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确保准确诊断的关键

【图文版】脉诊操作规范一、订定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一)脉诊操作不规范的不良后果中医脉诊操作过程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脉诊结果的准确与否。教材上虽对此有明确…

【图文版】脉诊操作规范

1.建立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

1. 脉诊不当的不良后果

中医脉诊操作流程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脉诊结果的准确性。虽然教材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但由于种种原因,学习者对此重视不够,导致不能严格掌握脉诊操作规程,造成诊脉不准确,甚至出现学生终生诊不出准确脉象的普遍情况。

脉诊是一门技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和所有技术一样,它有技术要求、操作原则和操作程序。如果你不知道这些要求,不掌握这些原则,不按照正确的程序规范、严格地操作,你就永远无法真正掌握这门技术。

这正如弹钢琴、拉小提琴、画中国画一样,如果没有正确的指法、运弓、各种运笔方法,甚至运弓、握笔的姿势不对,就不可能在弹钢琴、拉小提琴、画画上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这正如手术技术,如果手术技术没有训练好,不按操作规范或步骤进行手术,甚至手术刀切割的方向没有控制好,下刀的力度不恰当,就不可能做出漂亮的手术。如果没有受过严格的脉诊技术训练,就不可能摸到清晰、准确的脉搏。

可见,脉诊不规范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真正掌握脉诊技能。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检验诊断结论是否成立的最终手段,是辨真伪、确定病因病机、部位的重要依据。因此,不能真正掌握脉诊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常常辨病误诊,误诊误治,容易导致治疗失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许多中医学院未能对学员进行严格正规的诊脉训练,不少学员步入中年后,只能将脉诊敷衍了事,甚至有学员因没有实际的临床诊脉经验,对诊脉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甚至公开宣称“这脉是假的”。

虽然这种“凡是我不认识的字就不是字”的“英雄气概”不值得我们费力去驳斥,但因为很多人对脉诊不精通,影响诊疗水平,耽误患者康复,是我们中医界应该高度重视、必须改变的。我觉得除了研制出高仿真的现代“脉诊仪”外,还应该开设脉学班、脉诊班,而这些班首先要从“脉诊操作流程规范化”培训入手。

2.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养成良好的诊脉习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说脉诊是中医诊断中唯一难以掌握的技术。根据我的经验,根据一个医生临床的情况,如果他(她)每天能认真看诊15个以上的病人,经常看流行病和危重病,把脉时能从容细心地体会指下的感觉,能跟随脉诊造诣较高的医生,得到指导,一般要3到5个月才能掌握脉诊的基本技能。

然后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书本上的理论,逐渐对脉学、脉诊有所了解,一般都成为脉诊乃至脉学的高手,甚至可能有自己的新发现。但要达到这个境界,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他(她)的脉诊操作必须严格、规范。

其实,无论是初学者掌握脉诊的标准操作流程,还是彻底改正多年来养成的错误脉诊技术,只要在开始的几天认真学习操作标准,每次都认真按照操作标准去做,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脉诊习惯,这一点都不难!

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但可以缩短掌握几十种具体脉象的学习周期,而且可以更加熟练,从而大大提高诊疗水平。如此一来,对患者和自己都能受益终身。

2.脉诊操作流程及操作规范

1. 手术准备

把脉前应选择比较安静的诊室,准备一个脉枕。脉枕要柔软有弹性;枕套宜用布或皮革。布的要用布包住,以便经常清洗;皮革要柔软、薄而光滑,以便经常用75%酒精擦拭消毒。脉枕的填充物可用木棉、弹力棉或羊绒等,高度约2.5cm。压下时的高度不宜超过2cm,也不宜低于1.6cm,以成人将手腕放在其上把脉为宜。

医生应修剪指甲,以免在把脉时留下指甲印,甚至划伤患者。

医生在给病人把脉之前,一定要让病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一会儿,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测出来的脉搏才会更符合原来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诊室应尽量保持安静,有条件时,应采用一对一问诊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患者放松,获得更准确的脉象信息。

