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教师代表畅谈教育家精神的启迪与激励——
艰苦奋斗教书育人 为国育才
编者注
近日,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代表党中央向与会教师致信,向全体教师和全国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充分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现实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
这几天,全国教师、教育工作者都感到温暖、信心倍增。我们怎样才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教育工作者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建设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培养更多才德栋梁?我们邀请了全国各地教师代表,共话奋斗,共勉。
贵州省贵定县师生写生归来。新华社
教育是我的事业,科学是我的生命
讲述人:高铭轩 中国人民大学名誉一级教授
今年,我已经从教70年了。在这70年里,我始终把“教育是我的事业,科学是我的生命”作为我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幸运,我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的制定,成为新中国刑法学领域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撰写了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主编了第一部统一的刑法教材,为我国刑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微薄的贡献。党和国家也给予我极大的鼓励,授予我“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去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视察调研,我有幸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总书记勉励教师们“争做善于“教书育人、解惑解惑”的“经典大师、人文大师”,“做学生学习的好老师、工作的好老师、做人的好老师”。
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这将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牢记为党和国家育人初心使命、献身党的教育事业,引导全社会更好认识教师这个群体的价值和品质,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也让我对人民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以“报效祖国大业”为己任。教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把“小我”融入到实现建设强国、民族复兴的“大我”中,以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从教以来,我努力把“党办大学让党放心,人民大学不辜负人民”的精神品格转化为力量源泉,延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教师要有育人深厚的情怀,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作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所享有的成就感、幸福感、荣誉感,来自于他们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年复一年的默默奉献。没有正确持久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观引领,教师就不可能安心教书、用心教书、长久教书、终身教书。我虽然已年近百岁,但依然坚守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始终秉持一颗仁爱之心,注重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守正道、求真务实。
教师要有扎实的科研精神,把求真创新作为根本追求。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把握教育规律,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并付诸实践,善于发现和解决事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所提高,成为大师。最近,我正在修订两部刑法方面的著作,我会克服困难,争取在明年96岁生日之前完成。
“我为祖国从没有休息过一天”,这是我最喜欢的京剧台词。我非常敬佩的红色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吴玉章先生曾在自励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努力工作。”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努力为晚年做出贡献。我愿意和广大教师一道,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不断培养新人,为强国兴国、民族复兴大业提供力量。
选择一件值得你一生的事情
讲述人: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蔡小雄
我从1993年参加工作,30年来,教过10届高中毕业班,担任过4所学校校长,承担过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探索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近年来,积极参与浙江省山区、海岛“县中崛起”教育共富工程,与川西高原6所县中建立紧密对口对口对口关系,为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教师在建设教育强国道路上应有的精神面貌,确立了教师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对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做好时代新人培养工作。
一是践行立德树人,提高立场,坚定信念,献身教育事业。要心怀“大业为家”,“择一而终”,把爱国主义、报国志融入日常教育工作。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以原校长竺可桢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教育家的先进事迹,把“立志、拼搏、为公”的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继续深化教师激励机制改革,积极鼓励全体教师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二是要聚焦教育强国,潜心治学,求是创新,做教育改革的探索者。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青年”的教育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为学生卓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辟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
最后,服务国家大局,开放协作,辐射引领,做“教育共荣”的践行者,做好省内外对口帮扶学校工作,在共荣之路上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作出新探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云南丽江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右)与毕业班师生交流。新华社
这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的期望
讲述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许志良
从一名普通的专业课教师到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这是我从教17年来完成的蜕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一名好教师的标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立足职业教育岗位,扮演好三个角色,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普通专职教师,我要努力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心怀“报效祖国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共振,努力成为新技术教学资源转化的专家、数字化教学场景构建的专家、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的专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分管负责人,要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我将牢固树立“苦干教坛、强国强军”的志向和抱负,推动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改革落地实施,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建立教师分类发展通道,鼓励教师不断深耕教学科研。推动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工作站和联合科研平台,切实解决教师工程实践问题,将工程研发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教融合,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
