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安徽的老师朋友告诉我,那里的老师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基本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年终奖也按照公务员标准发放,每年3万多元,最让人吃惊的是,前两年的年终奖也发放了,账户上突然多了一大笔钱,太开心了!
河南一位老师朋友也表示,教师经验津贴已经改革,不再是10元封顶,而是改为每增加一年教学经验,可以额外获得10元,如果拥有30年教学经验,可以拿到300元的教师经验津贴,没有上限。
班主任的津贴也增加了,最低每月500元,教师购买周转房、商品房还有补贴,教师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了!
对于山东教师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已改革为“定向评聘”,不再受指标制约,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就可以直接录用,只要不转入城镇,其职称就一直有效。
宁夏教师多年来享受“教龄满30年可提前退休”政策,这一政策不仅照顾了年老、患病的教师,还腾出了人员和岗位,让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今年国家这么困难,但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力度比往年更大,这给了教师们希望。谈起这个话题,老教师们特别感慨,是的,他们的人生有一半是在希望和失望中度过的,好日子终于来了,最好的年华却悄然逝去。
1994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已经当了26年老师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缺钱,生活很苦闷。这两年,我的收入增加了,在亲戚朋友面前也不再那么小气了,大家对我都热情多了。
我工作第一年就改变工资制度,工资是379元,学校的一个学长说我运气好,他比我早毕业两年,第一年月薪才160元。
但379元还是太少了,记得那年表哥结婚,爸爸让我送礼金,花了300元,这个花费让我痛心了好久。
随后的几年,物价飞涨,工资几乎没有增长,好在乡村教师都是种地的,日子过得比纯种田的还好。我不种地,但要结婚,为了攒够结婚礼金,从小就开始省吃俭用。我人生的落魄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当时,教师的工资由乡镇财政支付,乡镇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民上交的所谓“财贸任务”,正式名称为“村提留乡统筹”。
90年代后,农村社会管理逐渐放松,财贸任务的征收越来越难。乡镇没钱发教师工资,就想出办法:把“50到100”不等的金额印在白纸上,盖上乡镇政府的红印,作为工资发给教师。教师可以用欠条抵“财贸任务”,从亲朋好友那里借钱,也可以当做货币,直接用欠条购物。不过,商家一般会给八折,才肯收。
就算是欠条,乡镇财政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当时,教师工资的40%由乡镇财政拨付,60%需要学校自筹。学校不是企业,怎么能自己筹钱呢?向学生收钱,也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当时课余托管班尚未盛行,也没有非毕业班补课一说,为了创收,学校只能实行“勤工俭学”。勤工俭学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民国时期从欧美传入我国,近代许多伟人都曾在海外工作、学习过。
学生既可以通过劳动赚取学费,又可以接受劳动教育,可谓两全其美。但如果掺入其他目的,勤工俭学的做法和意义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学生可以直接交钱,不用参加割稻、砍柴、采茶叶、敲石头等苦力劳动。
我当学生的时候,这些活儿我都干过,平时学校布置的勤工俭学任务都能完成,不够就找家里要钱贴补。我当老师的时候,也带着学生干过这些活儿,心里总有一种愧疚感,觉得用这么小的孩子来挣我们老师的工资,太可耻了。
那时候,老师们没有太多的欲望,要么开白条,要么勤工俭学,只要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就满足了。因为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老师们虽然不如富人,但比穷人好。
后来,农民工潮流兴起,农村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教师的工资逐渐下降到还不及普通农民工。这让教师们很失望,觉得这么多年读书都白学了。后来公务员制度改革,教师和公务员也是分工了,两者的收入水平逐渐拉开差距。结果,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一天天变差。
如今,愿意回县城当老师的人已经不多了,新招的老师大多是低年级大学毕业的女生,她们只想要稳定的生活,不太在乎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
幸好国家终于开始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了,我想大家也都清楚教师与教育的重要意义。多年来不愿加大投入,不只是因为贫穷,也不一定是当务之急,主要还是因为从上到下的浮躁心态。如今终于肯为未来做打算了,确实令人欣慰。相信广大教师也会肩负起时代责任,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