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滋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可是要打破一种习俗,却不是一件易事。物理学上仿佛有一条定律说,凡物既静,不加力不动,而所加的力必比静物的惰力大,才能使它动。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的。倘若世间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巳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本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旧的习俗必须被打破,社会才能越来越进步
B.打破旧习俗需要很大的勇气克服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
C.习俗的顺从者比习俗的背叛者可悲
D.正是有了无畏生死的人去打破守旧习俗,才有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 )。
A.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会导致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B.书籍与电视传播信息的手段的异同
C.通过电视传播信息会减少人们思考的时间
D.悠久的传统、历史都必须通过书籍来传播而不是电视
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民生问题、环保问题、住房问题、腐败问题将在第一时间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和热点,能否善用网络正成为考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在“华南虎时间”、“彭水诗案”和前些年的“孙志刚事件”中,网民参与的热情都成为事件本身以外的社会热点。
关于互联网,文段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
A.成为政府与民众对话的有效方式
B.成为公民参与政治问题的新途径
C.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舆论工具
D.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考验
“裸官报告制”作为一种内部的、封闭的、单向度的报告制度,很难给民众以信心。外向的、开放的、多维度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才是多数民意所期待的方向。这里的“开放”,当然不是仅向上级官员公开,而是向社会公开。“裸官”要欺瞒少数上级官员相对简单,但要欺瞒多数公众却不容易。单从人数和概率上看,民众更容易发现官员是否存在隐瞒财产应申报事项的情况。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 )。
A.应废弃“裸官报告制”
B.“裸官报告制”鲜有成效
C.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该建立起来
D.上级官员容易遭受“裸官”欺瞒
如果说逻辑源自“先验”,即逻辑超越经验,先于经验而存在,那么到底有无超越具象事物的抽象逻辑存在?如果有,我们又如何推知其存在?不少逻辑学家常以类似“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的命题来证明逻辑的先验性——自然,作为数理逻辑的符号系统尤其如此,似乎逻辑形式可以不依赖于人们的经验而具有推理的自洽性和永恒正确性,客观世界的事物都必须通过“逻辑的安排”才得以使人们有一清晰系统的认识。倘若真是如此,我们不禁要问,人类作为经验性的存在,又如何知晓有一个超越经验的逻辑存在?无疑,承认先验逻辑的存在,势必陷入独断论的泥潭或陷入神秘主义的窠臼。
这段文字意在:
A.质疑先验逻辑的存在
B.说明神秘主义是不可取的
C.论述逻辑是对经验的总结
D.解释客观世界有时是没有逻辑的
1.答案:
解析:
文段的末句体现了主旨,即正是有了无畏生死的人去打破守旧习俗,才有了社会的不断发展。故本题答案为D。A项说法是文段提到的内容,但不是文段主旨;B项,文段中未提“封建守旧势力”;C项,文段主要内容并不是对顺从者与背叛者的比较,而是褒扬习俗的背叛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材料分别介绍了文字和电视两种主要传播媒介,以及在两种媒介下的受众的特征,说明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会导致人们思考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A项正确。
B项中的“传播信息的手段的异同”没有切中材料要害,材料说的是“异”而非“同”;C项只提到了电视传播,没有揭示出两种对比下的深刻涵义;D项中的“必须通过书籍来传播而不是电视”表述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由“互联网作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可知,C项正确;由 “在‘华南虎事件’‘彭水诗案’和前些年的‘孙志刚事件’中,网民参与的热情都成为事件本身以外的社会热点”可知,B项正确;由“能否善用网络正成为考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可知,D项正确。
只有A项文段没有涉及,故正确答案为A。
4.答案:
解析: 文段首句即点明主旨,即“裸官报告制”很难给民众以信心,外向的、开放的、多维度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才是民意的期待。比较四个选项,C项描述与此一致,当选。文中并未提及应废弃“裸官报告制”,排除A。B项只是文章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偷换概念,且不是文段重点,排除。
5.答案:
解析:
文段先提出“逻辑源自于先验逻辑”,然后对此进行了设问,最后得到一个主旨句“无疑,承认先验逻辑的存在,势必陷入独断论的泥潭或陷入神秘主义的窠臼。”,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质疑否定了先验逻辑的存在,选择A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