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同一个方向
北京教育(德育)杂志社2021年第2期
在本组论文中,清华大学医学院吴宁、数学科学系杨静、人文学院顾涛、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刘亚辉、邱斌、季学武等分别对医学课程、理科课程、文科课程、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教务处副处长李姣系统总结了清华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北京教育(德育)》杂志上,引起同行的关注。
吴宁提出,清华大学医学课程围绕清华大学提出的“细微举措、成效显著”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在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堂形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努力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顶尖医师和科学家。
杨菁在清华大学数学课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从四个层面探索了在理科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经验和规律。第一是“立”,教师以身作则,立德树人,言传身教;第二是“引”,在讲故事、联系现实热点、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引入思政教育;第三是“挖”,挖出正确切入点,进行正向引导;最后是“拓”,拓展专业之外的认知,跨学科,丰富自我,更好地实现价值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相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
顾涛以《孔子学》课程为例,全面呈现了该课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方法路径。在课堂模式上,该课程以圆桌小班讨论为主,初步建立了富有挑战性的文科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设计上,该课程形成了“孔子+鲁迅”的融合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作为重要的思想支撑,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该课程成为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后,为各文科专业本科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支撑。
刘亚辉、邱斌、季学武以《汽车结构(二)》课程为例,展示了工科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经验。一是本课程注重“抓两条线”,即在抓好功能需求、基本原理、结构实现这三条逻辑线的基础上,增加结构发明创新的时间线,回溯学科发展历史,培养科学创新思维;二是本课程注重“打格子”,即紧密结合我国汽车行业成功科研案例,特别是清华大学个人和团队做出的科研成果,凝练清华格子,树立发展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抓两条线、打格子”,把被动的倾听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从而给学生在能力、科学思维、价值观等方面带来更大的启迪。
李姣对清华大学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方案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清华大学在“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准确把握了一个“全面”字,积极探索措施“细腻”、效果“鲜美”的思政课建设方案,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一整套制度“组合拳”。学校特别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内生性,着力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制度落地,为全面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支点,开创了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以上思政课程研究论文均基于清华大学长期的教学实践,从校级思政课程建设的制度设计到文、理、工、医四个具体学科的实践创新,全面剖析了当前思政课程建设的难点与路径,为当前高质量构建思政课程工作体系提供借鉴。
关于作者
吴宁,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主讲医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等课程,曾获北京市本科精品课程、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年度教学优秀奖、毕业生眼中的好老师等奖项。
杨静,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副教授,长期从事代数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称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励,独立主持教育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简明线性代数》。
顾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日新书院副院长、历史系副主任,主讲《孔子学》、《史记学》、《古代亚洲内陆边疆》等课程,曾获清华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思政组一等奖、“清华式”征文大赛一等奖。
刘亚辉,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汽车结构(2)》主讲教师,曾获清华大学首届年度教学优秀奖等教学奖励,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清华大学教务处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姣教授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荣获“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奖项。
+ + + +
附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