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高校教师发展论坛暨首届高校发展工作研讨会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聚焦」出品中国高校教师发展论坛暨首届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研讨会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为深入学习贯…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由《焦点》制作

中国大学教师发展论坛

暨首届高校教师发展研讨会

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为建设教育强国,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发展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携手兄弟院校举办中国大学教师发展论坛暨首届大学教师发展工作研讨会。

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和支持下

第一的

中国大学教师发展论坛

已确立的

全国高校教师发展联盟

问题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企业

大学教师发展体系倡议

主题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高校教师发展体系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共15所高校联合组成联盟并发出倡议,汇聚全国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力量,共同努力搭建中国大学教师发展平台,探索构建新时代大学教师发展体系,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支撑开创天地。 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家义,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及百余所高校负责同志近350人出席会议教师发展机构。

01

开幕暨成立仪式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王家谊出席并致辞

会议指出,今天召开学院教师发展论坛暨学院教师发展工作研讨会。 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负责同志、专家齐聚中国人民大学,交流高校教师发展经验,探讨高校教师发展工作思路。 你们的成就和经验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道路上的重要成果。 要深入总结凝练,广泛传播推广,为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供坚强师资保障。

会议对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深刻认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统筹安排和统筹部署,意义深远。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技自立的关键支撑,是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保障。 他们为推动教育强国新征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性,深入剖析存在问题,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的超越,取得成功。 新成果。

二是全面把握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内涵。 突出实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培养,深化师德修养; 立足岗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的发展需要培养政治素质过硬、道德修养高尚、业务能力扎实的教师。 三者必须协调构建,缺一不可。

三是着力完善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工作机制。 高等学校要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人力资源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生态系统。学院和大学的职业发展。 健全制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制定周密规划,把握不同阶段教师发展特点和需求,把支持青年教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创新方式,推动教师培训与数字技术、实践学习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融合; 建设坚强队伍,明确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责和任务,提高专业水平,搭建交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张东刚出席并讲话

成立中国大学教师发展论坛、举办首届大学教师发展工作研讨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十一五”精神的具体举措。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 大力培养能够团结“班主任”和“人民教师”的人才,也是高校的一项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深刻指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深刻揭示了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深刻阐明了高校教师的时代。 使命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依据。 一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牢记政治嘱托,按照“高举旗帜、走新路、当先锋”的总体思路,围绕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建设的教学团队。 学校以思想引领、传承红色基因为首要任务,以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根本使命,以优化体制机制、深化评价改革为动力源泉。

学校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与兄弟院校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高校教师发展联盟,以打造强大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宗旨,赋能大学生、培养大学生、成就大学生,以培养“教育名师”、“人类教师”为目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发展体系。 衷心希望联盟成立后,以凝聚思想共识、服务教师发展、凝聚奋斗的共同力量为己任。 着眼方向明确、学识高,大力培养专业、敬业的“儒师”; 注重真道、正德,大力培养坚定信念、利人的“人民教师”。 着眼于勇于担当、勇于担当,大力培养胸怀“大国”、服务伟大实践的“师师统一者”,推动造就政治过硬、适应中国的人才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有能力培养无愧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02

联盟揭牌倡议发布

全国高校教师发展联盟致力于汇聚全国各地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力量,共同打造中国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流的高校教师队伍和人才队伍。 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体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建设国际领先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全国高校教师发展联盟

发给全国各高校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教师发展体系提案(摘录)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高校教师新时代“师”与“人师”的团结,我们对全国各大学发出以下倡议表示诚挚的谢意:

一、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践行者

我们主张建立“党的全面领导下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机制”,引导教师在育人育人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做学习型大学生、做事、服务人。 。

二、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做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文化的自觉追求者

我们建议定期举办“中国大学教师发展论坛”,为中国大学和大学教师提供国家级教师发展平台,营造追求卓越教学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3、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研究,做教师发展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明智贡献者

我们主张组织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为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贡献高校智慧对党和国家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意义。 力量。

4、全面优化教师发展体系,全程引领教师发展成长。

我们主张推动我国大学教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发展体系。

5、全面整合优质资源,做高校人才高地的积极建设者。

我们建议以全国高校教师发展联盟为平台,共享优质教师发展资源,助力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让我们携手努力,以高素质师资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03