(二)操作方法

1、病体姿势:把脉时,病人应端坐或平卧,端坐时身体不宜倾斜、扭动,手、足、臂、躯干、腿应相对伸直。

2. 医生姿势:医生面向患者侧身。

3、心平气静:医生在把脉时,要注意调息,叫“心平气静”。一方面,医生可以保持呼吸均匀,心平气静,可以利用呼吸来推算病人的脉象;另一方面,心平气静有利于医生集中精力,可以仔细观察、辨别脉象。病人也需要心平气静,特别是一些比较急躁、话多的病人,一定要等他们心平气静了再把脉,病人在把脉时,不要说话。

4、平臂:患者前臂自然向前伸,稍向内旋转约30度,前臂、腕部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腕部伸直,手掌自然向侧,手指自然放松,腕关节轻松置于脉枕上,使寸口区充分伸展突出,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脉。

5、左观右,右观左:即医生的左手观察病人的右手寸口脉,医生的右手观察病人的左手寸口脉。

6、医家指法:把脉的指法主要包括选指、放指、走指三个部分。

(1)选指:医者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把脉。指尖是指尖与指腹相接的脊线,是手指上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把脉者的指尖要平,即医者把三指放在脉象上时,三指的指尖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三指顺着病人的血管排列成一直线;手指要稍拱,与病人体表的夹角约为45度~60度。这个角度可以使指尖紧贴脉搏跳动处(脉脊)。

(2)手指放置:医生将手指放在脉搏上,分两步进行:首先,将中指放在手腕上,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放在寸部和尺部。

所谓中指定关,其实就是先尽量准确选定每个病人关脉的具体位置,再将中指放在关脉上,完成“定关”。准确的关脉位置应该正好对应尺骨小头。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寸口脉的桡动脉是一条直线。如果我们从尺骨小头顶点到寸口脉画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与寸口脉靠近皮肤的交点就是关脉的中点。

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寻找关脉中心点的方法,往往有两种:一是用中指沿手背推拿的方法;二是用拇指对应三指的方法。找到关脉中心点后,医生会将自己的中指放在关脉的中点上,这样就完成了“指中关脉”。

放指的第二步是放食指和无名指。即医生确定关节后,会把同一只手的食指放在关节前方(手腕侧)来确定英寸,无名指放在关节后方(肘侧)来确定长度。

食指、无名指摆放时,要注意三指的疏密,以适应病人手臂的长度和医者的手指的粗细。病人手臂长或医者的手指细,则手指要疏摆,反之则要密摆。确定寸时,可以选择太渊穴的位置(在腕横纹上)。确定尺时,可以考虑比较寸到关的距离相同,来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从而明确尺的位置。所以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血管的一个小范围。

(3)手指运动:临床上把脉时,医者必须注意手指的力度和力量的变化,必要时必须在原位作小范围的移动,甚至适当改变手指的位置,以感受各种脉象。常用的手指手法有提、按、搜、描、全按和单诊等。注意病人脉率(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的次数即脉率)、脉节(均匀、是否停顿)、脉位(浮沉等)、脉体(大小、长短、直度等)、脉强弱(脉的强弱)、脉势(脉的流畅、紧张等)以及左右手寸、关、尺部位的表现。

常用的具体指法: ①浮脉:指医家用较轻的指力切脉的方法。所谓“轻力”是指医家用三指轻轻地、自然地放在寸口脉的寸、关、尺部位,以触肤之力触及皮肤,此力道称为浮脉。亦称“轻脉”或“提法”。 ②沉脉:指医家用较重的指力切脉的方法。所谓“重力”是指医家用指压时,指下有明显的阻力感(脉下肌肉阻力),即表示脉已按到位。此法亦称“重脉”或“按法”。 ③中脉:指力道和位置介于浮脉与沉脉之间的切脉方法。此法一般也称“探法”。

