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经历了三十年的嬗变。 这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取得了以下发展: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渐清晰; 师德教育手段更加有效; 教师师德培训实行岗前岗后一体化。 总结和概括这些发展特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呈现出从“专业”到“专业”、从教材到实践、从经验到制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 专业精神; 实践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到,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制度规范不断被完善。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加丰富有效。 新形势下,我国只有吸收传统师德精髓,借鉴其他国家师德教育的先进理念,才能树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发展
1.从经验到监管:第一个十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1983年,中华全国教育工作者联合会召开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推动全国学校师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1984年,在总结地方学校制定和实施师德教育规范的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教育工作者联合会联合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稿)”。 试稿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六项要求,规定了教师处理国家、社会、家长、学生、同事关系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图借鉴地方高校师德教育的经验教训。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个以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文件,对于推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标准的明确和完善:第二个十年
1991年,国家教委、中华全国教育总工会在总结《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修订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本精神与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 1997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产生重大冲击,部分教师受到“全民做生意”浪潮的影响。 新形势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991年,国家教委、中华全国教育总工会修订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加了“诚信教学”项,引导教师抵制影响。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师德内容已逐步渗透到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 修订后的守则已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定,并沿用至今。
3、凸显专业务实:第三个十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师德标准逐渐凸显其专业性和实践可操作性,针对不同性质的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师德教育标准。 2000年,教育部、中华全国教育工作者联合会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试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六点要求,特别强调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和教育机制受到关注。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后,师德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热议。 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网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将“保护学生安全”纳入其中。 新修订的《标准》增强了可操作性,这也正是此前《标准》的薄弱环节。 其中的项目都是教师通过努力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在每一项的最后,都列出了教师不应该做的行为。 “比如‘爱学生’一节,要求教师关心、爱护所有学生,不得嘲笑、嘲笑、歧视学生,不得体罚、变相惩罚学生。”[2]
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演变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渐清晰
一是从讲政治到讲专业。 我国古代有一个重要的教师思想:教师要有强烈的政治觉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将教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3]我国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 教师曾被视为党和国家政策的“传递者”,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应的师德标准和师德教育往往从政治思想层面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不是仅仅从教育这个特殊的、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的角度来看待师德教育。 然而,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性也日益凸显。 “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中,教师职业道德向职业道德的转变始终是一条重要线索。教师素质与专业精神密不可分。因此,教师从抽象、模糊、无差别的师德走向是很自然的事情。”遵守具体、明确和专业的道德标准。” 教师越来越被认为是专业人士,教师的道德建设逐渐脱离国家政治,教师职业道德被认为是其专业领域内的事情。
第二,从重德到注重人性。 教师一度被推上神坛,人们期待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却忽视了教师首先是一个有合理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 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问题。 例如,有学者切入“表率”的时空范围和行为范围,认为“表率”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应仅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教师专业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应扩展到所有时间和空间范围,也不应概括为所有教师的言行。 有学者从法治角度认为,多年来社会领域存在一种倾向,以“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值得赞扬和感性的描述取代了对教师实际社会地位的理性分析。 ”; 呼吁用理性和法制精神转变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行为,既不妖魔化教师,也不神圣化教师,恢复教师在不同时空的不同身份。 从这些角度可以发现,教师的身份不再笼统化,教师的角色不再“神化”。 只有给予教师最大的尊重和关怀,才能发挥他们的人性美德。
(二)师德教育方式趋于有效
“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下的师德课程教学一般仅限于课堂理论讲授,缺乏其他教学渠道和形式,因此只能讲解关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师德考试、师德标准、师德类别等,相应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方式。 当前,随着我国对师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不断走向多元化、务实化。
一是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 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发展阶段。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师德水平和需求,需要不同的策略。 因此,在师德教育中,对师德层次和教师需求进行分类,对于提升师德教育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二是采用榜样学习和反面典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师德教育。 我们通过榜样示范、教师故事、影视片、真实的个人故事等方式,在师德教育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教育效果。 例如,历年举办的“全国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和“十佳教师”全国巡回演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三是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反思性学习。 通过反思性培训模式,教师对自身师德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是师德培训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使教师遵守现有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教会教师如何应对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击,教会教师做出选择,避免理论高调和实践混乱。 (三)职前职后师德培训一体化
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教师教育体系密切相关。 自第一次全国教师教育大会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定向性、封闭式的教师教育体系。 新教师师德培训主要依托师范院校职前教育阶段。 但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 职前师德教育虽然可以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普遍的工作情感,但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土壤在于职场的磨练,在于生动、丰富、复杂的教育和教学语境中。教学。 因此,以各级各类教育院校和教师培训学校为主要渠道的职后师德培训发展迅速。 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等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承担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 《意见》还对离任教师师德教育作出了相关规定,要求建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三、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发展新趋势
从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形成到师德教育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师德教育不断走向专业化、实践化。 现实的教育职场已成为师德成长日益重要的场所。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零散经验也逐渐被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的体系所取代。
1、从“职业”到“专业”
教师道德从传统职业道德向职业道德的转变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在结构和重要标志。 在我国,长期以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往往是对教育行业普遍道德规范的简单解读和运用; 没有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来探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道德建设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专业化”本质上是指某一行业的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 教师职业道德向职业道德的转变,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该被视为特殊的专业人员,有自己特定的行业道德。 其次,要从职业生活的角度来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理解为职业生活的必需品。 当然,教师职业道德向职业道德或职业道德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然而,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化”向“专业化”转变,是我国师德发展的新趋势。 从“专业”到“专业”的转变,标志着教师“一般”职业道德即将结束,“不可替代”的教师职业道德逐渐建立。
2.从教材到实践
多年来,我国的师德教育主要在职前培训的课堂上完成,其主要方式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及相关师德知识进行集中宣讲和灌输。 “德育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首先是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提高和培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产生职业道德需求,这种需求逐渐转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其次,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这意味着教师要勇于接受新观念,通过教育实践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形成“实践+反思”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模式。 第三,教师最重要的道德实践是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作为社会公众期待的道德榜样,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培养良好的师德,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师德修行。
3.从经验到制度
“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职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进步的重要体现。” 同样,将零散的师德教育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是克服师德缺失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师德建设应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 师德师风教育体系是强化师德他治的重要举措。 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建立,是师德教育从经验走向制度的重要一步,但仍有许多制度亟待建立。 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师德建设的经验来看,我国在师德建设方面一直缺乏强有力的制裁和惩罚制度。 一些师德规范由于缺乏奖惩制度,在实践中难以落实。 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其规定主要着眼于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 它们是劝诫性的规定。 充其量只能对有德的教师起作用,而缺乏对“不道德”教师的鞭策力。 同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
【本文为哲学社会科学“985工程”二期子课题“教师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创新”“教师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参考]
[1]朱明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与原则[M],北京:华凌出版社,2006:61-67。
[2]邱伟光,与时俱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J]思想理论教育,2008(9):9-12
[3]张世新,教师宗教的解读与重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