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资队伍管理:校长如何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第四章中小学师资队伍管理本章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校长的重要职责。校长要管理好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心理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二)搞好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德为才子之首”,德才兼备,德行兼备。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努力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三)搞好体育卫生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良好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 现在学生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了,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却不容乐观。如果教师片面热衷于追求分数,盲目加班,增加作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上好体育课,开展好体育活动,加强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四)组织课外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原国家教委1992年发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明确规定:“课程包括科目和活动两部分。”新课程标准更强调中小学课外活动。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活动课和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技能,陶冶性情,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有责任上好活动课,组织、指导好课外活动。千万不要把开展活动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占用课外活动时间来补上文化课,否则,你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称职教师。(五)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的关系,形成校内外教育的合力。人的一生都需要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三者的协调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应该通过教师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的关系来体现,教师应该成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络人、引导人、协调人和顾问。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教师尽职尽责地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6)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参与学校管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教材的使用,许多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教师有责任、也需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特别是对学生、教材、教法和德育的研究,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德育能力。否则,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工作。

同时,现代教师又是学校的主人,有责任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积极为学校领导建言献策,共同把学校管理好,这也是一个现代教师应尽的责任。总之,每一位教师都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自己负责,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做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二、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人应具备的素质与他所从事的工作特点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密切相关。我国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首先要教好书,完成好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具体来说,作为一名现代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素质。 师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个国家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道德要求,这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每个人所从事的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体现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服务对象的认知态度、行为规范、同事关系等。职业道德在教师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中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他素质的灵魂。

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当今人们所赞扬的教师,无一不是无私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人民教育事业的人。爱岗敬业要达到:一是要树立教师职业的荣誉感、神圣感。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承认教师工作的社会价值,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二是爱校如家,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工作,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 三、要学而不厌,不断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2、热爱学生“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不误导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师对学生的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积极性。心理学上著名的“教师期望效应”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所以他们往往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教师的课堂。相反,教师不喜欢或讨厌的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态度中体会到教师的冷漠和歧视,从而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甚至拒绝教师的要求,不再努力进步。

可见,教师热爱学生,尤其是关心、爱护“后进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最纯粹的,这种爱是一种只付出不考虑回报的爱,无私的爱,广泛的爱,不分血缘关系的爱,原则上是一种严格而又仁慈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爱其师,信其教”。当然,教师爱学生不容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是不易。因此,教师在运用“爱”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此外,教师在向学生展示爱时,也要注意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或者阿谀奉承、保护、纵容等方式方法,这必然会导致教育行为的失败,甚至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 3、团结协作任何一个单位、部门要取得好的成绩,除了每个成员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外,还需要有团队合作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教师在工作中要互相支持、配合,树立关爱他人的美德,在学生中维护彼此的威信,对学生有相同的教育要求。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矛盾,要求同存异,顾全大局,避免在学生面前损害彼此的形象。教师与领导之间、上下级关系要协调好。学校领导要尊重、信任、关心每一位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虚心听取教师的批评和建议,不在学生面前责备教师,维护教师的威信。

教师要能主动与领导沟通;了解领导的教育思想;积极配合领导开展工作;能出色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能在学生面前、在公众场合贸然顶撞领导,要维护领导的威严。此外,教师与学生家长也应不断加强联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能提高整体的教育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尤为重要。 (二)知识素养 1. 过硬的专业知识 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具有扎实的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还应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也就是说,人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但是,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也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终身学习。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有“长流水”,只有这样,教师在工作中才能推陈出新,高瞻远瞩。但是,有些人认为,师范院校所学的很多专业知识,到了进入工作岗位时根本用不上,学多了也没用,将来只要学生吃透所学的教材,就能应付教学。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不仅中小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师范院校师范生所学的更高级的专业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知识与思想也是相通的,通过学习更高级的专业知识,人的思想境界就能得到提高。

试想一下,一个“博学”“才华横溢”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现在,部分教师知识退化的现象严重,应引起重视。2、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课本上的知识只是教师知识领域中最低限度的常识,教师的知识领域只有比学校课本宽广得多,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专家、艺术家和诗人。因为每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数理化、文史地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层次都有所了解,熟悉各种学派,对人生、人生、历史、社会有基本的认识、感悟和态度。由于各种信息的不断涌现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今天的中小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不同,他们已经成为各种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和使用者。 尤其是通过网络,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比老师多得多,他们可以在课内课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这些知识和信息,就会感到不知所措,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比较宽广的文化知识基础。这里要强调的是,现代的教师还应该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我国已经开始走向法制社会,教育法制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全国各地教育领域的案例越来越多。

因此,现代社会的教师必须知法懂法,依法教书,自觉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当然,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但不断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应是教师终身的追求。 3.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体现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可以使我们走出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经验,开阔理论视野,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小学教师应系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各学科教材教法等教育理论课程,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 过去,许多教师长期工作在教育战线,但成绩平平,为什么呢?不是他们没有学扎实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他们没有知识,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句话,就是“不会教”。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是好老师,知识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是好老师。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很容易走弯路,甚至犯大错误。因此,教育理论课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三)能力与素质 1.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手段。虽然我们反对那种充斥课堂的讲课,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不会“说话”,不会用亲切有效的语言去教育、影响学生,就很难有所成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09876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