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六条解读。新《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对师德的本质要求。“爱”和“责”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精神。“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知法守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心就搞不好教育,没有情感就搞不好教育。 教师要时刻牢记神圣职责,树立远大志向,把个人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繁荣富强紧密联系起来,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光荣职责。“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近老师,信奉老师的教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耐心讲解,孜孜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各方面带头,做好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教育学生。要关心集体,团结合作,尊重同事,尊敬父母。正直廉洁。自觉抵制有偿补习,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新变化、永恒主题——解读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发布)的背景1、“十七大”报告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新《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修订的。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到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巨大优势”,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
从这个目标出发,教育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了。而且,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一章中,表明党中央已经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来看待。当前,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上学读书”,而且进一步要求“好学校、好书”。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师队伍。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十七大”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师的师德和职业素质尤为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是教师大计之首。”因此,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师德水平的高低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党的十七大也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肩负的重任,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的先锋,带头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这是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背景。
2、中央2004号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31”讲话是修订《规范》的原因之一(或者说修订《规范》是贯彻落实8号文件精神和胡锦涛“831”讲话的重要举措)。2004年中央8号文件第三条指出: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还存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十条明确规定:“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31”讲话中向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一个精神,四个希望”。 一种精神:“教师要体现关心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示范行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项希望: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学习,严谨好学;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甘为人先,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专心贯彻文件和讲话精神”。《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做了修改,以适应新的形式。三、规范本身是动态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年、1991年、1997年三次颁布、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上一次颁布、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距2008年已过11年,原《规范》中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很多内容需要不断完善。
教育部教师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2008年9月3日表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个人行为和师德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不能只做“传道授业、解惑解惑”的“教师”,更要做“终身学习”的“学者”。《规范》的修订也对教师职业本身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4、师德缺失,少数教师衰落趋势:人生理想趋向实用,价值标准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现实,行为选择重效益。因此,一些教师性情浮躁,热衷于吃喝玩乐,热衷于麻将、三皮,赶着上班,思考问题总是把“利”字放在第一位,用商业策划来衡量和定位自己的价值,把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志。这就使我们一些一心教书育人,具有强烈使命感和道德操守的教师成为社会关注(舆论)的焦点。人们忙着转行换岗,辅导班热衷,校园诈骗是伎俩。应试教育带来了苦果,学生为人处事的隐患很多,言行失当,教师难做,健康状况堪忧。表现:1、不爱学生。 上行:听狗叫,看猪脸,课时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少。下行:教禽兽,哄傻子,生不逢时,辱骂人不厌其烦。横条:不爱学生的人民教师表现:一是不把学生当人看,而是当成“知识”和“德行”的容器;二是不和学生交流。
师生关系淡薄,如菩萨高高在上,面无表情。三是重智轻德,只教书不育人,只教经不教人;四是厚富厌贫倾向明显;喜欢乖巧听话的,讨厌个性鲜明的学生;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讨厌成绩差的学生;喜欢父母有权势的学生,讨厌穷苦人家的学生和普通人家的学生;喜欢白天鹅,讨厌丑小鸭等等;五是随意给学生贴标签。刀伤在身上留下痕迹,伤人的话在心里留下痕迹。老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掉一个天才。老师成了学生心目中的“魔鬼老师”。六是体罚学生,不讲商量。教育学生的方式简单粗暴。 他们经常对学生进行责骂、谩骂、讽刺、嘲讽、羞辱,使用体罚甚至变相体罚,不尊重家长,侮辱学生人格,虐待学生心灵;教育酷刑:谁来拯救“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场景一:2007年19日上午,年仅19岁的女教师刘丽娜,第一节课让41名学生全部站着,不让写字,第二节课更离谱,她让学生一个个伸出手,用卷笔刀把孩子们的手掌都划破。 一开始,她用刀背,从第二个学生开始,她就用刀刃,用卷笔刀把每个学生的手掌都刮出血来,全班同学都泪流满面…… 场景二:2003年3月12日,按照学校要求,重庆市学生丁婷(化名)上午8点到校补课,但她没有按时到校,班主任王宗辉质问她迟到的原因,用木板打她,并当着同学的面对她说:“你不是好学生,长得也不好看,连当妓女的资格都没有。”
“12时29分许,丁婷从该校中学教学楼八楼跳下,经抢救无效,于当日中午12时50分死亡。”经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王宗辉因侮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场景三:2000年10月20日,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下井小学四年级1班数学老师潘广利因不满学生何伟被打,骂他“潘狗”,便提出四个惩罚条件让他选择。第一是让每个学生轮流打1000根棍子;第二是老师亲自打他100根棍子;第三是吃1000根活苍蝇;第四是吃青树上的虫子。何伟选择了第一种选择。何伟怕老师打得更重,就表示愿意让同学打他。一个女生没办法,只好一边哭一边打他,总共打了何伟200多下,何伟被打得粉身碎骨。无法忍受这样的体罚,他只好哀求,选择吃。他当即叫几个男生在外面抓了10只苍蝇,逼何伟吞下去。何伟被潘光利的“威严”吓倒,哭着抓起7只苍蝇往嘴里塞,吞下1只后,因恶心呕吐,剩下的1只也吐了出来。潘光利觉得量不够,就让何伟把吐出来的4只苍蝇都吃下去。后来,在何伟苦苦哀求下,他才作罢。
从这些新闻媒体曝光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教师的道德素质正在迅速下滑,出现了严重的“师德缺失”。这种“师德缺失”大多表现在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存在违反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伦理的行为,也包括教师心理堕落、败坏等特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例,虽然只是少数,但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崇高的职业声誉!这些“灵魂工程师”频频“出轨”的案例,为我们的社会敲响了警钟!2、不专业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作中没有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干一天本职工作敲一天钟,甚至想着当了和尚能不能免了敲钟!二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功利心太重。 任何对自己有利的事,不管多小,他们都会做;任何对自己不利的事,不管多大,他们都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