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师视为凡人,淹没了教师平凡工作的不平凡之处

把教师视为凡人,淹没了教师平凡工作的不平凡之处,也就消解了尊师重教的必要性。把教师视为好人,显现的是教师平凡工作的伟大和独特之处,因而可以为社会…

把教师视为好人,展现了教师平凡工作的伟大性和独特性,可以为社会各界尊重教师、重视教育提供合理的情感基础。

现代教师是普通人还是道德完美的圣人? 如何合理定位现代教师道德形象? 这些是教师最困惑的问题,也是讨论师德话题时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

新加坡南洋大学严元章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些专家干脆拒绝接受教师作为“他人榜样”的概念。 二十多年前,一位数学教授突然来看我,用愤怒的语气对我说:“老师,你是榜样吗?我教数学而已,是不是榜样也没关系。”或不。” 模特!”当时教授似乎想让我支持他的论点,但我只是对他笑了笑,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位数学教授的观点,但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把这位数学教授视为亲密的朋友。 确实,社会上人们对于教师道德形象的定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很多人把老师视为传承文明、教人向善的精神导师。 因此,他们主张教师必须具有圣人的美德,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他们只是做一份工作、拿工资的普通人。 为什么他们应该成为各地的榜样? 这是对教师工作和师德修养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位。 我们不妨称前者为“圣人见”,后者为“凡夫见”。

“圣人观”是中国古代教师素质的总纲

“师为人师”这一命题可谓“圣人观”的集中体现。 这句话出自汉代学者杨雄之手,是我国古代老师观点的经典表达。 自先秦时期以来,我国就不断讨论选拔教师的标准问题。 选拔教师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修养高,二是业务能力强。 例如,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荀子在《荀子·通略》中明确提出了为师的四个条件:“威严而敬畏,可以​​为师;谦卑而谦逊,可以为师。”信得过,可以为师;念诵不辱,可以为师。” 不犯错误,可以为师; 《学记》从专业方面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如:汉代扬雄在《法言·学行》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命题:“师为人之师,何为师”。对此,他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包括有知识、肯教书、有条理、以身作则,按照目前的理解,这是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综合标准,涵盖了各个方面。可见,“师为人师”的命题是我国古代教师素质的总纲,是选拔教师的核心标准。教师专业成长方向。

中国古代特别强调“师为人师”的主张,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社会。 皇权是社会权力的中心。 皇权的合法性源于“以德配天”的逻辑。 道德教育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联系是维持文化统一的基础。 德育工作是依靠教师来实施的。 教师是代表圣人教导人民的人。 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相应地,担任圣言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道德和业务要求。 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 古代西方社会更多的是一个宗教政治社会,精神世界更多的是由教会控制。 僧侣、神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承担着教育社会的责任。 相对而言,世俗的老师只是教人们如何读书、读书的“老师”。 因此,对他们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师者为人师”的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真正的“人师”,即青少年的精神导师,是有历史合理性的。

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制度至少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古代社会是等级社会,现代社会是平等社会。 古代社会将人分为三、六、九等。 在我国古代,学者(学者)处于三教之巅,被赋予高度的道德优越感和社会地位。 培养学者阶层的教师无疑是道德文章的象征。 以及处于道德金字塔顶端的榜样。 然而现代社会提倡众生平等的观念,主张任何阶级(职业)都没有先天的道德优越感。 在社会法律体系中,任何特权公民的存在都是不被承认的。 这意味着现代社会不再是一个按圣人之言而活的时代,学者也不再是特权阶层。 像古代那样赋予现代教师代圣人的角色、要求圣人的美德,恐怕已经不合时宜了。 另一方面,古今师德规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古代社会,受过教育的人只有少数,没有专门培养师资的社会机构。 教师总数相对有限,更多地采取从社会成员中选拔优秀的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社会很注重选拔教师的标准。 古代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更多的是选拔教师标准的体现。 现代社会建立了庞大的国民教育体系,推进了全民教育。 对教师的需求量很大。 因此,有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后,年轻人成为教师。 这样,教师就有了稳定的来源,选教师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然而,教师如何工作需要建立职业标准,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现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教育工作的纪律,是对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要求。

“俗见”忽视了教师超越凡人的必要性

“普通观”主张教师工作是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工种,是一种涉及劳动、提供社会服务以换取社会报酬的专业活动。 总的来说,这是现实的。 从社会结构来看,世界各地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都只是现代社会的普通成员。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但很少被认为是真正的专家。 他们工作辛苦,劳动收入低。 社会地位一般,但是还要养家糊口,生孩子。 这确实是很平凡的生活。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了解我国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大家就会有更多的宽容和认可。 试想一下,韩闯苦读了十几年,却像农民工小哥一样拿着微薄的工资。 干完家务,安顿好老人孩子后,他还要在半夜批改作业、学习备课,日复一日,一年到头。 试问,这样的生活,有多少人能够无怨无悔呢? 但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这就是正常的生活。 作为普通人,老师有时对这种生活状况有所抱怨和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 希望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是每个普通人的正常心态。 在社会层面,我们确实需要呼吁更多的人作为普通人来了解和理解教师的生存状况,并为改善教师的生存条件而做出努力。

