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专业理念是“教师基于对教育工作的木质认识而形成的教育观念和理性信念”。 它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文主要探讨教师专业理念,从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维度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观点,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们认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包括三个方面。 :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知识基础。 它要求教师精通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对所教授的学科有深刻透彻的理解。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包括: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拓展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迅速,新知识层出不穷,课程内容经常发生变化和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才能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及时调整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教育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足够的一般教学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教学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丰富教学策略,加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它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来组织、调整和呈现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建构的产物,是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实践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时间短,缺乏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掌握和理解教学过程,实现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积累和丰富,并发展和深化。在教学实践中。 科学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广泛领域。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拥有更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拥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还必须广泛接触其他学科领域。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在信息技术专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趋势和背景条件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专业能力。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体现在:具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和相关实践指导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效果,在具备掌握学科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和指导能力,实现培养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通信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的技术实践能力的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指导和支持其他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开发和应用教育媒体和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的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能力。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为了解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我们对信息技术专业素质、信息技术工作、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2009年河北省范围内小学教师数量。 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 有效回收率达到95.4%。 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所在学校为:城市学校占51.6%,县城学校占21.6%。 ,农村学校占24.8%; 小学教师占32.2%,初中教师占33.9%,高中教师占33.9%。 本次调查抽样合理、覆盖面广,能够代表河北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情况。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状况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缺乏,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由计算机和教育技术专业培养。 调查显示,信息技术教师大部分是从其他学科调来的。 具体来说:物理专业占42.9%,计算机专业占30.8%,数学专业占10.5%,教育技术专业占7.1%,其他专业占8.7%。 从学科专业知识来看,计算机、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全面,而物理、数学等类似学科转入的教师通过自学或进修,知识系统性较差,但实践性较强。 。 。
调查和访谈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足以教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学科知识更新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先学知识淘汰率高。 因此,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面临着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的任务。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一般只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程,工作后很少主动接触这些知识。 尽管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85.5%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但仍缺乏对教育实践中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深入反思的能力,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薄弱。以及单一的教学策略。 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等问题。 在学科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感到知识和能力的匮乏。 当教师被问到“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依次为: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策略、方法)(54.8%)、课程教学价值(22.4%)、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13.5%),课程教学资源不足(13.1%)。 在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急需补充和提高的知识”调查中,教师的选项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40.4%)、信息技术教学设计(28.4%)、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法(20.6%) %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现状。 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指导和支持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在学校扮演多重角色。 除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外,大多数教师还负责维修电脑、维护校园网络、为优秀开放课程提供教学支持。 只有13%的教师“只承担“信息技术课”的职责;86%的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指导和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58.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高于“信息技术课”。 62.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薪酬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倾斜;54.2%的教师表示在获奖后协助学科教师制作课件、参加评价课程和公开课程。尽管国家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十分重视,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未纳入升学考试,因此,一些家长甚至学校认为这是一门非主流科目。 74.2%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地位低于数学、语文等主科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其他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然而,他们不太重视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 近年来,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培训。 然而,培训的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 存在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培训形式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 调查显示,初级信息技术教师非常渴望参加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相关培训。
当问及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时,49.7%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案例培训”,41.2%的教师选择“专家面对面培训”。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基本情况及其工作评价和分析的调查分析,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科知识能够适应信息技术教师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学科和专业背景复杂,但大多不是专业出身。 但信息技术教师依靠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而忽视教育理论信息。 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诱惑,更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对技术的崇敬之情。 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自然就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忽视了一般教学知识的学习,不把教育理论知识视为专业必需,使信息技术课变成了计算机技能课,很少考虑信息技术的内涵和课程的根本任务、背离信息技术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也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历史较短,学科教学知识研究才刚刚起步,可供教师借鉴。 很少。 另外,工作之前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老师们都很年轻,教学时间也不长。 因此,他们明显缺乏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有效教学的学科教学知识。
一些教师渴望接受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的培训,渴望接受专家经验的直接授课。 学科边缘化,工作压力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成就感和社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性质存在一定差异。 除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外,我还负责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以及帮助其他老师制作课件。 我比其他科目的老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工作量超负荷,但有些任务是广大教师和教师无法完成的。 学校领导认可,工作成果评价不合理,薪资低于“主科”教师。 信息技术学科正在迅速发展。 其他学科的教师学习新知识的压力更大,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知识。 这些都会造成教师职业倦怠,制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重视继续教育,注重培训效果。 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 制定培训计划时,培训内容和形式应适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培训效果。 在重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开展校际培训,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综合学科专业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而产生的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通常处于隐性状态,具有沉默的特点,包括大量只能理解而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很难以最好的方式直接传授给教师,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和不断的反思来获得。 校本培训和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鉴于信息技术教师数量较少,校本培训开展困难,效果不佳。 可以考虑行政支持,整合适当区域内各学校资源,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校际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 能力。 教育创新与个人职业素质提高。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