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关尺部位与长度考:梳理古代文献,探讨基本问题

中医脉诊 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图文详解…

在脉诊客观化过程中,寸、关、尺的位置与长度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医诊断对寸、关、尺的定位及诊脉手指的放置虽然已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但还比较模糊。我国目前尚无基于大样本测量的寸、关、尺长度的正常参考范围。笔者旨在梳理古代文献中关于寸、关、尺的位置与长度的主要观点,并参考现代研究成果对这一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关于寸、管、尺位置和长度定义的文献

《黄帝内经》虽然提到了“寸口”、“歧口”、“脉口”等概念,但对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没有明确的描述。《难经》首次指出了寸、尺的位置和长度:“关至尺在尺之内,关至余极在寸之内……尺中有阴,寸中有阳,寸、尺一寸九分……关前阳动,脉当九分而浮……关后阴动,脉当一寸而沉”[1]4-5。由此可见,寸、尺一共是一寸九分,其中前九分是寸,后一寸是尺。据此,关应是寸、尺的分界,无长度。 很多医家都赞同这个观点,如杨尚善说:“据秦月人说,寸口为阳,地九分,尺为阴,一寸为一寸。寸、尺是地一寸九分,与地无干系”[2]25。戴启宗《脉秘更正》引索注:“扁鹊取关之位,置寸尺交,以为三部,实有寸尺二部”[3]。任应秋也指出:“‘寸、关、尺’是假想的,用二指也是可以的”[4]。

既然管子没有长度,为什么叫管子呢?这和传统哲学中“二生共见”有关。庞朴认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正如用“贰”来表示两个对立面的一般情况一样,用“参”来表示三个对立面的一般关系[5]100。两端,一始一终,是极端;中间是旺盛的状态,也是极端[5]96。据此可以认为:寸是一个极端,尺是另一个极端,管是中间的极端。《管子》说:“万物皆阴阳,二生共见。古之君王以此慎重进取,去留取用”[6]。庞朴解释道,很多时候,“参”表示的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佳的关系,是一种无形的状态。 正因为它无形无形,所以才特意提到要“见而见之”,用智慧去看到它的存在[5]102。我想《南经》的作者就有这样的智慧。《南经》在《十八难》中指出:“脉有三部九象……三部即寸、关、尺。上部随天,主胸至头之病;中部随人,主膈至腰之病;下部随地,主腰至足之病”[1]32。为了实现寸、关、尺与上、中、下三部对应,类比“天地人”三极,结合实际应用的需要,《南经》将寸、尺原有的阴阳两极,视为寸、关、尺三极。 管子的长度多长合适?《南京经》没有明文规定,后世不同的医家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南京经》中“寸尺一寸九分”的说法,隐含着关长一分的意思。如杨鸿明[7]认为,寸尺与尺相交之处即为关部,关之分即为寸尺与尺之间一分,尺占九分。他还认为,关部一分与尺尺九分可合为一寸,即“尺之内”。刘源[8]认为,除了“寸尺一寸九分”外,还有关之分,他认为《南京经》将寸、关、尺分为九分、一分、十分。 秦伯逸[9]把关的一分视为寸与尺的交点,即:“从臂湾尺泽穴到腕关节处,共一尺九分,这尺九分中,鱼际处减一寸,尺泽减一尺,多出的一分交点,就是关部”。

还有关长一寸、关长六分、关长三分等不同说法,散见于《黄帝内经·太素》、《宣感脉经》、《王明室脉经二中》、《南京集注》、《千金遗方》等书中。因追随者不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原文了,而是选取其中最重要的[10,11,12,13],列于表1。

一般说来,越往前,医家们的意见就越多。初唐以后,意见逐渐统一。宋代《太平圣惠方》说:“今大鱼际以下,为寸口,占九分。下一寸为尺部,合计一寸九分。中为关部,置三指。此所定寸、关、尺,以《黄帝内经》为准,永为标准,不可更改。”[13] 寸、关、尺的长度和位置,正式规定下来。此后,医家们就“三指按寸、关、尺”达成共识,并沿用至今。

“标准”尺寸长度选择

《汉书·律历志》云:“丈以寸、尺、丈为分,以尺量长……十公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此说合理,易用,量值适中。千百年来,虽历朝历代,尺长有增有减,但尺的单位制却一直延续下来[14]。以《度量衡志》所定各朝代尺长为依据,推算出历代医家所称寸、管、尺的长度及总长度。其中,有医家认为《难经》所言是以周代尺长为依据,亦作了换算,见表1。

用不同朝代尺长来推算,只是一种假设和尝试。看来,因为医家主要遵循《南京经》的一寸九分之说,不能机械地按照各朝代的测量来推算。另外,也要考虑是否用的是同样的体寸或骨寸。

