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教师节来临,又长出了一圈成长的年轮。日复一日,当时间从晚上备课的灯光下悄悄溜走,从上课的清脆铃声中溜走,从批改作业的笔尖下溜走……忙碌的你,是否感到幸福呢?
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是灵魂的塑造者,站在这崇高的荣誉之下,你可曾想过,教师的幸福在哪里?
(一)
教师的幸福不能只靠自己,希望政府重视教育的政策更加务实,希望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更加浓厚,希望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这些,或许都能让你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然而反观我们自己,在通向幸福的道路上,教师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
也许,繁琐的工作不允许你思考幸福与否,只是日复一日地匆匆向前。在偶尔闪过的瞬间,你会略带忧伤地问自己:生命在哪里?我又在哪里?我低着头行走。我该如何面对每天的迷雾、阳光和孩子们那张张迷茫的脸?
我们来听一个来自国外的故事。31岁的美国数学老师肯特每年都会亲近大自然。过去几年,他深入自然,近距离记录下长约19公里的门登霍尔冰川下的冰洞不断融化和冻结的奇观,并绘制出它们不断变化的过程。
Kent不是个无聊的人,闲暇之余,他有自己的兴趣和专注。冰川下洞穴的美景缓解了他的压力,激发了他的灵感。一个可能和我一样疲惫的Kent走出了冰洞,一个朝气蓬勃的Kent回来了,站在了学生们的面前。而且,这不仅仅是活力,还有阅历、视野,以及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感悟。这些生命的印记,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生活,也成为滋润学生的雨露。
跳出单调平凡的生活,敢于改变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惊喜,从生活中积累教育智慧和财富,才能拥有更快乐的职业,更有信心给学生带来这样的惊喜。很难想象一个个人生活失败的老师,能拥有快乐的教书育人生涯。懂得追寻生活的诗意和幸福的老师,才能给学生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或许你会问,这么忙的话,哪里有时间呢?
当你开始热爱它的时候,时间就变得充裕了。不要给自己太多借口,你的时间和生活由你自己决定。长三角名校长、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校长罗玲芳在兼任三所学校期间,从不忘户外探险,在荒野中徒步,排遣思绪。她说,在路上是她思考教育的最好时光。她还是一名茶艺师,每年春天,她都会和孩子们分享来自大地的茶香。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里有生活的激情,也有教育的快乐。一切在教育之外,一切在教育之中。幸福的个人生活与幸福的教育生活完美地融为一体。我们在生活中思考和诠释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中寻求和实践我们的幸福的职业生活。
热爱教育、热爱生活——这是教师幸福的起点。
(二)
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每个教师的感受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只满足于读课本,不想在教书育人这个职业上做出什么成就,那么你就很难在工作中感受到持久的幸福。
“经师易求,人师难求”。教书育人,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相信大家在踏入教学舞台之时,也督促自己不仅要做一名学术造诣高超的教师,更要做一名品行端正的师表。然而时代变了,今天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增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给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时代,做一名“经师”也好,做一名“人民师”,已经完全超越了所有教师以往经历的总和。
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最高持有者时,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的挑战?
当教师的权威在学生、家长对教育民主的要求下逐渐被削弱时,该如何引导学生的成长?
当MOOC为学习者提供几乎与真实课堂一样的体验时,有人预测“大学已死”,大多数教师将被取代。您如何适应这种教育和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长远来看,教师这一职业仍然充满光明前景,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知识传递的单向教学模式即将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互动、相互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将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寻找创新的钥匙。在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平等的学习者、研究者、领导者,在互动中引领和激励学生将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
同时,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教书育人”的责任与“立身处世”的责任紧密相连,“立德树人”实际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灵魂之间,要唤醒彼此,谈何容易?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可爱的品质,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唯有爱,才能让心感化心,唯有爱唤醒灵魂;唯有爱,才能真正守护学生的成长。
特教老师余毅教过的学生中,有4名学生患有口吃。余毅经过调查发现,这4名学生口吃的“成因”其实各不相同。一个是舌头短小;一个是被父母宠坏,语言不标准;一个是小时候模仿口吃者说话;一个是思维迟钝。她为这4名学生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余毅的经历告诉我们,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征都是不一样的,你需要在差异中细心观察、发现、研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然后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
每个孩子内心最隐秘的角落里都有一根独特的心弦,只有把自己的心弦和孩子的心弦接在一起,才能与孩子的心灵产生共鸣。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能够轻松地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就是幸福的源泉。
(三)
和学生在一起,本是一种幸福。然而,如今,职业倦怠正在悄悄侵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外部压力也在不断侵蚀教师的成就感。当工作时间被无限延长,肩上的责任成倍增加,当努力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当日常工作变得机械而毫无生气,你还能靠什么支撑你的职业幸福感呢?