教师确实是普通人,但不能以普通人的心为所欲为。 教师与警察、公务员一样,从事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社会事务。 他们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对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文明进步、个人幸福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师肩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社会使命,关系国家的未来,关系千家万户。 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谨言慎行。 虽然我们作为从业者都是凡人,但我们所做的事情必须符合行业特点和社会期望。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信任和职业尊严。 试想,如果一个人行为不守规矩,谁能相信他的孩子会教育他呢? 谁愿意跟这样的老师学习、学习呢? 可以说,如果一个老师完全按照凡人的标准行事,他一定不是一个好老师。 可见,教师虽然是凡人,但需要不断超越凡人的局限性,追求自我完善。 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凡人观”只强调教师是凡人的现实,却忽视了教师超越凡人的必要性,因此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现代教师道德形象的新定位

师非圣人,自古以来真正的圣人很少。 教师也是凡人,但他们不能满足于仅仅是凡人。 那么,如何定位现代教师的道德形象呢?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多讨论一下。 对此,我们提出一个粗略的看法:现代教师是好人!

我们了解到,在现代社会众多职业中,自觉选择教师的人,一般都是心地善良、热心助人、淡泊名利的人。 他们可以统称为社会上的好人。 老师每天都和孩子打交道,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培养别人的孩子上。 这种爱心是人格的伟大体现。 爱孩子是基于动物本能,尽管人们常常将其提升为伟大的母爱和父爱。 像关心、爱护、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教育别人的孩子,是一种精神超越和理性选择,是人类道德自觉的体现。 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只有真正有慈悲心的人,才能长久坚持,“俯首称臣,甘为懦夫”。 而且老师每天精心培养孩子,他们得到多少回报? 教学行业一直是一个比较贫困的行业。 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家三斗米,不可能当儿王”的说法。 与官场的快速崛起和商界的日常财富相比,教师走的是一条基本没有财富机会的人生道路。 那些善于工作、有财富梦想的人不会选择当老师。 即使他们一不小心进入了教学团队,最终也会想方设法离开这个行业。 那些能够长期在三尺讲台上努力奋斗的人,大概已经放弃了很多中国人早已奋斗的富贵幻想,甘愿做一个淡泊名利的童王。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因此,在我们心目中,每一位认真教书、育人的老师都是值得大家敬佩的好人。 那些榜样的高尚情操,堪称时代道德之魂。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教师的社会形象大不如前。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老师甚至成了坏人的代名词。 对此该如何理解和对待呢?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需要辩证地分析。 第一,现有教职人员中是否存在违法犯罪的坏人? 当然有。 校园性侵是一种犯罪行为,做出这种事情的老师无疑是坏人,极大损害了教学团队的形象。 第二,目前的主流师资队伍是好是坏? 毫无疑问,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好人。 只是个别教师不讲道德而犯罪。 第三,为什么现在的教师队伍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下降了? 应该说,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整个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出现了道德滑坡。 这是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 人们长期以来对负面新闻的敏感,对正面新闻的冷漠,主观上扭曲了整个行业的道德认知。 此外,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和教育的“替罪羊”效应,强化了人们对教育的负面情绪。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自然会引起社会公众对教师形象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四、当前如何重塑教师良好形象?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求教育系统加强危机管理,搞好社会公共关系活动。 也要求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严格执行教育政策法规,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创造教书育人新业绩。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教师积极的道德形象终将得到重新树立。

当前,积极弘扬教师是好人的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重建社会各界尊师重教情感基础的关键一环。 视教师为圣人,表面上给予教师崇高的地位,但要求教师具有无与伦比的圣德,则体现了教师的平凡和平庸。 对老师的尊重从何而来? ? 把教师当作凡人,淹没了教师平凡工作的不平凡的一面,也消除了尊师重教的必要性。 把教师视为好人,展现了教师平凡工作的伟大性和独特性,可以为社会各界尊重教师、重视教育提供合理的情感基础。 从教师队伍内部来说,强调教师是好人,可以化解长期存在的圣人观带来的沉重道德压力,同时体现教师对工作的热爱和奉献,从而为教师提供合理的自我保护。教师道德标准定位。 (作者王本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人文学科重大项目“教学伦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11日第7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08827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