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旧城区合并形成的新区如何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这是2016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成立后,教育管理者研究的首个新课题。
那几年,时任梁溪区教育局副局长的周炜炜经常带着企业管理人员去学校、课堂走访,发现刚刚成立的梁溪区存在着学校教学生态不均衡、课堂活力不足等问题。
百年老校的传承发展,新的突破口在哪里?2017年调任东林小学、东林中学校长的吴凤霞、叶英锋,都在问自己这个新的问题。
叶英峰上任之初,每天走在学校操场、教室里,都在思考“面对这所百年老校,我能做些什么、能留下什么?”对于东林中学来说,成绩不仅要高,还要宽、要有温度。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质量。站在东林小学校史馆前,吴凤霞看着这些年来涌现出来的“东林”名师名流。压力的背后,是她带领这样一所学校在百年基业上继续高水平前行的决心:“创新从时代而来,培育从课堂而来。”
两位校长都把目光聚焦课堂……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推进改革刻不容缓。
学校的主动研究探索和区域的统筹领导,实现了共同推进的新态势,一场自上而下联动的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拉开帷幕。2018年,梁溪区在广泛深入的课堂调研基础上,针对当前课堂浅学、懒学、假学的现状,提出了以“深度学习·思考课堂”为主旋律的区域性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课堂、命题、评价改革三轮驱动,引领师生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五年来,该地区始终倡导推进“一号工程”,不断用创新实践破解发展难题,以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域教育的影响力、号召力、塑造力显著增强。
科学规划 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无锡公开课上,无锡阳明中心小学教师郑先丽在讲授《扁鹊治病》一课时,精心设计了任务单《我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不同的人》,通过向三个不同身份的人讲述,包括喜欢听故事的弟弟、咳嗽不想看病的学生小明、只相信西医的医生,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在任务情境中,她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意、思辨表达、实践交流,将大任务教学与微探究相结合,循序渐进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新任务单体现了‘用学科知识做事’的理念,通过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梁溪区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魏星介绍,“每门学科、每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标志着区域课改从理念设计、内容设计向学习行为设计的转变,也标志着区域课改从教师个体向团队协同操作的转变,实现了课改横向到边缘、纵向到整个区域、全体教师的全覆盖。”
从传统教案到“自主学习任务单”,从教师个体设计到区域团队集中开发,梁溪区在全国率先运用任务单撬动课堂转型,推动课程改革。
2020年2月,梁溪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号召,在全区上下努力下,迅速研发出“自主学习任务单”,并配备相应课程视频。“梁溪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沉浸式学习中心平台”面向全国开放,日均阅读量超千万次。平台火爆后,如何将“爆款热度”转化为“长效热度”?梁溪区坚定以“任务单+”为载体,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一站式在线协同备课、批注式教学、智能作业布置等全新平台,带动作业、命题、考核改革,不断更新迭代,形成最优质的梁溪路网学习资源。
如今,梁溪区的每一位教师都熟知当地总结的“深度学习思考课堂”的基本教学形式——“学得深、想得透、用得好”。这“九字诀”是梁溪教育人对深度学习的本土化诠释。“学得深”体现深度投入,“想得透”体现深度认知,“用得好”体现深度成果。
如何把“九字诀”落实到课堂,各个学校都在推进各自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无锡市东林小学强调“能用”这个维度,以学生成绩为突破口,创造性地推行“识字成绩型教学”模式;无锡市涟源街道小学强调“学习进步”这个维度,按照“养根育实”的学校文化理念,大力推行“童年学习课堂”和“智慧游戏主题学习”;东林中学弘扬东林书院精神,强调“想通”这个维度,将现代小教师制度引入课堂,构建“学而问课堂”新生态。
其中,吴凤霞领导的《小学语文识字表达性教学实践研究》荣获2021年度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为梁溪区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此外,南昌街道小学借助江苏省重点资助项目《促进幼儿先进思维的小学学科教学范式创新》等,探索面向先进思维的“质疑—研究—应用—反思”教学范式;崇宁路实验小学提出“让孩子定目标、让孩子问问题、让孩子做活动、让孩子说收获”的基本原则,打造“泛参与式”课堂;南昌实验中学推行基于STEM理念的创客教育,以科研项目为引领,带领全校构建STEM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有中考压力,但我们积极参与区域课改,只有课改才能赋予知识更多的教育内涵。”五年过去了,叶英峰清楚知道学校课改以来发生的所有故事,最重要的一点是,东林中学的发展被注入了新时代的新内涵。
同样是老牌学校的掌舵人,丁美君带领阳明中心小学延续“笃学笃行”的校训,在“学科探究”的教学原则下推动教学变革;如今她正带领阳明教育集团在课程改革上不断突破。石莉和她带领的连园教育集团勇于突破,大力推进“智慧学习周”项目式学习,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在课程改革中,新校站在了“高起点”,老校实现了“弯道超车”,名校完成了“大升级”。
此外,为避免改革碎片化,将行政推动与基层创新有效结合起来,梁溪区建立了“1+3+X”模式。“1”指引领区域课改核心教育目标,即以“德育工作”为根本任务,以“深度学习与思考课堂”为推进主线,实现以核心素养引领的高质量学科教学;“3”指课改“三个维度”,即从总体、选拔、保障三个层面构建“梁溪课改项目课题组”;“X”指围绕“一个核心、三个维度”打造的多项校本实践。
“区域推进教学改革要处理好统筹与分散的关系,避免因统筹而僵化、因分散而混乱。”梁溪区教育局局长周炜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充分释放学校和教师的创造力,‘1+3+X’区域课程改革模式解决了学校不想改、不敢改、不会改、不能持续改的问题。”
五年来,梁溪区先后出台4个正式文件,逐步形成统领全区的教学命题和项目推进机制。2022年,梁溪区荣获“江苏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称号,《深度学习梁溪表达》系列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重点突破 突破教育高质量发展瓶颈
“如果把区域课程改革比作一枚火箭,那么作业改革、出题模式和评价改革就是两大推动力。”周炜炜说,“教学改革要想往水里深,就要打破传统的作业、出题模式,勇于攻克评价这个难题。”
作业虽小,作用却很大,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学业质量。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出台了《梁溪区中小学学科作业多元化设计指南》,提供了多元化作业设计案例和建议,建立了区级智慧作业题库体系,形成了作业研究的“梁溪模式”。
