙、丙两人从B处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甲与乙相遇15分钟后,甲又与丙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 )A.315公里 B.525公里 C.465公里 D.455公里【分析】这是一个相遇问题,在这个题目中,三人速度都有,很明显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在相遇追及问题里,相遇距离就是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不管是甲丙之间还是甲乙之间,都是这一个路程和,也就是说,在这个题目中路程是潜在的不变量,变量是速度和时间。那么我们围绕路程这个等量关系列出两个表示路程的式子就可以解决:设甲乙相遇时间是T,那么甲丙相遇时间就是T+0.25,利用相遇公式有(80+70)T=(80+60)(T+0.25)。解得T=3.5,因此整个距离是525,答案选B。这是关于以路程为不变量的情况。第二,时间作为不变量。这种情况可能更为隐蔽,有时很可能意识不到。我们试想,如果速度是变量,时间也是变量的话,那么路程必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题目中如果提到了二人行驶的路程不一样,一般是在告诉大家时间是变量;还有有一种很隐蔽的说法就是“二人同时出发,在某点相遇”,这就是告诉我们二人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完全拿时间做等量关系来列式。【例题】小张和小王同时骑摩托车从A地向B地出发,小张的车速是每小时40公里,小王的车速是每小时48公里。小王到达B地后立即向回返,又骑了15分钟后与小张相遇。那么A地与B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 )A.144 B.136 C.132 D.128【分析】在这个题目中,两个人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而且题目中给出“同时出发”“相遇”这样的字眼,所以时间一定是不变量。拿时间作为不变量,则甲的路程是S+12,乙的路程是S-12,速度分别是48和40,那么用时间相等列式应该表示成48:40=S+12:S-12,解得S=132,选C。以上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我们在遇行程问题的时候,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按部就班地找到题目中的不变量,再利用正反比的知识,就可以求出题目的设问。

公务员考试行程题讲解

129 评论(14)

一览佳肴

学会用正反比例

这类行程问题很简单

比例思想是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常常会用到的一种思想,也是行测数量关系部分的重点考察内容,比例问题的难度属于中等偏上,相对于列方程求解这类常规方法而言,如果能巧用正反比,在行程问题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通过两个例题带大家体会如何利用正反比巧解行程问题。

例1.一战斗机从甲机场匀速开往乙机场,如果速度提高25%,可比原定时间提前12分钟到达;如果以原定速度飞行60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1/3,可以提前5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机场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A、750  B、800  C、900  D、1000

【答案】C。解析:第一次提速前后速度比4:5,则时间比为5:4,差了一份,相差12分钟,则原速走完全程需要1小时,即60分钟。第二次提速前后速度比为3:4,则时间比为4:3,差5分钟,即原来的速度走完后面的路程需要20分钟;可得原速走600千米需要60-20=40分钟,则原速为600千米÷40分钟=15千米/分钟,则全程为15千米/分钟×60分钟=900千米,故选择C选项。

列方程求解是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常规思路,但是在行程问题中列方程则比较繁琐,而比例法的好处在于摆脱方程的束缚,利用正反比,可达到快速求解的目的。

例2.一个小学生从家到学校,先用每分钟50米的速度走了2分钟,如果这样走下去,他上课就要迟到8分钟:后来他改用每分钟60米的速度前进,结果早到了5分钟,求这个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米?

A、1200  B、3200  C、4000  D、5600

【答案】:C。解析:V1=50,前2分钟走了100米,改变速度后V2=60,因为后一段路程两者走的距离相等,路程一定的时候,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因为V1:V2=5:6,在速度提升之后,t1:t2=6:5,从慢8分钟到快5分钟,增加了13分钟,1个比例点对应13分钟。如果以50米/分钟的速度来走剩下的路程,应该走6个比例点,需要13×6=78分钟,

故S=78×50+100=3900+100=4000。

如果以60米/分钟的速度来走剩下的路程,应该走5个比例,需要13×5=65分钟,

故S=65×60+100=3900+100=4000.故答案为C。

上面两个例题通过合理使用正反比能很快的求出正确答案而在行测考试中时间是最宝贵的,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能够快速而准确的解题就是致胜的关键!

公务员考试每日一题强心记还会为大家梳理更多的公考知识!

268 评论(15)

千年紫檀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题,行程问题的考查题型,如:相遇问题1)一次相遇2)多次相遇3)环行相遇问题追及问题1)两者追及问题2)环形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牛吃草问题时钟问题接送问题

295 评论(13)

弱智好儿童

第二次相遇两车一共走了3个全程。相遇点离中点20×3=60千米,中点到A点的距离就是160+60=220千米,全程是220×2=440千米

199 评论(14)

jasmine1995

2022地方公务员考试(省考)行测数量关系题,行程问题的答题技巧,如:正反比①正反比关系在M=A×B形式中,当M一定时,A与B成反比;当A或者B一定时,另外两个量成正比。②正反比在行程问题中的具体运用时间一定: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的正比例;速度一定:路程比等于时间比的正比例;路程一定:速度比等于时间比的反比例。图解法,如:①循文画图行船问题,水流方向对于分析题意有重要影响。选择竖直方向作图比水平方向作图更能形象地体现运动过程。由甲船从A地(上游),乙船从B地(下游)出发,确定两个对象与起点。②线有虚实用实线与虚线的差别来体现不同对象的运动轨迹,更直观。如果将在AB两地之间的往返运动分别在不同的空间来标示出来,既避免了重复,又利于厘清不同对象运动路线。如,实线表示甲船,虚线表示乙船甲、乙两船在A、B两地间直线往返,将每次往返单独呈现。

29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