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线下教研逐渐向线上教研发展,形成了线上大师工作室模式、视频直播教研模式、线上集体备课模式、精准教研模式四种线上教研模式。在技术支持方面也出现了相对成熟、各具特色的平台与工具。本文根据线上教研特点及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从探索多样化线上教研模式、立足实际问题设计组织线上教研活动、加强支持与培训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线上教研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在线教研;在线名师工作室;在线集体备课;精准教研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作出“停学不停教”工作部署,教师教学岗位由线下转向线上。为应对线上教学,在线教研应运而生,成为教研发展的新趋势。在线教研作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形态[1],具有开放性、协作性、融合性等特点,它的兴起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各类教研资源、工具和平台融入到教研全过程,为传统教研开辟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如果相关平台和工具选择不当、使用不当,就会错失在线教研带来的便利,甚至影响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那么,在开展在线教研过程中,教研部门和学校该如何组织管理好?一线教师该如何设计教研活动、选择平台和工具? 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在线教研的典型模式、常用的平台工具进行分析,并提出在线教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01
创新应用:在线教学与科研典型组织模式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2.0的意见》指出,将采取校本培训、区域教研、教师选拔等多种方式,将集中培训、线上培训、实践应用相结合。本文结合各地区、各学校的发展情况,总结出四种典型的线上教研模式:线上大师工作室、视频直播、线上集体备课、精准教研。
1. 在线名师工作室模式
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以“名师工作室”形式组建网络培训共同体,以名师带动教学团队建设。2020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三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加强“名师课堂”建设,通过组建网络培训共同体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科研新形式。基于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教学科研一般有以下流程[2]:一是团队筹备阶段,包括确定教研目标、确定、组织参加教研成员; 二是实践行动阶段,提供线上教研资源与平台,组织教师定期参加线上教研活动,包括专题讲座、观课评课、集中讨论等;三是观察反思阶段,在教研过程中提交学习报告、反思报告;四是评估总结阶段,表彰教研表现优秀的教师,举办教研经验分享会。依托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线上教研,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使名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自2008年起开始探索创建网络名师工作室,采用“1名名师、10名学科带头人、N名重点培训生”的方式,构建网络培训社区。依托网络名师工作室,教师可以共享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在线备课、研课,通过专题学习等线上活动,分享教学经验、交流心得。通过构建网络培训社区,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共享名师智慧。
2.基于视频直播的教学研究模式
如今,直播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教育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主讲老师可以利用视频直播平台远程授课,外地的专家和教师可以实时观课、评课[3]。在直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音视频、分享演示文档、组织在线研讨会等。观摩结束后,到场教师进行交流点评,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沟通与反思。基于视频直播的教研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大了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以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外语组[4]开发的教研模式为例,包括启动、准备、观察、协商、生成、改进六个大阶段。(1)启动阶段,组织者做好准备工作,统筹安排,让每位教师清楚教研活动的安排和具体流程;(2)准备阶段,提前将教研内容告知听课教师,让教师思考教研内容,避免听课时的无针对性和盲目性;(3)观察阶段,主讲教师现场授课,听课教师认真评课,发现主讲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4)协商阶段,教师讨论交流,聚焦教研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5)生成阶段,教师讨论后形成书面成果; (6)在改进阶段,教研深化教学、指导教学,让教师有研有所获,保证线上教学质量。以视频直播为主的线上教研,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有研有所获。
3. 线上集体备课研讨模式
线上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教师一般通过协作平台或工具进行线上集体备课,包括以下步骤:第一,确定线上集体备课小组,准备相应的集体备课材料;第二,确定教研课题,推送相关学习资源,让教师拓展学习;第三,利用线上协作工具或平台共同备课,可以协作编辑、批注、评论;第四,反思、完善教案。教师听课后进行交流,指出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案。线上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通过磋商讨论,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5]。
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教育局为例,该县在疫情期间成立学科骨干教师备课组,组织骨干教师“云备课”。一是确定备课组,分学科成立学校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研讨小组,明确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职责。二是提前安排教学内容,统筹线上教学资源;组织骨干教师协同备课,不断打磨教学内容,做到各校一案、一校一策;科学设计学习计划,每周教学内容由教研责任人员检查、审核。同时,师生同时听课,注意教师线上教学与返校后课堂教学的衔接。通过集体备课,开展常态化线上教研活动,研讨各学科专题培训和学习资料,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和效果。
4.精准教学与研究模式
精准教研是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收集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多模态数据分析,从而支持课堂教学行为优化和精准宏观教研决策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6]。精准教研围绕教师教研需求,通过对教研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和诊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例如,北京市房山区针对区域内教研需求与教学体验不清晰的问题,建立了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全面客观的教育数据。通过采集课前、课中、课后师生数据,对师生教学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一方面精准配置各类教学资源,提高区域教研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区域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教研目标与内容,使教师教研更加精准、有针对性。
上述四种典型的在线教研模式,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或组合使用。在线名师工作室教研模式,适用于建立教研共同体,依托在线教研平台,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基于视频直播的教研模式,灵活互动,不受时空限制,支持教师开展大规模在线教研活动;在线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可作为在线直播教研的补充和支持;精准教研模式,需要智能化技术和平台的支持,在教研过程中收集、分析、评估数据,为教师个性化决策提供支持。
02
科技赋能:在线教研平台工具
在线教研的开展离不开网络平台和工具的支持。好的在线教研工具可以促进教师的参与和互动,更好地支持教研活动的开展。目前,在线教研常用的工具平台主要有四类。
1. 在线教学科研平台
在线教研平台是指通过互联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平台,用于组织和管理教师学习和教研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中国教师培训网、教研网贴合各地教育实际需求,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为全国中小学提供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和教师发展资源。“一师一精品课、一师一课”平台通过在线“展示课”和“精品课”评选等形式,组织教师观课评课,开展在线教研,推广优秀教学案例,使教师通过学习优秀课程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2. 在线直播工具
