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如何撰写能感染读者的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牛牛范文…

教师职业道德体验(上)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如何修炼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

1.向他人学习

向外学习主要包括加强理论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向行业榜样学习、借鉴教育实践等。

1.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阅读获取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的理论知识,是理论学习的主要出发点和必要途径。

2. 向他人寻求建议

教师通过聆听别人的教诲、向别人请教、观察别人的言行等,取其优点而效仿,可以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3.向行业榜样学习

教育战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是师德的楷模,学习他们先进的思想和行为,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4. 致力于教育实践

2. 内部自我分析

内部自我剖析的主要方法是自省和自律。自我剖析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严肃的自我批评,并及时改正。

1. 自省

① 理论比较 ② 模型比较 ③ 实践比较

2. 独处时要小心

要使职业道德修养达到这种崇高的境界,教师应注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①要求教师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心的信念,转化为行为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即使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行事。

②从“隐”“微”处入手,狠抓落实。

③在教师的监督下,要注意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道德问题,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这句话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关键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违规处理办法》,我受益匪浅,对教师职业道德理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想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教师应经常自我反省

我认为教师的工作体现了强烈的师德意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对孩子负责,还要对社会、对科学负责。如果教学马虎,还可以过得去,但这只是敷衍了事的教学表现。如果我们养成自省精神,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可以自我审视自己是否尽职尽责。自省可以激励自己,是积极主动的表现。一个人的自知之明是可贵的,这就需要自省作为手段。不“自省”,就不知道自己哪里长,哪里短。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容易骄傲自满,久而久之,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威望。当然,唯一的办法就是靠自己努力工作。

2. 老师应该爱孩子

这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动力。教师只有具有这种道德情感,才会有做好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千方百计地把孩子教好。孔子说:“爱人,岂能不劳苦?言人,岂能不教?”就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发现而已。我主张平等对待孩子,老师要为所有的孩子服务,不能厚此薄彼。要认为我们都是血肉之躯,好学生差学生都是学生,要力争平等对待所有的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乘坐同一辆行驶的车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对孩子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因为体罚孩子往往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伤痕,造成性格残暴,不服从教育。所以我们的老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不应对孩子进行体罚或侮辱行为。同时,对于班上个别顽皮、成绩差的孩子,老师要积极帮助、教育,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而不是故意歧视,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3.言传身教,修身育人

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则。教师是孩子们天生的人生标杆。孩子们,特别是幼儿的人格养成,不是靠条条框框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先从书本上学到的,而是首先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没有高尚的教师人格榜样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教师偏袒不公正,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对社会公平的信念?

如果老师每天只是靠惩罚来管教孩子,又怎么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魅力呢?

如果老师不关心失败的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样,如果一个老师心胸狭隘,他就无法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

老师是孩子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老师是镜子,孩子是老师的影子”。以身作则,要求老师言行一致,言行一致,还要求我们举止端庄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能忘记不断学习。要知道“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要勤于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教书育人,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而师德则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孩子,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心换心,以情换友,奉献自己的一切,去换取明天桃李满天的芬芳。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把一个孩子托付给学校,就是把一个家庭的希望托付给学校……”教育是百年大计的基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至理名言,若不经过深思熟虑,甚至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他的人生道路,影响一个家庭的成长兴旺;教育一代孩子,影响一个民族的繁衍兴旺,影响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所以,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时代在变化,经济在发展,当前教育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教育方面任何一丝动静都会在社会上引起涟漪,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仔细阅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就在于,教师职业是一个自我监督的良心职业,是一个充满神圣使命感的职业!因为教师在工作中是否真正尽职尽责很难准确衡量,很大程度上是靠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去工作的!