陶行知说,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带来伟大的幸福。教师这个岗位很平凡,但教师做着伟大的事。开启人的智慧,传播道德,延续文化脉络,培养人才,做这样的大事,怎能不感到幸福和有福?“壮乡活雷锋”魏藻祥看到村校没有老师愿意教书,便辞去村支书的职务,甘愿做孩子们的领头人。有人说他吃错药了。当被问到想要什么时,魏藻祥说:“我不要钱,不要官,我只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有文化,有知识。”
是的,教师的幸福在于对这个职业价值的认可,以及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他们坚守山村,生活贫困孤独,却延续着山村的文化传承,放飞孩子们的希望;他们加班加点,精疲力竭,却换来的是帮助孩子们成长。当你意识到这些成就和荣誉时,你就会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是多么的不易和幸福。
整天和学生在一起,是一份让人年轻的工作。“十年浩劫”结束后,已年过花甲的司霞不顾领导的劝说,坚持从教研岗位回到讲台。当大家担心她的身体能否承受时,司霞却乐呵呵地说:“再重的工作我也不怕,我喜欢孩子,和他们一起生活,让我感觉自己永远年轻。”当你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职业乐趣时,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工作多么复杂,偏见多么令人讨厌,都无法动摇你对讲台的眷恋,无法动摇你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
学生是教师职业认同的基础。作为教师,看到学生“一天天长大,从无知到博学”,就像看到花草发芽、果树长出枝条,从中体会到职业的价值,成就学生的喜悦。如果你热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你就不会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难管、家长挑剔,反而会从像司夏这样的学生身上,找到青春和尊重。
教师也是智慧的探求者。四川宜宾特级教师陈雅梅出生于教师世家,30多年前,她遵从父母的嘱咐,勉强走上教学岗位。30多年过去了,她已与讲台融为一体。丈夫多次开出高薪让她跳槽,但她不愿离开。49岁的她甚至还在读教育学硕士学位。是什么让她如此执着?陈雅梅说:“是当老师的快乐,是与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是不断学习、研究的快乐。”
学习、研究、反思、创新,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做些研究这条快乐之路。”爱上读书,注重学习新知识;每日三次反思自己,不断反思教学;关注教育问题,刻苦钻研。你就能摆脱教师低水平重复性工作带来的枯燥,在追求创新中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与快乐,获得专业成长。
发现职业的价值、享受职业的乐趣、感受职业的魅力,是教师幸福的关键。
(四)
教师除了教好书、育好学生,还应该追求什么?这并不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认不清这个问题,疲惫、苦闷、徘徊就会接踵而至,幸福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麻风病肆虐的世界里,云南广南县的农家贵老师坚持了27年。他克服了对疾病的恐惧和对困难的逃避,一个人撑起一所学校,帮助受歧视的孩子重拾尊严。农家贵的精神是可贵的,因为他几十年来默默坚持。他坚持的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他让我们相信,教师职业的背后一定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是点燃教师职业热情的持久动力,也是个人幸福的必由之路。
古今中外,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是一群有精神追求的人。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教师,就会发现教师的角色从来就不只是“教学工匠”,他们传授知识、启迪人心、延续文明、秉持良知,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远比三尺讲台要宽广得多。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求智慧和真理,被誉为“雅典的良心”。25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几位弟子被困匡地,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孔子依然坚信“天不失礼”,维护和延续“礼”成为他一生的全部价值。
即便是教书育人,也不容易。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生理学家罗伯茨始终忘不了一位名叫布鲁克斯的小学老师。无论罗伯茨答对了没有,布鲁克斯都会开心地大喊一声:“太好了!”这声发自内心的呐喊,让罗伯茨终生难忘。因为他从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布鲁克斯显然把“人的修炼”视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用诗意的语言来说,老师应该带领人们走向有光明的地方,这是老师的精神追求,有了这样的追求,人类的精神和生命才能在文明的层面上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老师自己也找到了通往幸福之门的路。
(五)
有追求,就有动力。
有了精神追求,教师就会不断鞭策自己学习、探索、创造,不断挑战自己的智慧、人格和能力,每一天都是新的,人生和才华也得以在过程中得到发展。
如何才能把人引向有光明的地方?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又被赋予当代内涵的命题。“教师是人的榜样。”霍懋政说,教师的素质就是学生的素质。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教师的工作始终是用心去做的。当一辈子教师,学一辈子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不断唤醒和激活每个人心中的智慧、勇气、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引向有光明的地方。
高尚的精神追求对社会、对学生、对教师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当教师拥有精神追求并坚持下去时,就会找到连接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桥梁,找到融汇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幸福体验。
不难想象,当一个顽皮的孩子因你而成为国家栋梁,当一所学校因你而出名,当一个小村庄因你而走出封闭,当一种濒临消亡的文化形式因你而得以传承,你会有多么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来自于教师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成就了教师的个人价值。
教师幸福说到底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与感受,但只有当教师把“人性修养”当成一种精神追求时,才能真正感受到幸福。
孟子说,“育天下英才”是“人生三乐”之一。拥有优秀的学生并教育他们无疑是一种快乐,但如果能把普通学生、问题学生、残疾学生教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那又会是怎样的快乐呢?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树德中学教师冯荣曾说:“当老师很辛苦,很累,经常被调皮的学生烦得心烦意乱,但看到他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我心里很开心。他们来看我的时候,我心里很开心,所以来生我还会选择当老师。”
教师是一个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幸福的职业,教师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师的幸福就在于不懈的追求。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说,追求精神性必然导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