④寻法:严密的“寻法”是指用指力由轻到中到重,或由重到中到轻,或加左右推摸,反复寻找最明显的脉位的过程,找到后,在此细心静切,直至真正摸到脉,整个过程结束。一般“寻法”多在“中”位或稍加轻重调整的位置,偶尔也用比“重”更大的指力“推筋骨”寻找“隐脉”,或移位寻找逆脉。 ⑤循法:是指取脉时三指顺着寸口脉的长轴,察脉的长短,比较寸、关、尺三处脉象的特点。操作“寻法”时一般都用此法。

⑥全按:这是用三根手指同时按脉的方法,是为了从整体上区别寸、关、尺三处的脉和左右手的脉。全按时手指力一般是均匀的(即三根手指用同样的力按脉),特殊情况下,三根手指也可以不同样用力。 ⑦单诊:这是用一根手指分别按寸、关、尺三处的脉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按寸、关、尺三处的脉。一般用食指按寸,用中指按关,用无名指按尺。另外,六个月以下小儿的脉诊,也常采用单指诊法加循诊法按寸、关、尺三处脉诊。

指法顺序:

用“浮”法按三处 → 用“中”法按三处 → 用“沉”法按三处 → 调整后(根据所摸到患者脉的浮沉强弱,调整中脉的强弱和位置)用“中”法按三处 → 回到“浮”法按三处 → 再按“中”法 → 再按三处 → 用“沉”法按三处 → 三指做“找脉”标记(直至看清整体脉象)→ 食指“浮”寸脉 → 食指“中”寸脉 → 食指“沉”寸脉 → 食指做“找脉”标记(直至看准寸脉)→ 中指和食指观察寸脉法求关脉→ 无名指和食指观察寸脉法求尺脉→ 结束。

7.脉搏诊断时间

每次诊脉,每手时间一般不少于1分钟,双手约3分钟为宜。如短时间内脉搏难以察觉,时间应延长。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时间至少为50次,即在手指下摸脉不少于50次。这样有利于细致辨别脉象的变化,而且诊脉时初按与长按的感觉可能不同,长按的感觉更清楚可靠。因此,诊脉时间应适当长一些。

至于一天之中诊脉的最佳时辰,《内经》认为清晨是诊脉的最佳时辰,《素问·脉要》云:“诊脉者,多在黎明,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尽,经络未健,络脉相和,气血未乱,故可诊脉。”然而,能在黎明看病的病人少之又少,能在黎明诊脉的医生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诊脉的时间不能只局限于黎明。

即使如此,《内经》所提出的原则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清晨,在吃饭或活动之前,内外环境比较安静,气血经络受扰最少,容易诊出病人的真脉。因此,诊脉时,应使病人处在平静的环境中,即诊脉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调理呼吸,平复心情,保持诊室安静,以便医生诊脉;另外,诊脉时间最好不要选择在刚吃完饭后,尤其不要在暴饮暴食后。

8. 儿童脉诊

小儿寸口区很短,对7~8个月的幼儿,一般采用“一指(拇指或食指)法”,再用“循法”将脉分三节。多数书籍认为2~3岁幼儿可用“一指法”,甚至认为只应观察指纹,不宜查脉。

其实,只要反复练习,适当张开三指,或粗略按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压寸、关、尺穴,就能准确摸到小儿的脉搏。我的经验是,小儿食指指纹诊脉法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如果能准确摸到小儿的脉搏,其诊断意义比小儿指纹更确切,诊断范围也更广。

以上就是脉诊的操作规范,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俗话说“心领神会易,手指上懂难”。要想真正掌握高超的脉诊技能,除了熟悉脉象理论、正确诊脉操作外,对于医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长期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及时总结经验。

【本文选自《临床脉学十六讲》,点击查看书籍详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10105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