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及建议 下港镇教育办 李永平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步阶段,是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扎实了,大厦才能盖得高大雄伟。那么,我们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如何?能不能担负起打好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对我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备受关注的农村弱势群体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大多数人眼里,教师是一个幸福、令人满意的职业:“工作稳定、环境简朴、假期多”。然而,在社会变迁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小学教师却成为一个充满艰辛、面临生存困境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广大农村孩子的生活。
2、孩子们的受教育状况。关注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生存条件无疑是对农村教育发展最大的期待和寄托。1、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下岗镇骨干教师匮乏:市级骨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4.6%;年龄结构老龄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文化程度不高:大专以上(大部分为自学、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教师占30.9%,中专学历占66.7%,其中近一半为民办师范学校毕业生,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4%; 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职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职教师几乎没有,全镇仅有3名教师。
3、人员多为体育专业毕业,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工作量大。目前定点小学教师每周上课时数一般在16—20节,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大多在20节以上。多数教师跨学科、跨年级授课。异地教学点教学实行分班负责制,有的分两个班负责,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培训和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周末,多数教师反映每天累计工作时长在10小时以上。专业发展不足。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是源源不断的泉水”的时代,农村小学教师不管有没有桶,几十年如一日地用“桶水”。 历史原因,造成中老年教师文化业务素质普遍较低,继续教育缺失,导致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下降。
4、落后。一些老年教师实际上只是识字农民,知识更新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专业素质不高,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其原因:一是培训目标扭曲。虽然教师有自我提升的愿望,但职称评定中的论文、外语、计算机等“硬性规定”却成为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为了不影响晋升加薪,教师培训率达到100%。但买书、参加考试每年要花费几百到几百元(完全由教师承担)。教师的回应是“费时、费力、费钱”,“权力部门变相创收”,打击了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习渠道单一。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学术会议等对于一般老年教师来说都难以实现。 通常的学习渠道就是自学。
5、同行交流是主要方式。学历提升,既节省成本,又相对缓解了工学矛盾,成为一大亮点。调查中,30岁以下教师100%参加自学或函授,有的也同时参加等级考试,但普遍存在学的不是本教科,为职称、文凭而学的情况。人才流失严重。受内部流动制度不完善(如城乡)和外地、其他行业物质生活优越、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影响,我镇中青年骨干教师大多有“跳槽”的想法。流失教师基本都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对我镇骨干教师成长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近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考研、城市学校考试离开农村教学岗位成为新潮流。 农村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关心不够。首先,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天平向财富倾斜,经济地位决定了教师的受教育程度。
6、社会地位。在农村,知识水平低的农民工收入高于教师是普遍现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富也难富教师”,揭示了农村小学教师的尴尬处境,收入相对较低影响教师地位的提升。其次,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管理体制缺乏创新和活力,简单的指标化管理普遍存在,没有尊重教育规律。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考试的指挥棒依然权威。一边是质量减负的呼声,一边是质量保障。“减负,后果自负”,让教师在传统与改革的迷茫中不知所措。 忙碌于能力素质培养,又要应对各种考试、比赛,压力重重,面对来自社会、领导、老师、学生、家长等的压力,在奖惩、待遇、职称、晋升、裁员、转岗等挂钩的竞争性管理体制下,校长与教师、教师无所适从。
7、师生关系普遍紧张,教师感受到人际压力大;“成绩是学生的命脉,考试是教师的法宝”,这也导致师生关系仍然以专制为主,平等合作、放任自流的比例很少,师生之间很难相处融洽。2、建议: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破除死水。大力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再只是教师,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创造者,教师要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实施和创造课程,
8、利用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特点、学生发展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这些都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新问题、新要求。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派教师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是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能力。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孩子。 通过教育等有效措施,使教师爱岗敬业,扎根农村小学,能够安心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活水。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不相适应,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改革,才能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