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自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选拔专业成绩优秀、有志于任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包括参加教育实践),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质过硬、教学基本功扎实的卓越教师。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将投身基础教育领域,“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件大事,是教育强国建设道路上不断优化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院长王宏教授表示,《意见》的出台,对于实施科教强国战略、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解读:“国优计划”推动优质教师培养
《意见》指出,“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实施的关键词为:“双一流”、理工科、研究生、理科教师。王宏指出,这是我国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学科优势,向中小学培养输送学科功底扎实的理科课程教师的重要探索。“‘双一流’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建设,将进一步丰富我国教师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水平,与师范院校共同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卫东认为,“国优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的培养水平,完善教师教育体系。“近年来,一线城市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双一流’大学毕业生投身基础教育。但是,我们要想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不仅要提高一线城市的教师教育质量,还要保证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教育有非常强的师资力量。因此,‘国优计划’可以提升基础教师的整体实力。”
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和北外中学毕业教师
早在2020年,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就在当年的“教育领袖校友会”上提出了“清华北大毕业的中小学教师是不是优秀教师”的话题,并邀请了广州十几位中小学校长齐聚一堂,展开辩论。多数校长认为,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是一个趋势,清华北大毕业生出任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一件好事。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中小学越来越多地聘请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担任教师,他们的加入对于基础教育领域有何现实意义?
李卫东说,过去石门中学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近十几年来,学校引进了一批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非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来校任教,特别是近年来,学校还引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毕业生。“可以说,这些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对我们学校原有的师资队伍冲击很大,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引进了很多理科方面的优秀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帮助很大。”
今年5月,石门中学物理老师宋石磊给学生上了一堂别具一格的实验课——《利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课堂上首先介绍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并提出了问题:如何在微小尺度上测量单色光的波长?接下来,宋老师利用投影软件投影出双缝干涉仪的拆解过程,并逐一讲解了各个部件的作用、组装方法、实验步骤等。在学生小组实验环节,宋老师结合实验情况,总结常见问题,并分析原因及解决方法。课堂环节包括新课程讲授、投影演示、学生实验、延伸实验等,内容丰富紧凑,环环相扣,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现场老师的一致好评。
90后教师宋石磊,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石门中学任教,不仅教得好,最让师生感动的是宋石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佛山市对口支援贵州省贵南州,石门中学推荐宋石磊来贵州任教。李卫东说:“当时我们找到宋老师,问他愿不愿意任教,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让李卫东感动的是,宋石磊的理想是投身基础教育事业,把我国的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他来到贵州后,迅速为当地学校构建了物理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同样深受学生喜爱的还有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老师刘志楠,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十年,曾获华南师范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银奖、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蓝绿计划”班主任技能大赛一等奖、最佳人气奖等。在不少华师学生眼中,刘老师“无所不知”。刘志楠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学生喜爱,除了专业功底扎实,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断学习。
刘志南说,近年来,华孚不断吸纳越来越多的非师范教育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我们拥有来自各大高校基础学科的高水平博士、硕士生,构成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给中学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风向。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机会,聘请了很多基础学科的高水平科研人才,为学校担任竞赛教练,或者承担STEM教育的各类工作室、学习小组,带领中学生开展初步的科研项目。非师范教育的毕业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带领我们新一代的科研力量去探索、去研究,为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志楠认为,由于自己本科和研究生都不是学教育专业的,刚开始当老师确实有些适应困难。“最主要的困难是我不擅长管理班级,但通过不断的实践,我很快就适应了。”她劝告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不要太着急。“老师是很实践的,我觉得只要立志当老师,对教育有热情,在实践中就会很快上手。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谦虚,不断学习,和学生一起成长。”
大家想一想:要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在李卫东看来,如今招收名校毕业生并不难,关键是学校要搭建好平台和成长体系,留住这些优秀人才。“我相信,每所学校都有自己多年积累的校园文化,想要留住优秀人才,首先要用文化留住他们。”李卫东强调,为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应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度。除了备课、教好课、批改作业外,应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充电、成长。
“除了自身成长,学校还应该为优秀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李卫东说,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职业,不管当初多么优秀的老师,刚进学校的时候都会不适应。“学校应该为这些优秀人才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比如有师徒结对、青蓝计划、教学竞赛等,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让教师在学习和竞争中快速成长。同时,学校也应该出台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年轻优秀教师得到评比、奖励,让他们的努力和成长更有精神动力。”
王宏还强调,越来越多的非师范院校学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这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这是一个好现象,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模式,培养什么样的教师?”
王宏表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清楚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已经不再只是我们传统的‘给学生一滴水,我必先有一桶水’的知识型教育理念,而越来越强调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如果我们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未知,那么我们更要强调教师要有教育教学的艺术、教育的专业素养;当然,学科专业知识要相当扎实,这是当老师的根基。因此,教师教育大学化、大学毕业后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可能是未来的起点;而如何做好老师,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