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人长期从事音乐教育行业,艺术教育的特点对于本人一定非常清楚。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和家长可以阅读原答案。
提问者想问的是,为什么没有人做音乐教师资格认证和艺术教学中介平台。
答:因为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
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简短快捷的方法可以快速验证音乐老师的水平。 即使有了这个标准,也没有强制力将不合格的教师赶出市场。
2、一些机构效率低、佣金高,导致大量优秀教师流失。
由于一对一教育行业劳动生产率极低,需要高额佣金来维持资本运作。
3.大多数私人家教都很难招收学生,家长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
因为老师的工作是教学,而顾问的工作是招收学生。 综合型人才很少。 家长既没有渠道,也没有洞察力。
4、大多数家长对这个领域了解甚少,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
因为如果你想了解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以年来衡量。
5.老师和学生离家很远
因此,现在社区钢琴艺术学校遍布大街小巷。
学大教育的前身“高校辅导信息网”就是题主提到的一个典型情况。 家长支付100元注册成为网站会员,老师支付50元注册成为网站会员(2003年左右),这样家长和大学生导师就可以在网上自由匹配。 听起来很美妙,但如果真这么做的话,你坟上的草都快两米高了。 所以学大现在开始研发以一对一为主,吸取一对一老师的血的顾问模式(60~70%佣金)。 请告诉我具体原因。
———————————以下是啰嗦的原答案————————————
不仅是音乐教育市场,整个课外培训行业都极其混乱和不整合,尤其是文化体育教育。
这是由教育行业的特殊属性决定的。 而文化体育教育也有其特殊性。
作为一个教钢琴、高中物理,以后还可能教高中地理并且长期在各大培训机构混日子的失业者,我想我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解释原因,我会说:我国目前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具体来说,政府管不了,行业管不了,家长管不了。
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1 政府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公立教育由一家公司主导的局面。 2000年之前,社会上的大部分教师(除乡镇民办学校的教师外),无论是文化课、艺术课、体育课等,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在编教师,或者说最差的也是在编教师。在少年宫(外部雇用)。 为什么这个时候政府能管得好呢?
无非就是贫穷:师资匮乏,师资少,所以好管理; 民穷,学生不多,好管理。 2005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全校606名学生中只有2名钢琴学生。 全县有180万人口(全国十强县之一),我们是唯一跟少年宫两位老师学钢琴的学生。 这应该不太容易管理。
但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习钢琴的人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得益于1998年至2000年的大学生扩招浪潮,大量音乐、教育相关的毕业生涌入市场。 而政府又无法组织足够的力量来安排和管理,通识教育已经让他们苦不堪言。 因此,2010年前后,各种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0年,在我的家乡L市(人口7万),只有四大琴行有钢琴教学业务。 2019年我回去的时候,大街小巷里已经布满了它们。 市场扩张如此之快,远远超出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不要以为政府的管理能力很强。 事实上,任何国家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都是非常薄弱的。 他们只能着眼于大而忽略小。 有限的资源要么投资于重工业等基础产业,要么投资于金融、电信、房地产等高附加值产业。 当然,除非我们能像澳大利亚那样,光靠卖矿石牛羊肉就能赚钱,否则各个行业缺乏监管的情况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2名教师
既然政府没有余力监管,行业能否自我管理、杜绝骗子? 不幸的是,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1:总体来说,国内课外辅导行业仍处于蓬勃发展期,整体市场仍供不应求。 虽然看起来满街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在换脸换老板,虽然90后的出生率断崖式下降,但可以预见的是,教育行业仍将持续增长在80后出生高峰的影响过去之前一段时间。 时间。
供大于求的行业自然进入门槛很低,任何级别的人都可以进来赚钱。 就像十五年前,建筑队里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钱人,但现在中建系统基本上只需要。 这两年,凡是上电脑培训班的人,都能拿到高薪。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产业扩张已经来不及了,那么我们能从哪里改变自己的生活呢?
第二:任何一对一的行业都是附加值非常非常低的行业,因为生产效率太低了。 古代任何文明都是以个体教导为主,其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 因此,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班级教学制度(分年、分班、分科目、分考试)的好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其教学性质的特殊性,技能教学(器乐、声乐、拳击等)目前只能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90%的大型乐器技能教学班)在社会上只是噱头)。 这块蛋糕只能为基层教师谋生,资本和政府看不起这块又慢又费力的钱。
小学、初中、高中乐器教学中一对一教学的地位低于文化课。 小学、初中、高中的一对一项目还想读大学,全国各地的土蛇都有很大的资本垄断。 因为艺术教学市场太小,没有那么多资本愿意介入。 因此,全国各地的艺术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小作坊式的连锁店,无人整合。 (也有像邱老师这样吃当地食物和原材料的人)
而且,艺术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教学内容。 学得好好还是教得不好很难判断。 艺术分级比赛往往对曲目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如何审视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一直是一个难题。
3 学生家长
行业自律是不可能的,那么能否让家长用脚投票来消除市场规则呢?
我工作的文化课培训机构经常有家长投入几万块钱,每节课二三百元,补几个科目几十个班的文化课。 至于那些学校名师偷偷开设的小班,500到800人班的更是想方设法用各种信任关系来弥补。 在同一个城市,基层音乐教师的班费基本在80元到100元每节课(沉阳地区),而钢琴硕士每节课只能拿到200元。 为什么补习班之间差别这么大?
原因有二:
1 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制度仍以文化课笔试选拔为主。 艺术专长和体育专长属于少数。
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学习美术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换句话说,艺术技能在学生和家长眼中价值较低,因此不愿意投入太多资源。 但文化课程不同。 继续教育课程中涉及的问题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切实而无差别的影响。 因此,一对一平等师资的文化课程,班费比艺术课程高很多,艺术课程的市场太小。 同时,政府和资本更愿意根据民众认知度和市场规模来组织和规范一对一文化课产业。
2 音乐教育本身的成果很难迅速显现。 与艺术相比,“画出真像”才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艺术水平,所以以“弹得真快”、“唱得真高”为老百姓主要评判标准的音乐教育行业,注定会被淘汰。一个充满骗子的行业。 (如4K鲁大师)。
听觉本身只占人信息获取比例的20%,视觉则占60%。 因此,未经训练的人辨别视觉信息(视频、书法、美术、舞蹈)的能力比听觉信息(音乐)强得多。 (当然,味觉、嗅觉、触觉是如此具有辨别力,没有一个骗子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普通人无法区分音乐的“好”和“坏”,更不用说老师是否是骗子了。 因此,钢琴初学者仅仅靠外表来招收学生的案例层出不穷。
总结起来,政府管不了,行业难管,家长管不了。 这将导致课外辅导机构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最后两个问题:
1国内音乐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是多少? 课外培训机构教师中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是多少?
2、教师资格证真的能代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