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一起长大
----读王金战老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一书的感想
李洪波(安心父亲)
因为职业的关系,之前也听过王金战老师的系列讲座,那时候主要以高中语文老师、班主任的身份学习,今天作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再次学习,依然兴奋如昨,感触颇多。
1.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前几天看了《爸爸在哪里我也不去》这本书,这是父亲送给石榴的16岁生日礼物,很感动那份细腻的父爱。今天听了王老师的演讲,感触颇深: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然而陪伴不只是陪伴,惭愧到现在我都没有做到,连自己都很少陪伴,我欠女儿陪伴!
女儿不到七个月时,我到河南师范大学攻读学科教学硕士学位。在外地待了一年多,这段时间对我来说自然是愉快而富有成果的。但妻子和女儿呢?我抛弃了最基本的陪伴。当我长途跋涉归来时,女儿已经能在枇杷树荫下稳稳地走路,胆怯地喊爸爸了。可想而知那段时间有多难熬。
女儿还不满三岁,我就以没时间照顾女儿为由,强行把她送进了全日制幼儿园。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我把女儿塞进幼儿园大门时,她哇哇大哭的情景。她双手紧紧抓住铁门框,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眼泪汪汪地哭着。
爸爸,爸爸,我不想去学校!
“为什么?”
“因为幼儿园里没有爸爸!”
出于身为父亲的本能的邪恶,在幼儿园老师抓住女儿的那一刻,我头也不回地冲向九月的寒风。
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如果不是班主任打电话找我们谈话,我们可能到现在才知道,女儿已经近半年没进教室了。每天像小尾巴一样跟在门卫后面,喊着“奶奶”,一起捡垃圾、打扫卫生、守门、整理桌椅。因为在她看来,这个陌生的门卫才是父母最亲近的人。
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每天准时接送她,不顾她的再三恳求,安慰自己:她要学会自己长大!
如今,女儿是舍店小学一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在县城上舞蹈班。在这个美丽的周末,她妈妈在医院上班,我在学校给班上前二十名的学生做心理辅导。我们三个人分成三组,难得一起吃饭。每当想到这些,我总觉得,自己欠女儿太多的陪伴。
陪是陪不陪,可我呢?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很多很严肃的借口,总想着能再拖延一会儿,再等一会儿。不经意间,青春已逝,大好时光已逝。等你醒来,恐怕女儿已经不需要你的陪伴了。认真想想,能陪她的时间真的有限。
2. 共同成长才是最好的陪伴
从朱熹的《家训》到曾国藩的《家书》再到傅雷的《家书》,家庭教育都彰显出了它巨大的力量。这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金战老师说:很多职业都需要专业训练,需要专业能力。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医生要有行医资格证,司机要有驾驶证。而无证驾驶、无证营运的职业只有一个,那就是父母。这说明父母也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成长。
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这是事实。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而是整个家庭和社会的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的教育取得最好的效果。作为家庭,我们家长绝不能只是把孩子扔进学校,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不,不是这样的!
放学后,我们除了问孩子老师教了什么,能不能问问他们在学校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回家后,我们除了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能不能陪他们玩个小游戏,讲个小故事?周末,我们除了送他们去补习班,能不能带他们去野餐,让幼小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当孩子们在写作业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放下手中的香烟和手机,拿起一本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是的,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王金战老师所言,真正需要成长的是我们家长。
别总是找那么多借口。工作没完没了,喝酒也没完没了。拖延有什么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等待。利用空闲时间陪孩子读书,陪孩子写作。这样既能帮助你成长,也能陪伴孩子。生活需要一些优雅。
龙应台在《再见》里说:“我慢慢地、慢慢地明白了,所谓的父女母子之情,只不过是,你和他的缘分,就是这一生目送他远去的背影。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的拐弯处,他的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寻。”
每次送心儿去上学,我总会想起这句话。亲爱的妞妞,我还要这样送你多久呢?我怕将来的某一天,在斑驳的树荫下,你踩着零星的阳光,轻轻地对我说:“爸爸,我能行,我不需要你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怕我会泪流满面,心碎不已。
趁你还需要我,趁我们还年轻,岁月正好,我决定,要陪你一起长大!
2017 年 9 月 17 日 晚草
关于作者:
李洪波是河南省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他喜欢读书,但往往不求甚解;偶尔写写东西,但文字不反映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