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背后的基本理念

要在3年内建成国家级及省级各1万个一流本科专业点,无论是工科、医学还是师范专业,都面临巨大挑战。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是基础教…

具体体现:总体理念与全面发展相结合

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今后“重点探索小学各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小学教师”能够满足多学科教育教学的需要。” 迄今为止,小学各科教师受到了广泛关注。

大多数人仍然认为,普通教师就是数理化、语文、美术、天文、地理样样精通,什么学科都能教的老师。 师范院校及相关综合性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小学师资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存在诸多疑问。 他们不断讨论“学科”或“全学科”培训,认为全学科培训破坏了知识的学科化和学科化。 它是系统性的,但实际上不可能; 但学科培训却否定了一名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可能性,这与教育部文件的精神不符。 其实,这些都是对小学教育理念和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的偏见。

毫无疑问,一流的小学教师都是各科优秀教师,但所谓“全科”是指人才培养的“全科理念”,而不是能胜任各科教学的教师。 。 小学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阶段。 小学教师的培养需要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站在儿童的立场和角度。 100多年前,杜威就提出,儿童的经验具有自然的统一性,他们的思维是建立在情感、情感和本能习惯的统一基础上的。 孩子从自身的情感和认知水平出发,从整体到部分来把握事物。 以真实丰富的现实生活为中心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孩子的视野中没有任何学科。 也就是说,实际的学科教学实际上破坏了孩子对世界的整体把握; 而负责教授多门或全部科目的所谓全科教师,在现实中仍然进行分科教学,未能从儿童的心理和综合思维角度帮助他们认识世界。 以“普世理念”引领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就要引导“准教师”研究儿童,准确敏锐地感知和诠释儿童的生活; 能够整合各学科知识对孩子实施综合教育和各种主题教学,帮助孩子成功生成关于世界的整体图式。

与中等师范学校要求教师具备某一学科的高级知识不同,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爱生活、爱自己、爱孩子、爱角色、爱人”。教育”; 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儿童知识、教育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 能够从事学科教学,同时能够胜任班级管理,能够设计和实施学生活动; 具备研究儿童、探索儿童生活、理解和反思各学科的能力,能够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灵活教学。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流的小学教师应该是集“全面理念”与“全面发展”于一体的“全面发展”教师。

幕后思考:“培养小学教师”与“培养人”统一

以“普世理念”和“全面发展”理念引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求他们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有效地整合既有多学科知识,又具备专业知识和专长。 此外,对小学教师的道德、情感、情操、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阶段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神秘未知的世界,充分展现了儿童人生阶段的特殊性。 无论是关键时期还是其特殊性的原因,都要求小学教师有更丰富的情感、更敏锐的洞察力、更符合道德要求的价值观、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时代。 小学教师在成为“小学教师”之前,对自己的“成人”有着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要履行培养“完整的人”的使命,教师自身首先要“成人”; 肩负起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不仅要培养能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更重要的是要造就具有丰富人文底蕴、高尚情操、正确人生信仰和道德的“资本人”。理想。 因此,一流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需要摆脱职业发展的工具理性,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预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服务教师。

实践探索:课程改进与模式创新协同

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始终与孩子、孩子的生活相关。 它要求准教师深入了解学校,积极体验孩子的生活,与孩子近距离接触,达到对孩子的深刻理解。 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有别于其他教师教育专业的独特特色。 坚持以儿童生活为重要元素的课程模块建设,创新中小学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UGS)模式,加强与一线小学的合作协作,是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切实保障。一流的小学。

一流专业建设要把一流课程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与其他学科强调课程内容的深度、前沿、发展不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除了坚持传统的通识课程和师范课程外,更应突出以儿童生命为中心的特色。统一课程的关键要素。 小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其主要事件有哪些? 如何巩固? 反思儿童日常生活,重点事件包括“学科教学与学习”、“班级管理与教育”、“儿童发展与健康”、“儿童游戏与戏剧”、“家庭与社区”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迫切研究,也是思考其课程改进的重要问题。 将课程与重点事件相结合,一方面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实现课程与孩子生活相结合的愿景; 另一方面,拉近准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帮助他们发现、了解孩子的生活,促进他们职业信念和职业情感的建立。

一流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 近年来,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教师建立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理念早已存在,但这种合作往往是松散的,甚至是名义上的。仅有的。 201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普通高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秉承产出导向理念,重点关注师范生毕业后和毕业后五年的发展,强调专业建设对师范生负责。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

此时,专业认证开始对加强高校与一线学校的联系提出明确要求。 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鉴于小学儿童发展的特殊性,政府、大学和一线小学的协同培养共同体必须进行实质性融合,真正实现深度融合。整合优质人力、财力、物力,创新机制。 首先,来自高校和一线小学的优秀教师共享,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小学教师引入大学课堂,传授学科教学方法或指导师范生研究儿童。 这些教师可以不受学历背景的限制,实现高校的人才引进。 机制创新。 其次,高校要强化在教育合作共同体中的主导作用和主动性。 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能够发挥一线小学、政府或教学科研机构之间的纽带作用,搭建科研平台,建立双向学术交流机制,吸纳一线骨干力量。 教师和教研人员参与问题研究,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建议,实现资源和成果的转化和共享。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系教授、系主任,本文为江苏省优秀教师培养项目“协作机制下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05日第7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0881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