作为职业教育的践行者,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学校将勇于担当、勇于创新,深化产教科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为高新技术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急需人才。紧紧围绕创建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目标,积极推进办学理念和模式改革,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高等工科学院,大力培养数字领域工程师。积极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讲述人:艾米拉古丽·阿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同盟幼儿园园长
坚持从小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让边境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拥有美好的童年,开启人生的希望,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我校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新疆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现在,孩子们可以免费上幼儿园,每天饮食均衡,早餐一个鸡蛋、一袋牛奶,午餐和晚餐各吃75克肉,午餐吃120克新鲜水果。适龄儿童都愿意上学、喜欢上学,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原因上不起学,家长满意度越来越高。
不仅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师资队伍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现在,通过国家公派师范生项目、“组团式”教育人才援疆、南北疆交流等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来到南疆任教。很多外省市的教师也来到我园任教。教师们的民族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全部达标,学历和育儿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们把建设强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幼儿教育体系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幼儿园里,各民族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居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他们不仅自然而然地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民族团结的种子也种在了他们的心里,陪伴他们成长。
作为一名边疆幼儿园教师,我要用自己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报国志,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让他们心中的民族团结的种子结出丰硕的果实。我要以人民教育工作者为榜样,以教育工作者精神作为自己的行动坐标,努力办好党放心、人民满意的优质幼儿园,在维护民族团结中树立表率,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安徽省黄山市程大位故居,数学老师给小朋友讲解珠算知识。新华社
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各展所长
讲述人:全国教书育人模范、清华小学校长窦桂梅
回顾三十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从代课教师到特教语文教师,从班主任到综合集团学校的班主任,我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刻苦学习、勤于实践,才能打下成长进步的坚实基础;只有稳稳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才能收获学生的爱戴、同事的尊重。
教室是孩子们的另一个温暖的家。小学六年,孩子们要在教室里度过2000多个日子,这些日子怎么能过得快乐、充实呢?在清华附小,我们设计了一、二、三班主任工作机制,倡导“在课堂上看到你的未来”。我带领全体教职工全身心投入班级建设、融入班级文化,像研究家庭生活一样,认真研究孩子们在学校、班级的每一天。
当上校长后,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我都坚持“一日蹲班”,并要求年轻教师也这样做。一日蹲班,可以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从一门学科到各学科,从一所学校到一个班级、一个孩子,哪里有经验,哪里就有学习和分享的地方,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分析和解决的地方……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才能大显身手。育人智慧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日复一日的实践和磨练,把教书育人变成终身的理想和兴趣。
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师成长,近年来,清华实验小学与时俱进,以不同的年度主题确定教师成长坐标,如2019年“打造一支有决心、有方向感的教师队伍”、2020年“做一名永远拥有‘五四青年’气质的教师”、2023年“把目标变成习惯,用标准衡量前行的路”。
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在基础教育。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勇敢地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自信自强,奋力拼搏,不负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真诚报国,在土地上写论文
讲述人:孙卓华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公派留学归来后,我选择加入北京林业大学这个大家庭。还记得那年教师节,刚参加工作就收到学生们的祝福,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做老师的快乐,也体会到了一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大学毕业时,曾庄严写下“振兴中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的誓词。回国后,这位战略科学家像陀螺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带领团队突破了国外高精度探测设备技术封锁,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也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生物质领域的先行者,推动中国在“双碳时代”占领生物质新能源制高点。
回国三年来,朋友总问我:“你为什么当老师?”作为公派留学生,我始终铭记肩上的担子。在公派留学生行前培训上,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一句话久久萦绕在我耳边。他说:“中国正在飞速发展,我的同行们也在用脚踏实地的努力推动着中国的发展。我不想只做大洋彼岸的旁观者。”
国家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和有力的保障,现在是我完成学业回国报效祖国的时候了,我要成为祖国建设的参与者,满足国家的需求,攻克“瓶颈”问题。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不断提醒自己,在树立国际视野的同时,要坚持立足本国国情,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怀着精诚报国的理想,把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土地上。
(项目组:光明日报记者金晓燕、张胜、王思敏)
光明日报(2023年9月13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