《黄帝内经》和《真久甲乙经》中均未提及通身寸,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但“乙辅”的概念早在东晋就有。《黄帝内经》和《真久甲乙经》中虽无通身寸之名,但《说文解字》中有“张指知寸”之说。李俶在《骨测量研究》中记载了各种测量通身寸的方法[15]。结合赵宏明等[16]对1005名成年人测得的不同通身寸的平均值,中指2.49cm,中指外展2.31cm,拇指1.95cm,男子四指6.69cm,男子三指6.23cm。可测量的寸、关、尺长度见表2。

虽然同体寸的单位长度相差不大,只有几毫米,但在实际使用中乘以一定倍数时,差异就急剧增大。从表2可以看出,拇指同体寸的长度与周代一寸的长度最为接近。

王南月等[17]对76人的前臂进行了测量,认为1寸为前臂长(屈臂)的1/11,即寸脉总长度为前臂长(屈臂)的17.3%~18%,从前臂腕横纹后0.9%的长度开始计算。根据他们的测量数据,若以直臂长(23.60±1.83)cm为标准,则寸脉长度为(4.08±0.31)cm;若以前臂长(屈臂)为(21.08±1.63)cm,则可得寸脉长度为(3.64±0.28)cm。由于取脉的姿势是屈臂,因此笔者认为屈臂时的长度更为合理。 这也和周池的一寸九分很接近了。

表1 各朝代作品篇幅换算表

表2 不同尺码计算寸口脉搏长度(cm)

综上所述,一寸九分的长度应该以臂骨尺或周长尺为单位长度,以拇指和身长尺为参考进行比较。

鱼际隆起位置探讨

《难经》在定位寸、关、尺蠖时,还提到了两个重要概念:鱼际和尺泽。尺泽的定位并无争议,但鱼际的概念并非《针灸要略》中提到的鱼际穴:“在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18]。《灵枢本书》中说:“鱼际,手之鱼也”[19]。 《黄帝内经》太素本书云:“腕前大节后,形如鱼,故名手鱼。”[2]126。戴启宗《脉秘》引他人注:“蔡说……太阴动脉在前,比鱼际横线少一分,在后,比肘际横线少九寸。故古人以寸内九分,尺内一寸,阳九阴十之数,自然也。”[3]5。李中子注云:“寸口,动脉也。腕上拇指下,肉如鱼,故名鱼。寸口以上鱼下,为鱼际穴。”[20]所以,鱼际不在鱼之上,而在鱼之下。鱼际应指鱼际横线。 例如日本学者加藤宗博所著[21]《鲁经避邪》一书中,有附图注释“南京”,更清楚地显示鱼际在手掌后方,在鱼际横线上。

图 1 显示了鱼际隆起的位置[21]

从现代医学角度思考寸、关、尺

现代一些学者在脉诊客观化的研究中,并没有具体指出脉诊仪器在寸、关、尺三穴诊断中的位置,不够严谨。

另有一些学者对寸口、关口、尺脉位置及长度的测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闫海霞等[22]对300名大学生寸口脉搏长度与身高臂长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发现寸口脉搏长度为(2.77±0.63)cm。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寸口、关口的上下限是根据医生主观感觉是否有脉搏跳动而确定的,受到参与实验的几位医生感觉阈值的影响。刘文娜[23]利用B超观察寸口脉搏的纵位(纵位是从寸口脉搏的关部向两端测得的血流柱长度),测得60名成年男女的寸口脉搏长度为(3.16±0.43)cm。该方法比闫海霞的研究略显客观,但样本量较前者较小。 罗华云[24]认为,中指定位于掌后高骨处的关穴后,食指向尺侧前移约0.5cm,方可感觉到寸脉。作者认为,只有当在手掌拇指横纹附近或上方按压寸穴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王南月等[17]对76人进行测量,发现寸口脉长为(3.64±0.28)cm,寸口骨到腕横纹的距离为(1.87±0.29)cm。若以屈臂长度(21.08±1.63)cm为一尺一寸,则一寸为(1.91±0.15)cm长,所以寸口骨到腕横纹的距离约等于一寸。在取脉时,以掌后寸口骨定通法与以掌后三分作三寸法,两者差别不大。但临床上掌后寸口骨的范围比较模糊,所以最好以腕横纹来定位手指。这个腕横纹应该是靠近掌端的那个,也可以叫鱼际纹。 手指放置处以此拇指横纹后一分起为一寸,一分的长度为(0.19±0.01)厘米。

概括

若将上述各家现代测量结果与传统的寸、关、尺长度作比较,寸口脉长度为1寸9分,与以肘尺、前臂骨度测量的长度11寸相近,分别为3.78cm和(3.64±0.28)cm。而按现代测量,寸、关、尺长度分别为(3.76±0.34)cm和(3.16±0.43)cm,较为合理,相差不大。所以对于成年人来说,寸、关、尺的测量范围是2.73~4.10cm。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寸、关、尺的正常长度还应参考臂长(即鱼际到肘隆起的距离,也就是鱼际到尺泽的距离),约为臂长的17.3%。 取寸、关、尺三穴,距手足丘后一分(约0.18~0.2cm)较方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10098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