我们的职业是伟大的,然而或许由于工作的繁忙、疲劳,又或许由于我们个人性格的特点,有时候我们的工作会出现如下现象:

一个冷冰冰、不苟言笑的老师,往往会给学生留下“凶神恶煞”的印象,学生会对他产生畏惧,难以对他产生敬佩之情,从而难以学习进步。因此,教师要有平易近人的态度、微笑的表情,善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面对“后进生”,教师不应该简单粗暴、体罚、变相体罚,而应该怀着神圣的使命感去关心、引导“后进生”学习,积极挖掘他们的潜能,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激发他们努力进步的内在动力。

面对“聪明”与“愚笨”的学生,谁能准确地说出他们之中谁是未来的人才?教育是哺育生命的事业,世界上没有比哺育生命更重要的事业。有了神圣的使命感,我们会视学生为自己的儿女;有了神圣的使命感,我们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行为;有了神圣的使命感,面对调皮捣蛋、“愚笨”的学生,我们会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冲动;我们会多一份担当,少一份怨恨。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很难想象没有爱心、素质低下的教师能带出健康优秀的学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他人的榜样,满怀神圣的使命感。教师职业是崇高的,教育事业是伟大的。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以神圣的使命感对待学生,以神圣的使命感规范自己的行为。

时刻牢记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愿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加和谐美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四)

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人为本,在各方面做好表率。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更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发挥着“身教重教”的作用。教师要想做好学生心灵的工程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以德教书育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传道授业、解难释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包含六项内容,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这六项规范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规范教师育人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1.热爱教育。

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无怨无悔,不计较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热爱教育,就是爱国、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有“献身教书育人”的决心。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我们教师的真心付出,工作中不要走捷径,更不要以报酬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所以,只有热爱事业,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青年教师尤其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好每一项教育教学任务。

2.爱自己。

教师爱自己,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改造学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尤其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教师的人生取向,不仅关系到自己是否过得幸福快乐,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一个不爱自己的教师,就不能说是爱教育、爱学生。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规范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教好每一个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地学习,积极进取,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并且治学严谨,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精益求精,积累发展,做一名优秀的“学习型”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充满自信,在生活中快乐自在,才能有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观,在工作中不迷失方向,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3.热爱学生。

这是教师一切“爱”的归宿。教师对学生的“爱”一定是父母那温暖慈祥、毫无私心、杂念的爱,一定是师生那高尚纯洁的爱。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平等对待学生,绝不厚此薄彼,视成绩而定。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平等对待学生,绝不厚此薄彼,视成绩而定。要做到“三心”,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时刻关爱学生,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要避免暴躁、暴躁,言行过于激进。要对学生耐心,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细微的优秀变化,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而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为学生做好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信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新条例还规定,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我想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的,也是一名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当学生生命受到威胁或者伤害时,教师应该在学生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要向汶川地震中的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在生死面前不畏艰险、无所畏惧、无私奉献的英雄精神,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学生;学习他们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不畏艰难险阻、在危难时刻奋力抢救学生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最高体现。

热爱教育、热爱自己、热爱学生,是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要求。每一位教师只要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民族和事业整体利益出发,认真学习、勤奋钻研、扎实工作,就无愧于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这也是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最好诠释。

在教育诸多矛盾中,教与学是主要矛盾。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是“快乐教学”的前提。教与学的矛盾主要在教师身上,教师“爱教”,学生才能“爱学”。即使其他条件都具备,如果教师不“爱教”,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不会快乐,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热爱学生、全面育人、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快乐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是对学生的热爱。爱的真谛是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有人格的人来对待。教师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有了自尊心和自信,才能形成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好,才能促进良好集体关系的形成。学生有了安全感、轻松感、快乐感,教师才能有效发挥“快乐教学”的主导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提高责任感,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提高学习精神,发扬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思想作风。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政治业务两强。要用真诚的心育人,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化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才能培养出有礼貌、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相关文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验03-09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验交流(优秀03-08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优秀1007-03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01-20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08-27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验分享07-2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优秀07-08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03-31

大学生模拟炒股心得(8篇精品文章)01-01

202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经验(优秀401-01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1012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