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关键在教师素质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高质量发展”立柱架梁的关键之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今天,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了!“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界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下一步教育该如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

“好教师是好学校、好教育的重要标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说,“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途径。”

“几千万教师素质的提升,不能只靠教育部门一个部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阳县龙洲坪镇华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说,“当前,我们需要系统规划,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办好教育!”

优质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好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一系列有关教师待遇、教师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已在结构、质量上全面升级。”周洪宇充分肯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然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教育工作重心实现“高质量”战略转移,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

“教育改革发展必须更加坚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对教师的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用一句话概括“政治素养”的内涵:“教师要更加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教育局局长黄岩在一线观察发现,“教师作为教育的实际执行者,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提出“下一步要强化教师作为‘教育政策执行者’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精神领袖’作用将更加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教师要用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影响学生。”

“教师要增强法治意识,用教育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张志勇举例说,“教师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尊重学生的休息权利、隐私权等。”

“整合者将成为教师的重要角色!”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浩说,“教师要把线下和线上、家庭、学校和社会、跨年级、跨学科进行整合。”

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将得到强化,教师“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更加凸显。

刘希娅提出,“教师要转变工业化、统一化的教学组织行为,主动适应和支持幼儿差异化的发展需要。”对此,临沂市人大代表、临沂市教育局副局长易永贵建议,“教师要当好学情分析师、课程设计者”。

“教师要有激情去教书,能够在课堂上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深圳市罗湖区兴源学校副校长邓小红认为,“这应该成为‘好教学’的重要标准。”

当前,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方式更加开放、多样化,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优势。

“终身学习应该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刚性要求”,上海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周增伟说,这种学习应该是有重点的自我建构,“一是要研究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和期待,二是要把专业体系从学科知识转向学习科学、认知科学。”

适应智能时代的特点,张志勇提出:“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教育信息素质、教育数据处理能力和教育数据伦理等。”

可以看出,在教育优质化阶段,精神引领、学研修、法律素养、信息素养等将成为新时代好教师特质的关键词。

高目标、新挑战,要求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教师发展支撑条件。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夯实基础、构建教师发展新框架、新格局尤为重要!

给老师一个安宁、平静的环境

“一个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心理环境。社会对教师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发展的政策导向,教师评价的机制和策略等,都影响着教师的发展。”刘希娅一针见血!

“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给了教育工作者很大的鼓舞。但现实中,教师的发展却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刘希娅呼吁“全社会要多关注、多支持教育科研,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焦躁浮躁,为教师发展提供一个风平浪静的良好生态。”

这种“干扰”首先表现为“负担过重”,正如黄岩所说:“你希望一棵树长大,但你却不断地移动它、摇晃它。”

“我们希望教师素质高,但他们没有时间去学习、研究、观察、体验、思考。”周增伟反问道,“教师的素质结构没有注入营养,教师何来作风、品格?何来引领学生?”

那么,老师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刘西亚说出了许多老师的心声:“非教育教学事务占用了老师太多的工作时间。尤其是上级安排的社交事务,比如关注公众号、转发或下载APP、注册平台、学习答疑等,都以‘重要的事情’为名,给老师带来压力。”

在高度重视之下,2019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20条”,旨在推动各地形成“界定科学、权责明确、协同实施”的教师负担管理体系。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省已陆续按要求出台减负清单,但这只是第一步,地方政府仍需细化落实,完善减负长效机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第二,这种“干预”还表现为“社会对教育专业权威缺乏尊重”。

黄艳总结了两大表现:“第一,家长常常用只看分数、只看考上不看高的评价标准给老师施压,老师怕学生成绩不好,怕家长给差评,就把全部时间投入到狭隘的应试教育中,教育的内在规律被遮蔽了。第二,社会用舆论绑架学校和老师,只要家长一闹,学校和老师往往就成为舆论的焦点。”

刘西亚也有同样的感受:“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掩盖事实,让教师承担无限责任,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评估是一个关键问题,”周增伟说。“在评估中,我们要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育人。我们要把专业标准和教师发展标准合二为一,把教育标准中排名第一的教育指标放在教师评估的首位。”

同时,不少代表、委员、校长指出,极少数教师打着“有偿补习”的幌子,过度剥削教师道德资源,损害教师尊严,给那些甘于清贫、勤奋工作的好教师造成心理干扰。

对此,易永贵建议:“需要家校协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师德师风工作框架、师德考核指南,把好底线。”刘法英建议:“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

“过重的负担、过多的外界心理刺激,让教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从事教学和科研。”黄艳问道,“教师发展是否应该有系统的规划?是否应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综合管理?”

要重在治理,重在治本。周洪宇提出,为了保障教师权益,“要加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这其实就是在培育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张志勇总结了这个生态的基本规律:

“这个生态应该更加注重依法治教、尊重规则、依靠科学!”

