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流县航空港黄荆路 11 号地方课程概论及设置等信息

(地址:成都市双流县航空港黄荆路11号;邮编:610225)(028—85876178;email:jgliu63@163)一、地方课程概论二、2006年秋季起…

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四大学习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是每个学生的必修内容。 (二)地方课程学时:我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方和学校课程”总学时数为1544-1553学时(占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总学时9522学时的16.3%),其中地方课程1046学时(占10.99%,约占地方和学校课程的23%),完全符合教育部的规定(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明确规定:地方和学校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长占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总学时的16%-20%)。 1.地方课程发展与管理目标---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发展机制,提高我省基础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与我省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课程对当地、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管理、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团队建设,提高我省地方课程管理和开发能力;---增强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对自然、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爱国爱川、振兴四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系统性原则。根据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把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我省地方课程统筹设置,统筹规划、安排教学内容。小学生每学年地方课程教材不超过一本,初中学生每学年地方课程教材不超过两本。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本土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相结合。小学劳动、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小学现代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绿证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安排在地方课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特色教育内容主要渗透到有关科目与活动中,也可利用校本课程举办专题讲座。2006年我省地方课程共安排1046学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学时的10.99%。开设作文、普通话、实践与创新、道德与法制、四川历史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使用相应教材。课程安排与学时如下:(2)各类院校毕业证、函授、自学考试、中考、专升本、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及全部档案,并可根据客户要求加工; (3)办理国家资格证、等级证、会计、会计专业证、工程师、电工证、退伍证、医师资格证、任职资格(5)户口本、营业执照、房产证、公章、车牌、革命军人残疾证;1、从理念到行动的障碍依然存在,综合实践活动是考验校长教育良知的试金石,是考核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标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好学校的奢侈品,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地位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2、实施的实效性不足,规划意识与生成意识的冲突;方法的缺失;引导不足(过程引导);对学生发展影响表面化;实施过程管理问题。

3、制度缺陷 教师政策不利(岗位数量、管理、教师评价);学生发展评价有效性低。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未进入常态实施层面,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实践课程。 课程资源到处都是。 案例一:引导学生对现代学校课程结构有总体认识 学校课程 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实践课程 学科课程分类 综合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分类 学科实践课程 科学世界 社会发展 人文世界发展 学校课程体系凸显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实践课程三种基本形态 案例二:《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八大学习领域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标准由国家制定,或必修,或选修。 由学校自主开发,选修课程由地方政府和学校根据国家指导方针自主实施,必修课程 分析一:课程结构体现综合化总体趋势; 分析一:课程结构体现综合化总体趋势; 学习要适应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从学科的无限分工走向新的综合化,有利于一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整个人的发展。 自觉地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论,去考察、探究和解决一个中心主题或多个问题,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认识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体验型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体验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体验型课程。

一方面,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的问题和需要为中心,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以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参与。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系统的、理论性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导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导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形式,特别注重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转变以知识迁移为基本方法、以获得知识结果为直接目的的单一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课程观的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导向的课程观,而学科课程则注重认知导向的课程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类其他课程有着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建立在各类其他课程基础上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类学科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知基础和合理准备。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平台,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掌握的知识和基本解决问题的技能对学科课程的学习有促进作用,有助于知识的整合。

2、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听”而是做,是通过做中学而重新整理经验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系统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听老师讲解为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整体课程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自身心智、情感、心理、精神维度的均衡、全面发展。这种“全人教育”的目标是立足于“终身教育”和“全人发展”,立足于“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川大附属小学案例:大目标、分主题系列。大目标:儿童与生活——优质生活。主题系列:儿童与社会——责任与爱的生活。 孩子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孩子与健康——健康安全的生活。孩子与文明——文明高雅的生活。孩子与艺术——感受美、欣赏美、崇尚美的生活。孩子与自我——快乐、积极、自信、自主的生活。孩子与科学——求真、探索、创造的生活。3、引导学生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与形式的特点。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学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学习等领域。

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预设性、生成性特点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非预设性的课程,学生在这种课程中学习什么呢?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习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好的,也不是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在生活中自主提出的问题,并将问题提出到活动的主题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都不是预设的内容,而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基本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要学习的就是活动的内容,作为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所谓的“劳动知识”也是在活动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都是围绕学生活动的主题而渗透的。 在环保讨论环节,六(二)班王海波同学说:“我们在外就餐时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餐厅把用过的一次性筷子随垃圾一起扔掉,这么多筷子要用多少棵树啊!我还看到有人焚烧用过的一次性筷子,那呛人的烟味让人不敢去,而升腾的黑烟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一次性筷子和我国恶劣的环境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小筷子”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活动主题就确定为“小筷子,大文章”。

(案例:问卷调查法)案例。怀化市鹤城区石门中学七年级169班老师在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课上播放了一段视频,启发我们学会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播放的五幅图片分别是:老木屋与新砖房的对比;生活垃圾与污水;高科技农业园区与稻田的对比;集市期间占道经营的交通秩序;砖瓦厂和汽车扬起的尘土、烟囱里冒出的浓烟。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现实生活、社会关系以及提供的图片进行分组讨论,确定主题。两组8名学生都对老师播放的第三幅图片“高科技农业园区与稻田的对比”很感兴趣,觉得立足农村、关心农耕应该是这些农村孩子应尽的责任。 活动主题确定为“石门乡农业结构调整调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保证了整个学段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广度。学生的活动主题往往是从生活背景和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学生自身问题和文化问题。妥善处理好活动主题中的知识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不是系统的书本知识,而是每一个活动主题都涉及到知识问题。在任何一个主题活动中,都要获得一定的知识。小学生对家乡环境活动主题实施的了解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活动。活动是它的基本形式。但是,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有探索、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工作、设计制作、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20994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