在这样的改革氛围下,分层作业、长期项目式作业等教学改革项目应运而生。区教育局牵头研发AI智能作业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为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提供更多可能。全区每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将作业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让作业与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题目设置与评价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任务单和作业设计强调“情境化”、“结构化”和“表现力”,考试题目也必须随之改变,体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内在一致性。梁溪区根据各学科核心素养描述,提炼出关键指标,出台《梁溪区中小学学科质量标准》,构建绩效评价框架,全面刻画学生学业成绩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特征,具体化评价方式,分类制定评价工具。
作业和试卷的“面貌”改变后,老师、学生和家长一开始都很不习惯。“一开始我们被骂得挺多的”,一位教学研究员委屈地回忆道,“死记硬背的题少了,低层次的思考题也少了,学生不习惯在任务情境中提取知识、解决问题。”
经过几年的尝试,大家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老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考试题型非常灵活,把学生从作业和考试“两座大山”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了考试的育人价值。
在区域命题与评价改革的带动下,学校也积极行动起来,改革校本评价。五爱小学校长周彦伟介绍,学校通过无差别、递进、绩效评价三个不同的评价目标,创造性地开发了包括“成长树”“先进乐园”“我秀舞台”等一系列评价工具,以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行动不断推动孩子们的学习改革。无锡市涟源街道小学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借助《学生手册》,通过多种尺度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形成全过程评价体系。这些创新举措在丰富评价方式的同时,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杠杆。
梁溪区还将“绩效评估”作为区域整体改革项目,以此带动“深度学习·思考课堂”改革,使梁溪区教育发展蓬勃发展。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叶英峰下定决心改革课程,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学校的英语老师何文君。“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让课堂变得灵活、轻松、高效。”现在回想起来,叶英峰难掩激动,“第一次听她的课,就找到了课堂的方向。”
梁溪区课程改革实践不断证实,只有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江苏省STEM教育先进集体,南昌市实验中学“跳出框框”的教学成果是,朱丽芳老师基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STEM公开课《路口的红绿灯》在首届全国STEM教育大会上荣获一等奖。大华美术馆五爱小学的“儿童美术感知中心”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热门打卡点,主要得益于美术名师华斌的捐赠和“经营”。在集育实验学校的项目式学习改革中,教师从学习的引领者转变为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者,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凸显……
这也是梁溪区坚持“课堂强师”理念,努力为教师提供支撑平台的最大原因。
针对教师差异化发展需求,梁溪区制定了“进阶式”教师分类培训机制。一方面,面向青年教师群体,依托“新教师培训工程”升级版和每年一度的90后教师发展论坛筹备工作,推进“梁师益友”“十大实用”教师技能培训项目。针对入职3-5年的青年教师,实施“梁溪区新教师培训行动计划”,重点提升青年教师教材解读能力、教学与作业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学生管理能力。通过“五力训练营”等方式,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
另一方面,梁溪区出台《T卓越@梁溪教师标准》,为梁溪教师全周期发展提供精准画像;成立“梁溪教师发展委员会”,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发展需求,打造研修课程,优化教师成长路径,创新教师成长方式。
同时,梁溪区鼓励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选择性教学改革项目”,开展跨校联合教学研究,持续推进学科高地建设,总结推广区域内课改典型经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构建“课改我能行”“课改进校区”等系列教学观摩活动,让“梁老师”成为梁溪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如今,何文君已成长为无锡市的教学新星,成为无锡市规划项目《基于现代小教师制度的初中深度学习课堂建设研究》的核心成员,课堂成为她专业成长的沃土。
学校对“课堂强师”也热衷不已。如东林小学在统筹推进“识字—表达式教学”的同时,结合各学科特点,创新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倒逼教师专业成长。吴凤霞校长从语文科入手,带领教师逐科学习、解读、实践。她创办的“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也从无锡辐射到全国,河南省濮阳市、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西藏那曲市尼玛县三个辐射试验区均从中受益。
不仅如此,梁溪区还依托“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邀请专家团队进课程、进课堂、进学科群,定期举办特聘教师、名师教学命题研讨会以及区域、学校课程改革推进活动,搭建立体化的“梁溪教育大讲堂平台”。
“我们结合学校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大学教授的理论优势,做到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吴凤霞说,“区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沃土,一系列政策最终指向‘我想干点什么’、‘我看你在干点什么’、‘我佩服在干点什么的人’。换言之,只要你想干,就有足够大的舞台。”
2022年梁溪有9名教师获高级教师职称,位居无锡市第一名。这与梁溪长期坚守课改阵地密不可分。从顾美云、丁谷一等老一代特教教师,到吴凤霞、叶英峰、石莉、魏星等中年特教教师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课改是教师成长的沃土,在推进课改过程中,他们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正是他们的领唱,带动了更多领军人物的涌现,让课改大合唱更加和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长远保障。
如今,老城区的新发展、老学校的新活力,共同书写了新时代梁溪教育的睿智“表情”,也为加强区域教育提供了当代样本。
中国教师报 2023年3月22日 第1版
作者:记者 孙荷宝 | 韩诗文 | 通讯员 唐雪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