扩大工资和职业培训,优化结构

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有两部分用于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工资福利,关系到教师的职业认同;二是专业培训,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面对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继续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地方公务员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多次下发通知,把“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地方公务员”作为督导检查的重点。从2020年7月1日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还在“微言教育”和“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开通了举报平台。因此,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是政府支持的一项举措。

但也有部分教师抱怨获得感不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地区差异大,特别是城乡差异大;二是随着房价、物价上涨,各行业收入增长,教师职业横向比较竞争力不强。

多年来一直呼吁提高教师待遇的刘希娅也表示:“纵向看,这几年教师收入确实在提高,但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她呼吁继续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

为激发教师内在活力,易永贵建议,“强德固根基、建党铸魂”与“实施校长职级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齐头并进。

对于教师培训,与会代表一致同意,要做好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

“教师教育应成为师资培训的核心支撑”,邵志浩在吉林省某县调研时感到很意外,“该县小学思政课教师中,只有极少数是高校思政专业毕业的,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教育效果会大大减弱。”

张志勇还建议:“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以尽快恢复我国中小学教师精英教育的传统。”

目前,非师范院校也广泛涉足师范教育。邵志浩建议,这些高校在培养“准教师”时,应注意四点:“重视教育教学相关课程的设置;强调师德修养;教授学生基本的管理和人际交往技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聚焦职后培训,大家的建议集中在两点:一是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机会和平台建设,二是优化培训经费使用结构。

“高水平教师进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仍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张志勇建议,“加快全面实施县域和农村教育定向公费师范生培养。”

“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培训资金和信息资源,规模小、师资少,教师这个职业很孤独。”这让邵志豪很心痛,当他看到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文件时,他呼吁“地方政府要赶紧行动起来,这对农村教师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在省、市、县、镇(校)四级教研体系建设中,乡镇层面是薄弱环节。”易永贵反思了乡镇层面教研的困境,“以城市或县为单位的教研无法与基层乡镇教师的需求精准结合,乡镇教师的有效培训机会也非常少。”他建议开展乡镇一体化教研,探索乡镇层面教研的新路径。

针对乡村教师投入偏低的问题,周洪宇建议:“一是新增教育经费要主要向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和专业发展倾斜;二是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在中央加大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投入力度不能减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积极性,建立法定的乡村教师经费长效机制。”

此外,与会代表一致提出,应按照全国培训、区域培训、校本培训的顺序,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和培训方式。

对于国培,邵志浩建议:“要根据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形式。”

“地方教师培训经费非常有限,校本培训经费更是稀缺,校长们只能自己掏牙缝省钱。”黄艳建议,“培训经费应适当向更加精准、有效的校本培训倾斜。”

学校应该认可老师,给他平台,给他鼓掌

采访中,不少校长抱怨“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但周增伟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教师专业意识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学校是关键。”

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院的一项匿名问卷调查显示,谢家湾小学90%的教师未感受到职业倦怠,85%的教师认为自己有价值、有前途。

“如果教师在工作中很少经历积极的自我实现,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刘曦娅重点谈到两点:“第一,关注教师的生活状态,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被关心’;第二,用项目驱动教师职业自我实现。”

项目驱动也是东北师大附中教师专业意识的引擎。邵志浩介绍,学校里的项目合作小组覆盖了全体教师,学校还成立了跨校区、跨国界的STEAM研究合作体,学术氛围浓厚。

“校长的眼光很重要!有的学校只有少数负责人参与科研项目,大部分教师缺乏平台,没有机会把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对象。”周增伟建议,“校长要加强组织设计,让每个教师都有目标、有任务,用平台、项目带动教师科研反思。”

当发展需要出现时,专业培训对教师来说就变得有意义!

针对教师在观念更新、课堂创新、交流方式等方面的学习需求,邵志浩建议“多交流,多体会,多基于实践经验的反思”,核心做法是“让教师走出去”:从听专家报告,到访姊妹学校,到高校补课,到出国交流,再到与高校专家合作项目,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良性反馈与促进机制。

学校如何评估教师会对教师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对教师的评价,要注重公平与激励”,刘希娅建议,在方法设计和实施上,“一要树立科学稳定的评价导向,二要形成多元化参与的评价机制,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要少一些攀比、多一些猜疑,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支持。”

当老师们取得了成绩后,学校就会想方设法搭建展台。

北京101中学校长陆云泉分享了自己的教师发展之路:“我们非常注重了解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新的发展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机会和展示平台。”

除了表彰,邵志浩还经常邀请老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师德师风:“有时候,老师要的不是荣誉、金钱,而是认可和尊重。”

毫无疑问,这些学校在教师培养理念上,有一个共同点:认可教师、给教师平台、为教师喝彩!

众人拾柴火焰高。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早日形成“英才竞教、师出同门、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才能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记者 吉小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1341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