代表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魏一鸣

魏一鸣表示,成立全国高校教师发展联盟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举措,是推动中国特色教师发展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北京理工大学顺应时代潮流,围绕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坚持服务与培养并重,形成了人人关心教师成长、人人努力奋斗的良好生态圈。成为一名大学生。 北京理工大学将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新型教师发展中心,进一步建立健全一流教师发展和服务体系,与联盟高校携手共进,共同打造高质量教师发展中心。 ,肩负教育强国重任的专业、创新的师资队伍。 。

复旦大学副校长

徐雷

徐雷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 注重理论武装,加强师资队伍政治建设; 注重师德师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 重点围绕教育教学培训、强化教师责任使命、教学业务能力建设等内容,介绍复旦大学在扎根中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坚持走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深入贯彻师德第一标准,不断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立志做立德树人的好大学生并培养人。

中山大学副校长

刘继科

刘继科表示,广大教师肩负着新时代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用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更好的人才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多层次、多环节、多主体参与格局,建立教师队伍发展支撑体系,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对外交流。 合作。 中山大学将与联盟高校携手合作,融合发展,赋能教师成长,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兰州大学副校长

苟晓华

苟晓华表示,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过硬、文化水平较高的新时代教师队伍,要建立创新的人才引进和育人机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培训和发展。支持“稳定、培训、引进、使用”体系。 兰州大学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首要内容。 不断完善教学发展和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支撑体系,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以更大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切实的措施与联盟大学合作,推动教师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胡柏晶副院长主持

胡柏晶表示,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吹响了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的号角。 让我们以全国高校教师发展联盟为平台,共享优质师资。 开发资源,帮助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04

专家报告

国家民委

原专职委员(副部级)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关培军

关培军表示,值此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运用人才引领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是研究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战略。 部署的首要任务。 以人才引领发展理念打造大学教师人才高地,首先要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 核心和难点在于用人机制,关键在于考核评价机制。 只有人才引领发展,才能开辟新赛道、激发新动力、创造新优势。 只有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人才支撑转向人才引领,才能实现根本转变,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谢维和 文科高级教授

谢维和表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大学实现人才引领的重要基础,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敬业精神普遍提高,但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发展的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大学教师发展学术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和促进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大学教学的学术性,保证和提升大学教学的高质量。大学教学的发展。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任友群

任友群表示,新时代对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各高校必须采取新举措。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用数字化推动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 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博士后人才库作用; 推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激发教师活力; 加强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促进专业发展。 希望各高校利用好联盟机会,促进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可持续合作,展现“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发展” “中国特色制度”登上国际舞台。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毅主持

王毅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期待通过全国高校教师发展联盟,汇聚全国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力量,共享优质教师发展资源,支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寻找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出路。 教师发展的新途径。

05

分论坛讨论

下午,各高校负责同志

以及各高校教师发展机构负责同志

就多个主题进行讨论

分论坛一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

高校教师发展体系构建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建,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徐晓东,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学院院长叶作良西南财经大学教师工作部,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师工作部主任苏吉万,浙江大学人事处处长、教师处处长王敬岱党委工作部、浙江大学本科院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何善云、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余艳华等嘉宾进行座谈。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宋科主持会议。

分论坛2

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

中山大学教务部质量处(教材处)处长张艳、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艳、教师教学发展处处长黄璐重庆大学中心、东南大学教工部副主任李俊阳等嘉宾进行了座谈。 会议由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巨山主持。

分论坛三

新时代高校教师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路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秦红、南昌大学副校长刘耀斌、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丛凤宇(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人才处处长)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光、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副处长黄一顺等嘉宾进行了座谈。 北京林业大学教工部主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欣主持活动。

分论坛四

深化精准培训改革

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纪国尊主持并讲话。 电子科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罗晓荣、河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促进中心主任金圣勇、教务处副处长谭松涛、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等嘉宾进行了讨论。

分论坛五

一流的大学师资发展团队

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申宏、河北大学副校长孟庆宇、北京理工大学教学推广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庞海绍、教务处处长侯忠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研室、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树勇、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吴俊奇举行教学推广座谈、中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金一苏等嘉宾。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罗佳主持会议。

06

研讨会报告摘要

五个分论坛负责人分别代表各自组别发言。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晓华对研讨会进行总结。 胡柏晶对会议进行了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吴健主持会议。

黄晓华肯定了研讨会在深化认识、明确要点、交流经验方面的作用,并对加强新时代大学教师发展提出希望。 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发展,进一步认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 要深化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夯实高校教师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高校要利用好平台机会,加强交流合作。 把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要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我国高校教师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索构建一体化、多维度、协同联动的高校教师发展支撑体系。

制作单位:党委宣传部

特别支持:教务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136311265@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brsks.net/?id=308435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