受疫情影响,网络直播工具在教研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功能也各有优势(见表1)。对于计划以网络直播形式开展教研活动的教师,笔者有以下建议:第一,在选定直播平台后,应提前熟悉直播平台的功能;第二,可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提问或投票等,活跃网络教研氛围;第三,有条件的教师需开启摄像头,保持现场感。
表1 在线直播工具主要功能
3. 在线协作文档工具
在线协作文档工具支持多人同时协作,可以满足教师在线协作备课的需求。教师可以在线撰写自己负责的教学模块,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他教师的撰写情况,并可以实时修改编辑,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文件共享。表2介绍了三种常用的在线协作文档工具的主要功能。
表2 在线协作文档工具主要功能
4. 项目管理和数据收集工具
在教研过程中,为了有效沟通、管控教研进度、有序推进教研实施,可以使用专门的项目管理工具。表3所示的项目管理工具可以满足教师任务安排与发布、教研进度管控、文件共享与保存等需求。教师还可以使用在线数据收集工具对教研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在教研期间随时收集、分析数据,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研过程中的问题。
表3 项目管理和数据收集工具的主要功能
03
可持续发展:促进在线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建议
在线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如何实施在线教研、确保其有效性,仍需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努力。本文针对在线教研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促进在线教研的可持续发展。
1. 借助科技平台工具,探索多样化的在线教研模式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各类技术平台的应用不断拓展在线教研的渠道。例如,在线视频技术可以还原真实的教学场景,让教师基于真实课程开展教研,为教师反思、评价提供空间[8];各类社交软件(如微信、QQ、钉钉等)的使用,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师在社交中学习[9];基于优质课例的在线教研,让教师不再受地域限制,通过在线平台更好地交流、合作、探索综合内容[10]。由于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各地开展在线教研的模式会有所不同。应注重教研模式对本地区、本学校教师的适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探索构建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在线教研模式。
2.围绕实际问题,设计并组织线上教研活动
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以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线上教研不是传统教研的“线上复刻”,也不能简单地将线下的教研活动搬到线上。线上教研过程中,授课人、听课人、评论人均在线,教研缺乏现场感。因此,线上教研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避免教研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增强教师的参与度。同时,为避免直播形式单一,教师可通过单元或主题进行整体教研活动设计,将教研前期工作、线上教学、听课评课、讨论协作、教学反思等环节纳入设计,满足线上教研的现实需求。
3.加强支持与培训,提升教师在线教学与科研能力
在线教研对技术平台的可操作性和网络环境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一方面,教研部门应建立在线教研支持与服务团队,通过提供平台使用说明和相应的资源文档,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相关软件工具,为教师在线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教研部门还应组建在线培训共同体,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教研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教师在线教研能力。例如,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教师培训管理者高级研修项目就以线上方式举行,培训以主题报告、小组交流宣讲、专家答疑等多种形式,围绕在线教学设计、技术资源等问题展开[11]。
同时,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在线教研能力。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在线教研工具,适应在线教研的方式方法。在工具和平台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研需求进行选择。其次,要利用好在线教研资源,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里面有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课件、教学记录等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相应的微信公众号资源,如“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创新”、“教研网”等微信公众号,都推送了大量的优质教研资源,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研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用好智能平台工具,迈向智能化教研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更新,也推动着教师的教研模式走向智能化。学校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可以采集、整理、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数据,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准的教学行为分析数据。通过对教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和挖掘,可以为教师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行为诊断与干预,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通过对教研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还可以优化教研评价手段和方法,满足多样化的教研领域和个性化的教研服务需求。
04
结论
在线教研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力军,以教研促进教学、培育教师是教育教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13]。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教研形式不断变革发展。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在线教研的方法和经验,用好新一代智能技术与平台的优势和潜力,整合互补线上线下教研优势,优化在线教研路径,不断探索构建在线教研新模式,推动在线教研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一般项目“面向‘互联网’教师教研模式转型与变革研究”(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
[1]胡晓勇,易西天.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学在线教研开展的影响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9-77。
[2]曹宇星,王东红,饶嘉婷,胡小勇.教研共同体:网络社交网络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J].数字教育,2019(4):24-29.
[3]修亚迪,胡小勇.远程协同教研:云技术突破教研资源壁垒[J].数字教育,2019(3):47-51.
[4]金鹊平.在线英语教研的实践与启示[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4):73-76。
[5]陈玲,张俊,王晓峰,余胜泉.面向知识建构的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模式研究——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3(6):60-67.
[6]林子柔,胡小勇.精准教学与科研:数据驱动教师教研效能提升[J].数字教育,2019(6):42-46.
[7]李战旗,王昌祥,魏淑珍.大数据驱动精准教研[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1):82-84.
[8] B, DAVIS EA, CHAN CK K. A论[M]// R K. 著. 第 2 版. 纽约: 出版社, 2014: 707-725。
[9]曹宇星.互联网教学与研究:迈向新时代的发展——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J].数字教育,2019(1):10-14.
[10]但伟,魏,惠玲,凌玲.中国农村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研究[J].农业学报,20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