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光琼
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教师培训中心
教师培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培训作为开发学校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要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传统到创新、从专业到综合、从经验到科研),实施分层次、分类、多渠道、实效的培训无疑是关键环节。因此,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其次,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大家在这里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碰撞智慧,探讨、总结、提炼教学层面所获得的实践经验,无论是问题的广度还是思考的深度,都已经超越了学校的范畴,可以说受益匪浅。 经过“头脑风暴”的洗礼,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视野更加开阔,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1. 师资培训的积极效益显而易见,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各级各类培训参加教师总量可观,但机会不均,城乡差距、比例不平衡明显。
以我参加过的几次培训班为例,来自城市的教师往往占到80%以上,来自县级以下乡镇学校的教师只有少数。农村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论教学设施还是师资素质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加之培训严重不足,对改善和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极为不利。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比例低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或相对稀缺,有的人甚至身兼数职,抽不出时间来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学校规模较小,即使按照义务教育保障金5%的比例拨付培训经费,也只是杯水车薪,收入不够支付开支。
(二)培训方式和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有时针对性不强,与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培训实施时,组织者很少听取受训人员的意见,更多的是依靠主观臆断。统一的全员定位目标,使各级教师难以有所收获。制定培训计划时,未能从教育理论、教学理论、教材教法三个层面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不足。久而久之,一些教师开始对培训产生厌倦,出现了“培训疲劳”现象。“听专家报告时兴奋,看名校管理时感动,写培训总结时感动,回校后原地踏步”可以说是部分参加培训人员的真实写照。这种尴尬的局面,是一些培训机构忽视教师真实需求造成的,培训效率低下在所难免。
(三)教师培训缺乏必要的评估和监督,培训制度化建设明显滞后,教师是否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培训除外)缺乏科学、规范的约束机制。
是否有培训记录、培训效果如何,对教师职称晋升、年终考核几乎没有影响。另外,一些教师对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态度不端正,私下认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硬性工作,而参加培训则是一项“软”指标。而且,培训中倡导的新思想、新理念,一时难以“消化”,在这种心态下,往往不能专心学习,缺乏自律性,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
4.一些边远地区特别是欠发达西部地区培训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缺口较大。
有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号称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培训经费,却没有纳入财政预算,这似乎就是天上掉馅饼。办培训班需要层层签名,还要讲明理由,几番折腾之后,即使是热情高涨的人也难免会灰心丧气、放弃,于是所谓的几十万、上百万的培训经费就成了海市蜃楼。另外,一些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师范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落后,多媒体设备配备不齐全,教室课桌陈旧简陋,培训人员本身水平参差不齐,与所承担的培训任务还不完全适应。
2. 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1.不断扩大农村教师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标准,努力减轻农村教师培训负担。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改善和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兼顾,最大限度落实向农村倾斜的政策,解决高层次培训难以覆盖农村的长期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均衡发展。凡是地方举办的培训班,特别是高层次的培训班,要尽可能吸引农村教师参加,让他们不用远赴他乡就能“零距离”感受名师大师的风采,享受教育改革发展最前沿的成果。 同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班的比例,使每所农村中小学至少有1名教师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骨干班主任进修班,每所乡镇初中、中心小学主干科目至少有1名教师参加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在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形成适度规模的农村骨干教师梯队。各地要充分利用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对参加新一轮全员教师培训、中小学骨干校长、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教师进行免费培训,对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注重改进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完善培训内容,搭建教师专业成长阶梯
按照本地培训为主、外训为辅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校本培训与进修培训、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专家讲课与自学交流、网络培训与文本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实效。培训要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分层次开展。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要继续加强新一轮全员教师培训,精心遴选专家培训团队,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知识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学习型团队建设为载体,以校本培训为支撑,扎实推进全员培训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在德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师德素养和专业素质。对各级骨干教师,要加大学科专业培训力度,重点关注有效的教师行为、有效的课堂效果、有效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价。 对于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可以采取高级访问学者、在职培训等形式开展研究型培训;对于地市级骨干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诊断、同伴培训、同课异构培训等形式开展培训。只有分层次、分学科、分等级开展培训,才能真正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在设计培训内容时,要根据培训层次和类型,以教师需求和解决问题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培训内容,尽量避免培训内容雷同和交叉重复,增强新颖性、灵活性、连贯性,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考核方案,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形成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一体化的评估体系。
培训前进行的决策性评估主要针对培训目标分析、培训需求、培训内容规划、培训队伍结构与层次、培训时间与场地安排等进行评估,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中开展的形成性评估主要针对培训过程进行,其目的是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过程的有效性。培训后开展的结果性评估主要包括: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受训人员满意度、受训人员吸收与理解情况、培训后教师的应用、能力与效果、个人成就与组织成就等。综上所述,培训目标切合实际,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培训方法恰当有效,组织工作完善有序,培训效果得到保证。 此外,各中小学都要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完善培训学分登记制度,改变只记录课时数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将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培训学习、外出教育视察、专题研讨会以及公开论文专著等纳入学分管理范围,将其培训时间和学习成果记录在培训档案中,与职称晋升、职务晋升、年终考核挂钩。做好上述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师范培训机构和中小学的协同效应,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大培训投入,整合培训资源,促进教育培训健康有序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培训教师是政府的责任。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两基”任务完成之后,各地在办学条件根本改善的基础上,把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为此,各级政府应逐步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将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和开发各类优质培训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支持和服务,努力实现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和水平。此外,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也应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更加重视地市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国家级培训范围有限,省级培训只起带动作用。 大量的日常培训工作必须由地市级、县级培训机构承担,为此,建议地方政府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加强地市级、县级教育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同时,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熟悉培训业务的师资队伍,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和培训机制创新。根据形势需要,进一步整合培训、教研、电化教育、电大等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资源,实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整合效益,使其成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