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岗位的成长与成功路径:必须定位好自己,找准方向,并努力、坚持;
穿针引线、搭桥梁:学会在繁琐的工作中理清线索,沟通上下、协调内外,发挥好桥梁作用;
做一个自豪、快乐的海淀学生:用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将自己的快乐、喜悦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
在工作中成长,在研究中进步
韩薇薇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思考和收获。做研究项目是她工作顺利进行的法宝。她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探索,有计划、有步骤、有反思地通过工作进行研究,并用研究来改进自己的工作。最后,韩老师与新老师们分享了四句鼓励的话:
从学校到社会,你需要快速完成身份的转换
职业规划和发展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
你在工作中培养的技能将会伴随你一生。
要想在工作中帮助他人取得成功,你也必须自己取得成功
教学和研究人员只想帮助教师取得最好的
周曼云老师分享了自己从一线教育工作者转型为区级教研员的经历,并给新教师提出了四点建议:
环境塑造人
选择学习,就意味着选择一个极具挑战性和要求的环境。这个环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的平台,就像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但有时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希望大家能够调整好心态,尽量开心正确地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不如意。
热爱教育、享受教育不只是一句口号
能为海淀区的老师们服务,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海淀学校的魔力就在于它能够吸引年轻人,让每一个进来的年轻人都能得到专业成长,甚至是跨学科的成长。
必须扎根教育教学实践
如果我们对基础教育教学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专业服务就找不到出路,就不能激发活跃的思维,就不能实现我们的专业价值。
年轻教师应发挥自身高学历、强科研能力的优势
找到自身的优势,利用海淀大学宝贵的科研资源,充分发挥专业研究的优势,充分享受成长带来的快乐。
教学和研究人员的专业标准和专业成长
林秀燕副校长从“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教研体系”入手,和大家分享了三个话题:
关于教学和研究人员
教学科研队伍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新时代教学科研转型对教学科研人员提出新要求;
调查当前教研人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教研人员专业素质状况是研究教研人员专业成长的基础。
论教学科研人员专业标准的发展
关于新时代教学科研人员专业发展的构成要素及其专业标准的研究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
海淀区教学科研人员专业标准从1.0版到2.0版的发展过程,也是教学科研内容和形式变革发展的过程,引领教学科研人员专业发展;
海淀学校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委托项目,开展国家级教学科研人员专业标准研制工作。
关于教学科研人员的专业成长路径
文化认同是教研人员专业成长的首要前提,将“办出世界一流教师教育”的愿景与“深造精神”和“教研人员专业标准”相融合,形成了“心正、行正、向上向善”的海淀大学教研文化。
多元化培训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淀区各学校“1+M+N”教研员培训班已逐步成为教研员专业成长的支撑体系,聚焦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突出前瞻性。
科研项目是教研人员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海淀区目前在研项目6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全校重点工作的科研网络,教研人员通过科研实现了学科教学队伍的发展,有效提升了专业素质。
协同创新是教研人员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海淀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平台的内外部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教研人员专业发展的动力。
工作坊讨论
描绘一下你未来的自己:未来三年你想成为哪一类的教学和研究员?
第一组:“前进”组
第一组老师用“大脑”代表智慧,“种子”代表发芽、发展,他们虽然还年轻,但已经在前行的路上努力拼搏:
技能: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树立职业自信;
贡献值:具有奉献精神,为部门、海淀区学校及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独处时谨慎:常反思、自省,以严谨自律的态度与自己、与同事和谐相处;
创造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只有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心怀梦想、在路:青年教师要有理想、有信念,不断奋斗,攻坚克难,始终保持向上、奋进的动力。
第二组:“双打”组
第二批教师来到海淀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二次“绽放”。他们把自己三年职业发展规划和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认识画成了正四面体模型。作为教学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四个度”:
专业水平:不但要有学术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还要有育人水平。教学科研人员应该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影响广度:立足于对区域内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专业成长产生广泛影响,立足海淀,辐射北京、全国、全球;
实践深度:永远不能脱离一线实践经验,服务一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深入实践,有实践的深度;
同事温暖:教研人员之间、院系之间、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之间、教研人员与学校之间要始终保持温暖协作的关系,始终关注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区域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始终与教育教学一线保持温暖共事。
第三组:“三思而后行”组
第三组则以“教师与研究员成长树”来记录未来三年的期望:
健康快乐:作为海淀学校的一员,我们要有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用自己蓬勃向上的状态去感染周围的人;
专业自信:作为走进海淀区学校的教师、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的学术追求有专业自信,肩负起引领全区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
助人与自助:作为海淀教研室新成员,要秉承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与个人成长的双赢;
国际视野:作为海淀教研室的新成员,必须具备宽阔、高水平的国际视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教育情怀:作为新一代海淀教研员,我们要有如土壤般肥沃的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不忘初心。
虽然现在只是一棵小树,但我希望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后,自己能够不断成长,成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为海淀区教育质量的提高贡献更多力量。
第四组:“四舍五入”组
第四组则用手的形状描绘三年后的自己,希望擦亮海淀教育这块金字招牌:
精于教学:教研员要成为教学专家,成为教师中的“首席”;
科研能手:在日常教研中,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学”与“研究”是教研人员的根本;
成长的帮手:教研人员要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教师的朋友,相互帮助;
特色帮扶:学校要有特色,教师要有特色,教研室要帮助建设特色学校,所负责的学科要有特色、有亮点;
区域推动者:海淀教育是全国的标杆,教科研人员要把海淀经验推广到全国、走向世界。
“拜师”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传承与创新;“研讨交流”不是简单的计划,更需要深入实践。在分享经验、真诚交流、众筹智慧、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来自不同部门、岗位的新教研员逐渐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海淀学校也将给予大家更有力的支持,与新教师携手并进,成为更专业的服务者,更好地服务海淀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