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证书”赚外快并非行业新鲜事,在建筑、环保、水利等领域尤为常见。一方面,建筑、环保企业在申请相关资质或参与工程项目投标时,被要求拥有数量不等的持有相关证书的员工,或安排持有相关专业资格的员工负责项目实施;另一方面,建设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的考试难度较大,全国范围内持证人数有限。
一位市政设计院的工程师表示,辛苦考取资质证书后,如果单位持证数量足够,不需要增加注册数量,闲置的资质证书很有可能被挂牌出售。一般资质证书通过率越低,注册费用就越高,有的证书3年的注册费用可达50万元。
此外,随着国家对注册建造师监管力度加大,不少人转向一些监管不那么严格的领域,比如消防工程师、安全评估师等。这些证件是每个公司都需要的,一级证的价格在每年3万至5万元。虽然相关职业资格管理条例中明确,工作单位与注册单位不一致的“挂证”行为,将被处以吊销注册证、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的处罚,但过去信息采集并不完善,导致人证分离现象更加严重,难以发现和查处。
业内人士表示,建造师、结构师、环评师等证书属于入门级职业资格,部分持证人员将证书登记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将加大相关工程项目不稳定风险,违规登记职业资格证书的处罚力度需加大。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就此话题发表评论。
汪玉凯:挂靠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过去政府部门设立了很多职业资格认证,很多资格认证都有其合法性,也很有必要。但有些资格许可有明显的营利倾向。各个部门对资格认证设立了门槛,而社会需求量很大,当需求和供给发生冲突时,有些人就会利用自己取得的资格证书牟利。其次,市场经济以后,市场的中介服务逐渐发展起来,各种因素造成了职业资格管理过程中的混乱。
要解决这个乱象,首先要严控政府部门的专业资格数量,其次要严管剩下的非常重要的专业资格,比如环评检测、建筑师等,未来要通过信息共享等,以公信力的方式,严格管理资格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